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正確練太極拳防膝關節損傷

摘至 正確練太極拳防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的正常生理運動是縱向的屈伸運動。在太極拳運動中要避免重力放在膝關節上。轉移重心時,要腳底用力,膝蓋外撐,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這是人體力學原理。
在太極拳運動中要先學會太極思維,改掉常人的用力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正確練習太極拳 防止膝關節損傷
在練習太極拳的整個過程中,膝蓋是不用受力的,力要全放在胯部。膝關節僅是一個過力點,而不是受力點。避免扭動膝蓋去轉移重心。如果膝蓋有舊患或受過傷,要更加小心。
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的運動方向是直接向腳尖方向,但不可過腳尖。其主要方法是收胯,否則膝關節的前點容易造成疼痛。
練習過程中,如有膝蓋酸痛的感覺,心理負擔不要太重,別害怕,休息過後,不適感會消失。如果是膝關節的拉傷或扭傷,則是刺痛的感覺。
如有舊患,要加強對膝關節的保養,練拳前要充分活動膝關節,做足熱身運動。練拳後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風吹,要熱敷和按摩。正確的練習方法,不但不會引起傷痛,還會醫治膝蓋舊患。
練拳膝蓋疼痛不用害怕。首先,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時時注意姿勢的要求,如松胯,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等等。其次,練拳要慢慢練,放鬆練。心理緊張,容易造成動作緊張。再者,初學階段,要注意運動適量,循序漸進地提高。
附: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
1、練拳的過程中,拳架下盤未達到正確要求,以至膝蓋受力。
2、練習者本身下肢肌肉無力,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造成膝蓋的扭傷。
3、運動過量。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傳統楊式太極拳正弓步實腿屈膝程度的探討

傳統楊式太極拳正弓步實腿屈膝程度的探討

實腿碾轉是傳統太極拳的顯著特點之一。初學者若不得要領,常會發生膝關節疼痛的現象。而在分析其原因時又不免涉及到正弓步時實腿屈膝的程度。我根據自己的體會,分以下兩個方面談及,供拳友們參考。
一、膝關節疼痛的原因
大家知道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結構最複雜的一個關節。它位於大腿股骨下端關節面與小腿脛骨上端關節面之間,由數條結構複雜的韌帶、關節盤(俗稱半月板)、髕骨(在半月板後緊貼股骨關節面)及滑膜囊組成。膝關節對人體腿部功能的實現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即:
1、保護股骨、脛骨的關節面。使其在長期活動中不受損害。例:屈膝活動或當股骨受力向下壓向脛骨,或脛骨受力向上頂向股骨,都是經過膝關節傳遞作用力。它可避免上、下兩個關節面直接相撞摩擦而造成的損傷,起到緩衝、保護的作用。
2、固定股骨和脛骨的運動方式及移動範圍。例:膝關節只能前弓;股骨、脛骨不能有橫向的大位移,並且也不能相離拉開,以保持人體下肢的正常功能的需要。
3、弓腿屈膝,膝關節向下傳遞作用力時承受一個分力的作用,使人體能下蹲變矮,協助支撐人體的重量。
4、當人體要彈跳時膝關節能在屈膝、蹬直中在肌肉的作用下給上肢一反作用力,起到一個很好的彈性墊用。由於膝關節的結構特殊,它只能使腿部兩個骨節做伸屈運動,不能做橫向的或上翻的活動。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正弓步中,實腿承受著體重的大部,在實腿碾轉過程中該腿之腳的承重力是不減少的,且大多情況要增加承重力。因此,稍不得法,時間一長就會使膝關節疼痛。其原因有如下三個:
1、勞累。對初學者,習拳中雙腿常需屈膝下蹲,與日常生活不同,使雙膝著力,過累而疼痛。這種現象個把月後會隨著腿力的提高和膝關節的適應而消痛。
2、實腿碾轉時要領不對。楊式太極拳中虛、實腿之分是相對於支撐人體重量的多少而定的。正弓步時前腿弓、後腿蹬,前腳承受體重約六成,後腳承受體重約四成。(見《楊式拳“單鞭”時兩腳承重比例的實驗》一文)則前腿為實腿,後腿為虛腿,實腿碾轉的基本要領是在全身放鬆的基礎上,實腿的腳尖翹,以腳跟為軸碾轉(不減少該腳的承重),碾轉中必須使腳尖、膝尖、手尖、鼻尖及眼神等同時轉,而身法仍要保持中正。有的拳架,實腿碾轉角度大,可達135度,腳的承重將逐漸增大到整個體重。例,攬雀尾的按式接單鞭;抱虎歸山接肘底捶;玉女穿梭中的東南角與西北角等。這就要在碾轉中將臀部逐漸坐落於實腿之腳上即可。按上述之要領實腿碾轉就不會使膝關節的兩側受到擠壓,韌帶不會扭傷,並能顯示出習拳者動作的輕靈和自如。 初學者掌握不了這些要領,常在碾轉中膝關節用力裏扣來帶領腳尖的轉動。或者是腳尖先轉動,膝關節緊跟著轉動,而身子遲隨,身重壓迫膝關節的側面,使膝關節內側肌、韌帶產生慢性損傷,無須幾天膝關節會疼痛難受,越練越痛,嚴重時習拳者望而生畏,不再打拳。
3、屈膝過甚。正弓步的屈膝不當也會引起膝關節的疼痛。這有兩種情況:(1)同腿的膝尖與腳尖指向不一。這時膝關節所受的分力將向膝側面擠壓,時間一長韌帶過累而疼痛;(2)屈膝前弓過甚。常見的是膝尖超過腳尖,尤其是兩腳前後的跨度小,胯一沉,前腿屈膝很易前沖超過腳尖。這時膝關節所受的分力過大,股骨關節面過於前弓緊壓膝蓋之髕骨,時間一長髕骨將勞損而疼痛。
人的膝關節是嬌嫩的,習拳者姿勢不準確,要領不得法,極易受損。因此,授拳老師應該事先向初學者交待清楚為是,以防不測。
二、傳統楊式太極拳正弓步實腿屈膝程度的探討
“所弓之膝不超過腳尖”是正弓步實腿屈膝的常規要求,拳友都知曉,似乎無須探討。但對傳統楊式太極拳這句要領卻有探討之必要。這是因為傳統楊式拳含有技擊的要求,拳架的變化應輕靈、省時,故常需實腿碾轉。為了易於實腿碾轉就對弓腿屈膝程度有個科學的要求。經過自我實踐,越來越感到上述“所弓之膝不超過腳尖”之言並不確切,需要探討之。
l、楊式拳前輩的教誨
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宗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一文中指出“兩腿宜分虛實,……所謂虛者,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准,逾此謂之過勁,身驅前僕即失中正之勢。”而觀看楊師《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著作中之拳照,可以確實感受到其上述之言,凡拳照中的正弓步屈膝時小腿垂地,腳跟與小腿在一條垂線上。
2、要有利於實腿碾轉和保護膝關節
從《楊氏拳“單鞭”時兩腳承重比例的實驗》情況來分析,在正常的步姿下,“小腿垂直”之腳約承受體重之六成;虛腿之腳約承受體重之四成。當弓腿之膝尖由“小腿垂直”而前沖到與腳尖齊時,實腿之腳將增加承重5~6公斤,承受體重之比例將由56%上升到65%。顯然,“小腿垂直”時,腳受的重量較小,重心偏於腳跟,有利於實腿碾轉。同時,從膝關節的結構來講,“小腿垂直”時,膝關節受力不大,不會引起關節的勞損。
綜合上述情況,我結合自己的習拳體會,對傳統楊式太極拳正弓步時所弓之膝應該前不超過該腳的腳拇指根,後以脛骨垂地,這樣一個範圍較為合理。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淺識防止膝關節扭傷 (梅應生)

摘至 淺識防止膝關節扭傷 (梅應生)


前言

體育運動有益健康,而方法不當,也同時會對機體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損害;就「有益健康」、「傷害機體」二者相比之得失而言,柔和舒緩的太極拳,涵蓋培養心理素質,提昇軀體健康水平、增強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性,較一般競技體育運動項目與之相較,尚不能同日而語。惟在初學練拳時,常有膝關節疼痛,亦有不得要領者,致使膝關節扭傷而卻步中輟。

據對太極拳頗有造詣之學者,美國愛默萊大學許廷森教授報告:一九九一年據北卡大學統計在美國打太極拳的人,包括教練和學生.有六0%的人膝蓋受傷。有鋻於此,具有國際性的美國英文版『太極』(TAI CHI雜誌總編Dr. Narvin Smaleiser曾向筆者邀稿,命題為如何防止膝關節扭傷;近期具有國際性專利的台灣『太極拳』雜誌社副總編郭秀足女士,向筆者來函亦提及防止膝關節扭傷;楊公澄浦之高足李雅軒先生積半個多世紀授拳經驗,也曾有如下教益:「若學拳始終未覺有腿疼、膝疼、肩酸等情形,即是老師教授不對,當另請名師正之。」由此可見,太極拳運動扭傷膝關節之現象,較為常見,尤以初學階段引起膝關節疼痛較為普遍。然而,因膝關節扭傷而不能堅持練拳者,雖不多見,倘一有發生,在群眾中易於形成不良影響,確有礙太極拳之發展。筆者出於醫師職業緣故,歷來對此十分關注,並確信可避免膝關節扭傷;初學拳架感膝關節疼痛雖屬難免,但可將其減輕到最低程度。為此,謹願與我太極拳同好,共同探索防止膝關節扭傷之良策,越此區區障礙,以利於太極拳之正常發展。

一、 膝關節的組織結構及運動特徵

膝關節的解剖結構較為複雜,本文僅限於與太極拳運動有關的方面探討,「半月板損傷」是其它運動項目最常見之膝關節嚴重損害,不在本文討論之例。

膝關節是由人體最長的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一塊近似三角形而扁平的髖骨與其周圍的韌帶、肌腱等組織所組成。由於四周肌肉和韌帶等組織正常的排列,使其三者之間處於高度穩固狀態。

膝關節滑膜腔是人體最大的滑膜腔,起著骨骼運動時相互間的潤滑作用。膝關節周圍有髖下滑囊、半膜肌肌腱滑囊、鵝頭肌滑囊、肌二頭肌滑囊等許多滑囊。

膝關節運動是二維的,無自主的內外翻運動。伸直時由肌四頭肌的直肌、股內側肌、股中間肌不同程度負擔;屈膝時由股二頭肌、半腱肌負擔。

膝關節上下兩端是人體最長的兩個長骨,所以,是人體所受槓桿作用力最強的一個關節,其運動雖不及髖關節廣泛,卻具有更為精確而複雜的規律。因其兩個長骨相連接的結構特點,任何異常外力都會此作用點上顯著擴大,因此,膝關節比身體其他關節更容易受損傷。

膝關節主要承擔伸展與屈曲的運動,在屈位時兼有旋運動,以九十度屈曲位最大,外旋約四十度,內旋約三十度,當屈曲至四十五度時,其兩側的負荷強度最高。

二、練拳容易損傷膝關節之原因

從膝關節的結構及其功能特徵可知:無論膝關節處於伸展或屈曲的運動中,髖關節與腳站立的位置在改變中不相一致而超出旋轉範圍,則易使膝關節扭傷。

筆者在歷任軍醫時,部隊在連續數日負重急行軍中,儘管行軍時間長而強度大,因膝關節常限於二維的伸展與屈曲運動範圍,故很少有士兵膝關節扭傷,與此相比之下,部隊在數小時構築工事勞作中,卻有不少士兵膝關節扭傷。其主要原因是士兵在用鐵鍬從正面挖土用力拋向體側或身後,在此兩足底踏實地面的姿態下,由於上體向左或右帶髖關節旋轉超出膝關節旋轉的活動範圍,致使膝關節受異常外應力的壓迫而損傷。

太極拳常在屈膝狀態下做緩慢而均勻的動作,膝關節對全身重量的負擔,較之快速動作要大得多;在運步時,始終是一條腿輪換支持全身重心,由於膝關節在伸展與屈曲的運動中不斷改變其荷量,股四頭肌與股二頭肌有力地對抗牽引作用,往往使膝關節的負荷量超過平時的若干倍;在足底全面落實地面時,往往正是屈曲的膝關節與髖關節向左或向右超過膝關節旋轉角度;太極拳全身複雜的纏絲折疊運動,具有用最短時間獲得最大鍛煉效果的運動使膝關節之運動功能大大超出日常生活所承受的範圍,亦較之一般體育運動有更複雜的伸屈旋轉運作。故初學拳者,一時尚不能適應,加之對膝關節活動範圍不甚了解,以致膝關節出現不同程度之疼痛亦屬難免。

三、膝關節扭傷的症狀及體徵

膝關節疼痛是膝關節扭傷的首要症狀,往往是初學拳後數天內發生,在此數天之內輕微疼痛而呈進行性加量。因練拳屬慢性扭傷,故不能明確陳述疼痛的開始時間,當人體處於靜止狀態或一般行走寺,則膝關節無明顯疼痛感覺,當在練拳的單腿曲膝定重心時又複出現。一般尚能忍受,僅有極少數個別尚不能堅持者;上樓梯單腿支撐體重時,因支撐腿之膝關節屈曲度增大而疼痛明顯;下樓梯時,前腿在接觸下一個階梯受力的一剎那間,與後腿膝關節因屈曲度增大而前後兩腿均呈現疼痛。

筆者多年來僅限於對演練傳統楊式太極拳的觀察所得:因左膝關節曲腿後坐較多,其疼痛程度較之右膝關節為重,體重者膝關節疼痛較之體輕者為重,青壯年常因追求加大運動量而步幅較大者,膝關節疼痛人數比例較之老年體弱為多。

在初學拳架的一段時間,膝關節疼痛常伴有大腿肌肉及小腿肌肉疼痛,經一星期左右,大小腿肌肉疼痛自然消退,一般膝關節扭傷者則與此相反,膝關節疼痛常呈例行性加重,停止練拳在數日內疼痛自然消失,亦有堅練拳經數星期或更長的時間,疼痛方能逐漸消失。

較嚴重膝關節扭傷者,膝關節周圍許多滑囊均可發炎而形成水腫,其中位於膝關節前面者,最容易受到異常向應力壓迫而發炎。最常見者,位於髖腱和腔骨之間的髖下滑囊發焱而膨脹,膝關節伸展時,可明顯見到髖骨下端之髖腱兩側膨脹。醫學界有人認為這種膝關節炎初期是由於滑囊內出血,以後變成炎症和漿液性滲出物。

這種有明顯慢性扭傷史之膝關節炎,雖有髖骨上端壓痛,髖骨下端壓痛而兩側膨脹者,與其它「炎性膝關節炎」局部發熱而紅腫,不加壓力亦有明顯疼痛者,據此不難鑑別。屬膝關節扭傷之局疼痛,往往祇須減輕對膝關節壓迫之異常向應力,或暫停一段時間練拳,便可不治而癒。倘若恢復練拳後,重複以往不當之步法步型,膝關節再度扭傷,疼痛又可重複出現。膝關節疼痛之程度,常與承受異常向應力之輕重呈正比。

四、膝關節扭傷的預防

(一) 練拳前的預備活動

一般練拳選在早晨,因機體經數小時睡眠之後,全身肌肉及韌帶尚處於緊張狀態,練拳以前活動下體肌群,為防止膝關節扭傷,實屬必要。一般練拳者祇需兩足併攏,兩手按於兩膝上方,兩膝關節作伸屈的同時,做頃刻之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旋轉即可,使股四頭肌及股二頭肌等對抗肌與膝關節周圍韌帶逐漸適應伸展、屈曲及旋轉運動,中老年人毋須像其他武術那樣彈腿與踢腿的適應性運動。

(二) 運動量宜由淺入深

楊式大架有高架、中架、低架之分,其區分之處在於膝關節屈曲度大小之不同,從而產生拳架體位有高低之分。其明顯之處主要在於弓步拳架步幅之大小,高架者步幅小而運動量小,低架者步幅大而運動量亦大。初學拳者宜從運動量小之高架入手,一般練拳者喜愛如像楊公澄浦拳照那樣厚圓滿典型之低架,若無數十年純功欲達不能,除非是不合規矩之「貓行步」。又如像李雅軒老先生拳照那樣氣勢雄健之低架,實屬爐火純青已達運動量之極限,非一般習拳者所能及,若無數十年磨練難於高攀。倘不由淺入深而急於仿效,難於越此膝關節扭傷一大障礙。

(三) 正確的步法步型是防護膝關節扭傷的關鍵

行拳中舉步運行的過程謂之「步法」,步法運作終止構成一個拳架定勢的下肢固定姿勢謂之「步型」。步法步型的完成,是由下體骨骼、韌帶、肌肉群協同作用的結果。而對起槓桿作用最強的膝關節這個受力最大的作用點,步法步型對此作用點之功能範圍起決定性作用,亦是對膝關節的保護或損害起決定性作用。

由於楊公澄浦所著『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對步法步型之釋較為概略,惟楊公澄浦後之眾多門系傳人著述頗豐,蓋於步法步型若干細節之處,互不相謀,練法有異。我後學應從諸先輩練拳經驗中,擇善而從,依據膝關節生理功能探索既合拳理,又可避免膝關節扭傷之良方。為保護膝關節避免受異常外應力的作用,筆者多年來在走架中,曾進行艱苦磨練,反複實踐,甚至有過痛苦的歷程,所得一管之見,誠摯盼我同好斧正。

為確切防止膝關節扭傷之關鍵,在於走架之步法步型中,正確安排髖關節、膝關節、腳尖三者之轉換角度方向,以此防止膝關節受異常外力所傷害,試舉幾例容易扭傷膝關之拳架如下:

1.「攬雀尾」與「抱虎歸山」

繼「左掤」後之「右掤」一式欠妥之練法:沒有將原指向正南方向之左腳尖內扣四十五度夾角,使之指向西南方,(沒扣夠四十五度也欠妥當)右腳便向正西方向上步形成左右兩足面九十度夾角之右正弓步。使左腳與左膝尖指向正南,而右髖關節前側位指向正西,如此時左腳尖、左膝尖、左髖關節前側位,三者在位置改變中不相一致,迫使左膝關節超出生理功能的旋轉範圍;在胸面向正西,無論左膝關節處於自然伸直或微曲的正弓步,使左膝關節遠遠超過生理功能所限的「外旋約四十度」範圍;當「扣勢」後坐呈坐步的整個過程,都使左膝關節超過生理功能所限的「內旋約三十度」範圍;當「擠勢」的正弓步與坐步過程中,又重複「右掤」使左膝關節超過醫學所限制的旋轉範圍;當「按勢」呈正弓步時,左膝關節已連續五次承受異常外力傷害。儘管練拳者當時沒有明顯感覺左膝關疼痛,但須幾天內,「攬雀尾」之練法尚未初步掌握,左膝關節隨不同程度異常外力之傷害,不同程度之疼痛已相應出現。

繼「十字手」後「抱虎歸山」欠妥之練法:左腳尖僅內扣四十五度指向西南方向,右腳便向西北方向上步,使左右兩足面形成九十度夾角,如此與上述「攬雀尾」欠妥練法相同,繼而「捋、擠、按」,使左膝關節蒙受五次異常外力傷害,這便成為初學拳者常見到的左膝關節疼痛較之右膝關節疼痛為先重之主要原因。

為防止左膝關節扭傷,「右掤」的練法應當是:先應將左側胯根微內收,在左側腹部充實的同時,左擺胯向左側旋腰,使胸腹部對向西南方向,左腳以足跟為軸,足尖內扣四十五度夾角(有「左掤」原腳尖指向西南方向者,不必再內扣腳尖)當左腳內扣腳尖尚未落地的同時,先提起右腳跟之後,左腳尖再行落地,左腳尖、左膝尖、左髖關節前側位一致對向西南,坐穩左腿,穩定重心;繼而左足尖離地,腳尖領勁向西上步,前後兩腳不應在一條線上,旁開距離與肩同寬。如此胸面向西之正弓步或坐步,左腳尖、左膝尖、左髖關節前側位,三者在活動中位置的改變,都在近於左膝關節生理功能正常的旋轉範圍。勢若如此,在「攬雀尾」拳架中,尚可避免左膝關節扭傷。

為避免右膝關節扭傷,「抱虎歸山」的練法應當是:繼「十字手」小開步之後,先將右腳跟提起,向右擺胯旋腰的同時,使左足尖、左膝尖、左髖關節前側位同時對向正西,左腿坐實穩定重心之後,右腿邁向西北方向,形成右正弓步。此種練法有一定難度,不易掌握。為確保左膝關節不受扭傷,使左腳尖內扣九十度夾角,下體仍能保持鬆沉自然狀態,李雅軒老先生獨具匠心,其練法是:提起右腳向西北插步之後,左腳尖內扣九十度,使左腳尖對向正西,與膝尖、髖前側位同向正西,右腳再提起向西北方邁步。如此,凡腳尖內扣或外撇角度較大者,另一腳先向所去方向運步,再行內扣或外撇之練法,貫穿在整個拳架及傳統太極拳、太極刀套路中,既合拳理又可避免膝關節扭傷,請君不妨一試便知。

2. 「進步搬攔捶」與「倒攆猴」

為保護右膝關節免受扭傷,「進步搬攔捶」之步法步型練法應是:所謂「進步」者,乃一拳式中連續前邁兩步者是也。

繼面向正東「左摟膝拗步」左正弓步之後,右腳向東邁步,挨腳跟落地之後,重心漸漸前移,向右側擺胯旋腰,右側胯根內旋,右腳尖外撇使右腳尖、右膝尖、右髖關節前側位同時對向東南方向,當右腳尖還未落時,先提起左腳跟,然後右腳尖才能落地生根,坐實右腿,繼而左腳提起向前邁步,形成左弓步之「進步搬攔捶」定勢。

「進步搬攔捶」一式,容易扭傷右膝關且不合拳理之三種練法:

(1) 右腳向前邁出擺步時,不是以腳尖領勁在前,腳跟在其後向前邁步,而是右腳內側在前之橫側位向前邁步。如此右腳尖、右膝尖偏向外,而右髖關節前側位則向正前,使三者活動位置不相一致,當右腳落地時,致使右膝關節承受異常向應力之壓迫。有人則稱這種練法是用右腳橫向蹬踩敵方小腿。

(2) 右腳向前邁出擺步時,由於過早向外撇落實腳尖,重心尚未充分前移坐實右腿、右腳尖、右膝尖、右髖關節前側位尚未一致對向東南方向,右腳尖早已落實地面才提左腿上步,使右膝關節內側承受異常向應力的損害。這種在後的一條腿腳跟尚未提起,在前的一條腿便搶先落實腳尖的運步方法,違犯人類平時走路的自然規律,運用於複雜多變的太極拳步中,豈有不使膝關節受傷害之理。

(3) 右腳向前邁出擺步時,足面與正中線不是呈準確的四十五度夾角,當左腿上步在前,右腿在後向前蹬成左正弓步時,自覺後腿不得勁才用磨動右腳跟調整沒有定量角度的步型,挨下一式「如封似閉」在原有「進步搬攔捶」在正弓步的步型下,後坐呈坐步時,由於右腳尖、右膝尖、右髖前側位定向混亂,往往容易受到異常向應力的損害,磨動右腳跟,不但為右膝關節帶來扭傷隱患,更有違拳理。正如在此類弓步拳架中,後腿在前蹬的同時磨動腳跟之練法,在一些套路中普遍存在,在國內外流傳甚廣。君不見拳論有云:「其根在腳……」在「進步搬攔捶」拳架中,右拳有藉右腳根之蹬力向前沖拳,右腳卻磨動無「根」,如此舉措謂之「拔根」,實乃武術一大禁忌。

「左倒攆猴」容易扭傷右膝關節且不合拳理之練法是:繼「肘底看捶」左虛步之後,左退步中,左腿搶先形成坐步,而不是隨左臂倒捲而重心由右腿蹬勁漸漸後移,如此使胸腹面過早對向東北方向,而右腳尖、右膝尖還處於指向東南方向,髖關節前側位早已對向東北,使三者活動位置之改變不相一致,致使右膝關節承受不正常向應性之損害,此種先坐實左腿再倒捲左臂,手動而腿不動之練法較為多見。

在太極散手中,「倒攆猴」使用法原本應用於打群。「打群」者,即打擊一群人向我圍攻者也。在「左倒攆猴」技法中,以右正掌「照」住正面敵之正門,威鎮其不敢輕舉妄動;左臂倒捲藉右腿後蹬之勁,用起自腳根而達左臂掌指,以人體最長的一條力臂線產生之勁力,按「五弓合一弓」、「上下相隨」等要領暗藏殺機、倒攆從身後如猴一般狡詐偷擊之敵打遠身之敵者用「肘」,擊近身之敵用「靠」。此招在太極散手術語稱為「前打猛虎,後攆猴頭」、「進步打笨牛,退步揮精猴」,張前之聲勢是虛是假,擊身後之敵為實為真。

「左倒攆猴」之拳勢,如不能從右正弓步隨左臂倒捲而漸漸移右腿蓄勁,而是右腿搶先蹬直呈坐步,左臂在反提掌過程中,右腿已不動,上下不相隨,左臂已無從藉右腿蹬力,則整體拳勢已成強弩之未,將何以俱「八門勁」中之「肘、靠」耶?從此拳勢之使用法含義而言:拳勢名稱命之為「倒攆猴」較稱之為「倒捲肱」為善。

從以上四式拳架舉例可見,膝關節扭傷,而非楊式太極拳所固有,祇因盤架中不符合拳理之練法所致。在初習拳者中,要循拳理要領行拳,亦非一蹴可幾,盼我同好循序漸進,則膝關節之扭傷,必將克服;一步一個腳印,共攀寶山。

………摘錄於「太極拳研究專集」 第一九三期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中國武術傷害了多少膝蓋

摘至 中國武術傷害了多少膝蓋

中國武術素以能夠養生自傲于世界武林,標榜練武可以“延年益壽不老春”。可是令人尷尬的是盛名之下其實難付,許許多多的膝蓋不替武術爭氣,許多人老愛鬧膝痛,膝痛那可是可怕的毛病了,行動不便人不就廢了嗎。尤以練最能養生的太極拳的人叫膝痛的多,練形意拳的也不少,普通練習者多,所謂名家也不少,年紀大了行動不便的大有人在,網上已有很多例子,在此不必贅述。
那麼,練武術怎麼會傷害這麼多膝蓋呢?
歸根結底那多是中國武術追求動作美導致的,本來練武就是為了能打的,養生是在為打而煉中以武入道來實現的(本人的觀點,未看過我以前文章的請參見我以前文章),可是不知道從何時起,變成了把學習形體動作當作習武的全部了,師傅教來教去就在那反復糾正動作了,這樣倒是可以把教的時間想拖多長就多長了,其中的原因旡非兩點大家心知肚明,但師傅美其名曰“循規蹈矩”,尤以太極拳為甚,說動作要象師傅一樣才能出功夫,一絲一毫不能差,難道他們不知道每個人的骨架關節是有差別的,非要委曲關節做到那不傷人嗎?可他們說自己的師傅就是這麼教的,而國家的武術比賽則成了誰蹲得低誰就得分高,都是以其昏昏使人迢迢的。
為打而煉的話則對動作只要求一個身體協調就夠了,你看拳擊自由格鬥散打,哪個是體態動作一致的,而蹲得低只會妨礙攻防,現在的練法不能打且放在一邊,而死糾動作,死蹲則不知不覺傷害了膝蓋,尤其是慢慢練的內家拳和站樁更是長時間的讓關節受力,想不膝痛都難。其實煉武的老祖宗早就說過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這是人的自然狀態,因為膝蓋一超過腳尖則壓力就傳不到腳底下去,全壓膝蓋上了,壓得時間越長,壓的次數越多,膝關節就越勞損,可為了蹲得低膝蓋超過腳尖的比比皆是,為了形態美要挺直腰杆,但挺直腰杆為保持平衡,膝蓋非超過腳尖不可,不信你看看練太極的,練形意的,站三體式的哪個膝蓋未超過腳尖,可你看格鬥時哪個人是上身不往前略傾的?哪個是膝蓋超過腳尖的?可中國武術為什麼非要不一樣呢?為什麼連老祖宗的話都不聽呢?
武友們,為了你的膝蓋你可千萬別讓它超過腳尖,那些叫你死蹲,死挺腰杆的人是在害你,別管那些人多有名你都別聽他的。你煉武圖什麼呢?武術再好看也不如舞蹈吧!至少動作時正在承擔體重的那條腿一定不要超過腳尖。說功夫層次高一點的話那樣你的氣血過不到腳底去。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應遵循的指導理念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八)

摘至 應遵循的指導理念---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八)

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打拳所涉及到的是太極拳中那些即使不習武也可用來健身的種種要素。他們打拳時應遵循的指導理念,是在充分考慮了使用非武打法這一特點之後提出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如下一些要點:
1.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求靜為側重點,一切以利於求靜為准;
2.求靜的過程就是把全部心思用來引導肢體打好每一招式、每一動作、以至整個套路的過程;
3.打拳不追求高難;
4.動時用意不用力;
5.除形體動作外,儘量不對人體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諸多功能,特別是不對通常情況下自主運行的功能,有意識地進行直接調控;
6.堅持四大基本原則和八大動作要領。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學拳須知--“雙一二三四五”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七)

摘至 學拳須知--“雙一二三四五”---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七)

以健身為目的,每日只打打套路,可看作是太極拳的非武打法。採取非武打法時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較全面地體現在《學拳須知--“雙一二三四五”》之中。“雙一二三四五”文字不多,便於習練者隨時復習、鞏固、掌握其所學。
所謂“雙一二三四五”指的是:一結合一側重,二放鬆二暢通,三調三忘,四不四無,以及五要五並非。
一結合一側重,即:動靜結合;側重靜字。動固然重要,但側重點在於動中求靜,要把一門心思全部投放到引到肢體打好招招式式上,不為身邊事物分心,不為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的問題分心。
二放鬆二暢通,即:全身放鬆,精神放鬆;血脈暢通,呼吸暢通。拳應當打好,不過打時主觀上不能用力。不用力的前提是全身肌肉、關節都放鬆下來。精神也要放鬆。意領形隨過程中用意不要過重。精神專注出自有意無意之間效果最佳。動作還得平穩、協調、連貫、勻緩,以助身心放鬆。動靜結合配上兩個放鬆致使心跳加快適度、肌肉無僵滯之處,自然利於血脈流通。不僅如此,呼吸也會因此變得勻、緩、深、長,供氧充分,無憋氣現象,無急促之感。
三調三忘,即:調心,調身,調息;忘呼吸,忘爭鬥,忘勁力。打太極拳為的就是三調,認真按要求把拳打好了,也就三調了。說說三忘(忘字的意思是:不考慮):1.忘呼吸 如果把呼吸都忘了,還能調息嗎?是否矛盾?不然。人們是通過打好拳使呼吸變得深、長、勻、緩的,而打拳過程中,最好像日常生活中那樣,一般不考慮呼吸,即忘息。忘息利於調息。人為地、有意識地調控呼吸,弄不好,反倒可能呼吸不自然,不順暢,初學者尤其應注意。2.忘爭鬥,即忘攻防意義 要求採取非武打法的人打拳時考慮招式的攻防意義、設想自己在與人搏擊,似屬無的放矢;不如讓他們把注意力放到引導肢體按技術要求把每一動作打好上,效果會更好些。他們打拳的最佳心境是超脫,心無所求,與人無爭。至於防人、制人的事,就不必考慮了。3.忘勁力,即忘勁力的運用 作為武術,傳統太極拳重視勁或稱勁力。盤架子、與人交手都會涉及到勁。用非武打法打拳,也涉及到勁的問題;捋有捋勁,按有按勁,蹬腳有蹬腳的勁,出拳有出拳的勁,以腰帶動得用腰勁,等等。只不過由於非武打法不涉及與技擊相關的問題,因而不鼓勵習練者過多考慮這一作為特定概念的勁字。非武打法強調的是:打拳時主觀上不用力。關於此問題請參閱《說說不用力—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九)》,2011.5.26發於《太極拳吧》。
四不四無,即:精神內固不走神,走架平穩不搖晃,拳速勻緩不改變,量力而行不勉強;身體無不適之感,上下無不合之處,行拳無傾斜仰俯,動作無斷續僵直。
五要五並非,即:要端正祥和,要輕柔圓活,要自然舒展,要虛實分明,要持之以恆;習練並非越苦越好,動作並非越難越好,下蹲並非越低越好,步子並非越大越好,抬腳並非越高越好。
用非武打法打拳意在三調,重在調心。三調在動與靜的結合之中進行。兩個放鬆是實現動靜結合的保證,不可或缺。四不四無、五要五並非,對做好兩個放鬆、做好動靜結合、做好三調、打好太極拳至關重要。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養心第一,養身第二”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六)

摘至 “養心第一,養身第二”---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六)

本文討論的是打太極拳套路與從事一般健身運動的區別,藉以突出一下太極拳的特點。
一般的健身運動,以有氧運動理念對健身運動的看法為代表,強調體內能量的適當消耗,強調必要的運動強度,強調足夠的運動量。有氧運動理念認為每週有3到5天撥出時間鍛煉就行了。這3到5天中,每天一次。每次鍛煉都要求有20到30分鐘連續不斷地使每分鐘心跳次數保持在所要求的範圍之內。這一範圍內的心率叫有效心率。持續時間不夠,或心率低於有效心率的下限,都被認為健身效果不大。
強調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所看重的明顯是運動的生理效果。
打太極拳套路同樣也會使操練者通過運動得到生理上的好處,但它定位於動中求靜,重視的是運動的心理效果,是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因素的健身作用。對於太極拳來說,體能消耗多少,運動強度、運動量大小,都得以有利於求靜,有利於取得良好心態為前提。
在不產生吃力感、不適感、疲勞感,不影響呼吸深長勻緩的條件下,太極拳可以連續打上三五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此時的運動量和強度完全可以滿足有氧運動理念的要求。但是,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太極拳也可以打上十幾分鐘後休息片刻再打,還可以每日打上幾次,每次時間可長可短。關鍵在於求得心境平和,而心境平和不必與有氧運動理念要求的運動量、運動強度掛鈎。
已故著名哲學家任繼愈曾有“養心第一,養身第二”的提法。這八個字至少適用於天天打打太極拳套路的人。相反,一般健身運動可以說是:“養身第一,養心第二。” 請注意,既然存在著上述差異,那麼用一般健身運動的標準來衡量太極拳,或者把太極拳拿來僅僅用於活動腿腳,就屬於不妥了。
(說明一點:有的文章對有氧運動理念提出的運動強度沒有異議,但提出運動持續時間可縮短,如每次十分鐘左右,認為短時間運動累積起來也有好處,並建議每日運動應累計三十分鐘以上。此種觀點已有人介紹到國內,不過影響面相對較小。)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太極拳與無為哲學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五)

摘至 太極拳與無為哲學---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五)

太極拳深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面僅談談打套路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老子的無為哲學,以利於習練者深入瞭解太極拳的基本精神,把太極拳打得更好。
無為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部分,用之于修身,有一重要提法是“複歸於嬰兒”,即如初生嬰兒一樣,少私寡欲,無雜思,無邪念,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無主觀臆測,無刻意造作。“複歸於嬰兒”以及類似的提法如“複歸於樸”、“見素抱樸”等,說的都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返回到人初始的狀態,使人像嬰兒那樣不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特別是不受社會因素的束縛。
無為思想在太極拳裏留下深深的烙印。太極拳要求動中求靜。什麼是靜?“歸根曰靜”。 “歸根”,就其哲學含義而言,與“複歸於嬰兒”的基本精神相一致。老子還說:“不欲以靜。”說的是:靜,來自不欲。有了不欲、無欲,自會有不為、無為。行拳時,要求排除雜念,做到物欲無存、情思不擾、守寂不爭等,主要是排除外在的、客觀因素的干擾。而全身放鬆、主觀上不用力以及除肢體動作外盡可能不對人體功能特別是不對自主運行的人體功能直接進行主觀調控等,主要是排除內在的、主觀因素的干擾。人若能真的如想像的那樣,從主、客觀影響中解脫出來,恢復了其自然本性,那就是“複歸於嬰兒”了,無欲了,無為了,或者說,靜下來了。
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裏,赤子指初生嬰兒,含德之厚指品德之高尚。把含德厚者比作嬰兒,不難理解。含德厚者,“常德不離”,會表現出嬰兒的品質,如無私,無欲,不爭等。從一定意義上講,修身過程可看作是逐漸向嬰兒複歸,是把身上後天沾染的種種世俗觀念,私欲妄見,名韁利鎖,減而又減,使之少而又少,用老子的說法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打太極拳,暫且不提其修身意義,即使只是打打套路,僅僅為了健身,至少也得在行拳瞬間把身上影響心神貫注的那些因素“損之又損”才是,不然心靜不下來,更不用說做到無為大定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主張無所作為。無為,作為一種方法、一種態度,從大處講可用以治國安邦,從小處講可用以修身立命。在打太極拳套路的短暫瞬間裏 ,人處於清靜無為的狀態。這樣做是為了發揮良好心態的積極作用,以利身心。無為,為的是有為。無為是有所不為又有所為。
有一個問題須解釋一下。太極拳講究用意,任一動作都須在心意指令下進行。可是初生嬰兒是不懂用意的。可否像嬰兒那樣,也不用意?
“複歸於嬰兒”不是要求方方面面都得跟嬰兒一樣,這一點無須多講。重要的是,打拳不用意不行。人是在主、客觀因素,特別是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下,逐漸離開生命初始的自然狀態的。打太極拳可以理解為想主動複歸於這種狀態。請注意前面句子裏的主動二字。不主動,複歸不了。經歷了世俗觀念的薰陶,心裏往往會有一些思慮難以放下;生活、工作、家庭負擔、人際關係等造成的精神壓力,時不時會糾結在心頭;此外,打拳時還常常遇到突發的外界刺激。這一切都使習練者動中求靜增加了困難,就連短時間的超脫,也變得不太容易。要主動,自然得用意。主動二字,其本身即意味著是有意為之。不過用意要輕,最好輕到說無又有,說有近無,輕到不能再輕的程度。用意不能重,不能執著。一執著,會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目的,正所謂“執者失之”。
說來說去,上面所涉及的都關係到靜字。人們常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寫成橫幅,掛在牆上,用來自勉。其實,打太極拳套路時追求的境界不也應該是淡泊、寧靜嗎?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處理好十大關係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四)

摘至 處理好十大關係---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四)

為了打好太極拳,每日只是打打套路用以健身者,須處理好十大關係。簡單介紹如下:
1.搏與養的關係 如果每日只是打打套路,不為培養搏擊能力,只為健身養生,就要儘量利用傳統太極拳中那些不習武也可用來健身的種種要素,而那些直接與培養技擊能力相關的要素,如打套路時設想自己與假想敵對抗等,就免去了,相反,要不與人爭。
2.練與舒的關係 拳是要練的,反復練。但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練時應以自感舒適為前提。
3.動與靜的關係 要定位在動中求靜上,一切以利於求靜為准。動固然重要,但動同時又是求靜的手段。有人說:“太極拳之要點全在一靜字。”這話值得仔細揣摩。
4.意與形的關係 把心思專注於引導形體打好每一動作上,意領形隨,內外一氣。打得再熟練,動作也得是有意的,“心為令”,聽令而後身動。
5.松與緊的關係 打太極拳須身心放鬆。得把全部心思用於打拳,但用意要輕。為了不走神兒,把自己看管得過嚴,對外部干擾反而更加敏感。這是精神緊張的表現,是分心了。形體須放鬆,動時不用拙力。哪里用拙力了,那裏的肌肉就會緊張,血脈流通便會不同程度受阻。但形體放鬆也有限度,比如不能漂浮、懶散,不能失去太極拳的韻味。
6.剛與柔的關係 太極拳講究柔字。柔,是在太極拳的章法、規矩、分寸允許的範圍之內。柔中含有不應改變的東西,富有內在的剛性,柔中有剛。練套路,必須在柔字上下功夫。照此練下去,日久天長,人將變得越來越健康硬朗。先是周身有規矩的柔,然後是健康硬朗,先柔而後剛。
7.虛與實的關係 打起拳來,當實則實,當虛則虛,實而不僵,虛而不散。腿虛,輕便自如;腿實,重心穩定。太極拳講究穩與活,為此不能不分清虛實。重心不穩,身體失衡,還談什麼穩字?失衡狀態下更無靈活可言。果真如此的話,太極拳的種種基本要求都將成為空談。
8.攻與防的關係 不習武談何攻防?諸如進與退,伸與縮,開與合等關係本來都與攻防密切相關,所以就用攻防關係來概括並代表這組關係了。處理這組關係的辦法是:分清虛實,有主有從,但要兼顧;動作要適可而止,留有餘地,無過無不及;防止僵硬滯重、搖晃不穩,以免造成措手不及。進退、伸縮、開合、重心變換等最易產生不穩。為此,任何一條腿抬起並帶動一腳離地之前,如前進、後退、蹬腳、分腳之前,另一條腿都應先坐實。記住,重心穩定在先。大幅度轉身以及重心前後移動,都應以雙腳著地為條件。
9.整與零的關係 這裏講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太極拳每一招式對人體各部位都有明確的要求,要分別交代清楚。但周身又是一體,一動無有不動,須完整一氣。練太極拳套路必須把招招式式都交代明白,節奏分明。另一方面,整個套路又是一個整體,從起勢到收勢不允許存在任何脫節,打起來應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水一般。
10.難與易的關係 不為習武僅以健身為目的打太極拳,定位於動中求靜上,動作不追求高難,難了可適度變通。不過,打起拳來全身心投入太極拳套路的一招一式之中,不為身邊事物分心,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便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即使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也並非每次都能做到。難與易因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四大基本原則和八大動作要領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三)

摘至 四大基本原則和八大動作要領---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為習武只為健身、每日只是打打套路的朋友,為保持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以及追求良好的鍛煉效果,亦須循規蹈矩。歸納起來,行拳時須遵循的有四大基本原則和八大動作要領。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四大基本原則是對習練者身心兩個方面提出的總的要求。它們是:
1.中正---立身中正,不仰不俯,不傾不斜;
2.放鬆---身心放鬆,用意要輕, 不用拙力;
3.平靜---一心練拳,心平氣和;
4. 舒坦---自覺舒適,無吃力感。
八大動作要領用來規範動作。它們是:
1.準確---循規蹈矩,動作到位;
2.平穩---起伏不大,不搖不晃;
3.協調---周身一體,上下相隨;
4.連貫---動如行雲,綿綿不斷;
5.輕柔---輕而不浮,柔韌有序;
6.圓活---身手靈活,來去忌直,宜走弧形;
7.自然---動作得體,分寸適度,舒展大方;
8.勻緩---拳速均勻,動作緩慢。
上述基本原則與動作要領僅僅提供給每日打打套路用以健身者。其中,每一項都應貫穿于打拳的全過程。任一招式、動作都不得違背其基本精神。有的套路,拳速快慢相間,如發力、快速轉身、突然擺腳等,年紀大或體弱者可以變通,改為勻速。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如何對待內氣運行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二)

摘至 如何對待內氣運行---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二)

內氣在體內按其自身規律自主運行,一般人不經訓練無法主觀直接調控。對內氣態度不一樣,有人主張引導其運行,有人認為聽其自然為好。
許多太極拳著作,在講解招式的打法時,不提內氣運行。楊澄甫是楊式太極拳的一代宗師。他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是楊式太極拳的代表作品,傳世經典,影響深遠。該書講解打法時就沒提真氣運行問題。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楊振鐸在其《中國楊氏太極》一書中介紹103式各個式子打法時,也未提及內氣怎樣運行。
一般來說,要把握引導內氣運行的能力,須有確實得了真傳者口傳心授才行。而在街頭、廣場、公園習拳的人群中,有機會遇此良機的能有幾人?有人說可以照書本學呀!如果書寫得很好,學者悟性強,或許可以。但要把握住本質,學以至用,達到預期目的,絕非易事。況且,還有一個萬一理解錯了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的問題。楊澄甫弟子之一、曾協助其師執筆完成《太極拳體用全書》的鄭曼青就曾說過:“氣一練錯,不但沒有好處,害處很多。”
古人有“氣以直養而無害”的說法。楊澄甫的另一弟子、太極拳家陳微明解釋說:“太極拳蓋養先天之氣,非運後天之氣也。運氣之功,流弊甚大,養氣則順乎自然,日習之養之而不覺,數十年後,積虛成實,至大至剛。”一般人,尤其是每日打打套路的人,最好走養氣的路子,走“順乎自然,日習之養之而不覺”的路子。
古人說;“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動中求靜,精神內守,心氣平和,利於氣的運行。可以不去干預氣的具體運行,讓氣自己管理自己,按其自身規律行事,它會在行拳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變得充實。
不為習武只為健身、每日打打套路的人多屬業餘鍛煉,是普及太極拳的物件。假使事情搞得簡單點兒能達到健身效果,不妨從簡。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楊式太極刀簡介

摘至 楊式太極刀簡介(百花山原創)


刀為百刃之首,是武術短器械中的一種。

楊式太極刀的套路又稱太極十三勢刀,以太極拳的基本功法為其練習和應用的根本。動作尚柔和連貫,以內勁運行;在其技法應用上,崇尚沾粘走化,後發制人,不尚硬砍硬拚 以力勝人的練法,練起來動作雖然緩慢柔和,但慢而不滯,柔中寓剛。姿勢中雖有躥奔跳躍,勇猛快捷的動作,但起伏轉折,前進後退,左顧右盼,身法端正,步法沉穩,仍以太極拳之風韻與刀法相結合。

吾師曹彥章先生親傳的楊式太極刀是他在1953年任海軍航空兵參謀期間,在上海向傅鐘文先生處習得,1954年返回北京後師從崔毅士先生,又得崔師的精心指點,後經自己悉心研究,對個別刀勢作了一些改動,更加突出了太極刀的風格特點,更進一步完善了太極刀的刀法,保持了刀術套路矯健,架式粗曠、著法潑辣勇猛的特色,但又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其動作速度平穩,動作勁力飽滿,動作氣勢磅礴,動作銜接自然。全套演練時間在三至四分鐘,適於比賽、表演和練習的需求。

楊式太極刀是特製刀,是楊澄甫先生晚年定型的。該刀全長約1米左右,分為刀身、刀盤、刀柄三部分,刀身有刀刃、刀尖、刀背三部分。刀身形狀似如倭刀,細長 呈弧形,長約80釐米,寬約3.5-4釐米,刀身前窄後寬,寬度前後變化不大。刀身上有兩道血槽,刀身前10釐米處形狀如劍頭,兩面有刃,與刀尖弧形相連,兩側面上劍脊清晰可見; 刀身後部約10釐米處無刃,厚約0.4釐米-0.5釐米。刀柄是直柄,長約20釐米左右,一端銜接刀盤,一端銜接刀環。刀盤為呈S形的彎頭,刀背一側彎頭朝向 刀尖,刀刃一側彎頭朝向刀柄;刀環為圓形,直徑大約4-5釐米。刀鞘是起保護刀身和佩帶的作用,刀環上系著彩色絲綢方巾,稱為刀袍或刀彩。

現行的《武術競賽規則》中規定,刀的長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勢為准,刀尖不得低於本人的耳上端。刀的重量,成年男子用刀不得輕於0.7公斤,成年女子用刀不得輕於0.6公斤,少年、兒童不受限制。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太極拳與人體功能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一)

摘至 太極拳與人體功能---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一)

人體的諸多生理、心理現象,有的是在意識支配下發生的,如肢體運動,有的不是,如神經傳導,胃腸消化等。有一些人體功能是按其自身規律自主運行的。這其中,有的可以人為直接調控,如呼吸。呼吸一般情況下自主運行,但人可以讓呼吸在較短時間內快些或慢些。有的人體功能也是自主運行,一般人卻無法直接干預,如心跳,常人無法想快就快,想慢就慢,除非通過間接方式對其施加影響,如增加或減少體力活動等。
打太極拳,除形體動作外,習練者對個人人體功能,特別是通常情況下按自身規律自主運行的功能,盡可能不有意進行直接調控。這樣,太極拳對人起到的種種積極影響,就主要是通過專心打拳而間接產生的了。
這樣做優點有二:
優點之一,是可以避免因人為直接調控不當所引起的負面作用,以減少不利於求靜的因素。例如,人行拳時有了雜念能主動排除,不過求靜靠的主要還是把全副精力專注於打拳上。心中只有招式時,雜念就沒了,人也就靜下來了。如若一面打拳一面嚴管自己、不讓自己分心、過分警覺的話,實際上就已經是分心了,反倒適得其反,容易打錯。又如太極拳通過整個行拳過程進行調息,使得呼吸勻緩深長,而在行拳過程中則要像日常生活中那樣做到忘息。習練者,特別是初學者,不必忙著練把呼吸與拳勢的“起落開合”結合起來的能力,把握不好分寸的話,可能造成呼吸不順暢。
優點之二,是能藉以把對習練者規定的種種要求從數量上減少下來,以利集中精力求靜。如能做到除形體動作外盡可能不再對身體任何其他功能有意識地進行直接調控,那麼,習練者打拳時要做的基本上就只剩下一件事了,即專心致志引導肢體按照要求把每一動作、每一招式、以至整個套路打得正確無誤。倘若這樣做了,心自然會靜下來。久而久之,良性心理因素的健身作用便會顯現出來。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楊式太極刀 Yang's Taichi Saber

摘至 楊式太極刀-王朝網路

楊式太極刀又稱十三勢刀,是楊家太極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它是以太極拳的方法、要求、風格、特點和應用來進行培訓的刀術。該刀法刀式不多,但式式均能衫,化人攻人尤爲神妙,有砍、剁、_戳、劃、刮、撩、紮、捋、劈、纏、扇、攔、滑等十三字塊和砍剁、刺紮、戳豁、撩腕八種刀訣。楊式太極刀頗爲深奧,可惜迄今得正傳的太少了。楊式太極刀保持了刀術套路矯健,勇猛的特色,但又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其動作速度柔和平穩,行雲流水,動作勁力內勁飽滿,剛柔相濟,動作氣勢中正舒展,敏捷輕靈,動作銜接進退相隨,開合相接,適合大衆學練和養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競賽的規範化要求。
一、楊式太極刀概述
楊式太極刀和太極劍一樣,是由太極拳發展而來的,具有太極拳練習的一般特點和要求。但是,太極刀和太極劍也有區別,如“劍重輕靈,刀求穩重“,“刀如猛虎,劍似飛鳳”,“刀走黑,劍走青”(即剛猛與輕靈之別)等說法。太極刀較爲威猛,而太極劍更顯潇灑,在手法和運用方面也有區別。如太極刀與太極拳、劍的運動,都是圈,而刀法運行的圈,“纏頭過腦”爲其突出特點。纏頭刀,即手舉過頭,刀尖下垂,刀背從肩外貼脊背向身後纏繞。
過腦刀是舉刀高過頭,或轉身,或轉刀,使刀從頭頂繞過,但刀背不貼脊背。纏頭過腦,攻防兼備,配合腰功,能使出幾倍于手臂的力量。和太極劍相比,太極刀作爲健身和陶冶性格的手段,不如太極劍那麽普及,但其技擊威力較強,在冷兵器時代,刀的運用比劍廣泛,故而爲習武之重要器械。
太極刀的形狀、尺寸、選材、制作,都有一定要求。就形狀而言,有實用刀和練習刀兩類。
“實用刀”,即古代戰場使用及練武之人防身手,多爲橢圓盤形,故稱“刀盤”,也有其它形狀的。
據說,楊家過去所用太極刀,都是環首的實用刀,特別是楊澄甫先師,對實用刀進行了改革實驗,將護手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後彎曲,保護手指,上部向前彎曲,可用大拇指按住護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擋住對方刀刃並施以彎折之力。下圖是實用太極刀的兩種形制。
“練習刀”,即用于學習、表演或健身的刀,木制、剛制均可。其形制,可以和實用刀一樣,但是爲了增強觀賞效果,現多用刀身較寬而扁薄輕巧的鋼制表演刀,彈性好,揮舞發力時,刀尖可抖動有聲,閃光悅目,用于格鬥,則顯軟薄。
練習刀的形狀及各部位名稱,見下圖。其中,護手亦稱“刀盤”“刀格”,刀端亦稱“刀首”,有環者即稱“刀環”。端部裝飾物一般爲彩綢,稱爲“抹頭”,亦稱“刀袍”。實用刀各部位的名稱與此類似。
太極刀亦稱“十三刀”,是以十三字刀法命名,或者說楊式太極刀的套路用十三句歌訣貫穿,其意都是附和八卦五行之數。對于刀法的敘述,說法不一,有的則不止十三字。茲列出以下幾種:
砍、剁、刬、截、刮、撩、紮、捛、劈、纏、搧、攔、滑。(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
砍、剁、劈、截、撩、紮、刺、纏、扇、攔、滑、劃、刮。(楊振铎《中國楊氏太極》)
砍、剁、劈、搠、扇、刮、推、撩、擋、架、捛、攔、滑。(蔣玉堃傳,張金普整理《健身太極刀》)
砍、剁、撩、撇、刮、紮、搧、捛、截、滑、劃、刬、纏。(宋志堅《太極拳學》)
劈、砍、剁、截、挑、撩、椎、紮、托、切、抹、斬、帶、攔、掃。(傅鍾文傳《楊式太極拳、刀、劍資料彙編》)
劈、砍、劀、截、挑、撩、推、紮、托、切、抹、斬、挂、帶、攔、掃。(謝秉中《中國太極拳的學與術》)
二、楊式太極刀動作名稱順序
楊式太極刀的傳授,其動作順序都是用歌訣貫穿。目前流傳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較早期的套路,見陳炎林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共16句歌訣;一種是目前流傳較廣的套路,見傅鍾文《太極刀》(1959年)、楊振铎《楊氏太極拳•劍•刀》(1992年)、紮西《楊氏傳統太極劍•刀》(2000年)等,共 13句歌訣。現將歌訣分述如下,其中“太極刀訣一”取自陳炎林著,“太極刀訣二“取自傅鍾文著。
太極刀訣(一)
七星跨虎意氣揚,白鶴晾翅暗腿藏。
風卷荷葉隱葉底,推窗望月偏身長。
左顧右盼兩分張,玉女穿梭應八方。
獅子盤球向前滾,開山巨蟒轉身行。
左右高低蝶戀花,轉身捛撩如風車。
二起腳來打虎勢,鴛鴦腿發半身斜。
順手推舟鞭作篙,翻身分手龍門跳。
力劈華山抱刀勢,卞和攜石鳳回巢。
太極刀訣(二)
七星跨虎交刀勢,騰挪閃展意氣揚,
左顧右盼兩分張,白鶴展翅五行掌,
風卷荷花葉內藏,玉女穿梭八方勢,
三星開合自主張,二起腳來打虎勢,
披身斜挂鴛鴦腳,順手推舟鞭作篙,
下勢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龍門跳,
卞和攜石鳳還巢。
關于歌訣二,“萬縣興隆街“的《太極拳功解》所載《太極刀訣》,及楊振銘、曾昭然、董英傑所傳,最後都加了”吾師留下四刀贊,口傳心授不妄教“兩句。沈壽先生在“吾師留下四刀贊”前面又加“寶刀舞罷神逍遙”一句,成十六句,以圖對偶。李雅軒所傳,或在第三句前加“吞吐含花龍行勢”一句成十四句,以圖對偶,或在此十四句之後再加“吾師留下此刀贊,口傳心授不妄教”成十六句。
楊澄甫弟子蔣玉堃,亦得楊班侯弟子龔潤田傳授,所傳太極刀,與陳炎林所著近似,自編《太極刀單練幫學歌》四十句,基本上包括了陳炎林所傳歌訣的十六句,茲從略。
太極刀的套路,陳炎林所傳爲32式,蔣玉堃傳爲38式,每式有動作名稱。楊振铎、傅鍾文、趙斌所傳,皆按“歌訣二”的十三句話分解動作,不另列動作名稱。有些傳人如楊振銘、李雅軒、曾昭然等,爲了便于教學,將十三句話又分解爲若幹動作名稱。但是,太極刀的動作名稱,不象太極劍那麽成熟。下面分爲兩組介紹:表十一的“名稱一”是陳炎林、蔣玉堃所傳,基本上對應于歌訣一。
表十二的“名稱二”是楊振銘、李雅軒、曾昭然所傳,對應于歌訣二。傅鍾文所傳刀勢與歌訣二的對應圖解見後述。沈壽先生還自編了《太極十三刀》九路八十一式,從略。
三、楊式太極刀對練
關于太極刀對練,楊氏傳有太極刀用法的《四刀贊》及《十二法》。此外有傅鍾文傳《楊式太極刀實用假設練習》,蔣玉堃傳《太極刀對打》。宋志堅傳《太極對刀》等,茲列其名稱如下。
四刀贊(亦名《四刀用法》)
斫剁刬(鏟) 截割 撩腕
十刀法(亦名《刀法應用譜》)
(1)劈肩 (2)裏剁腕 (3)紮腹 (4)外截腕
(5)刺腰 (6)外剁腕 (7)割喉 (8)上截腕
(9)砍腿 (10)下截腕
楊式太極刀實用假設練習(傅鍾文傳)
預備勢:甲乙持刀對立
(1)甲進步劈肩,乙閃身裏剁腕
(2)乙上步紮腹,甲提刀外截腕
(3)甲進步刺腰,乙掄刀外剁腕
(4)乙進步割喉,甲推刀上截腕
(5)乙披身砍腿,甲提步下截腕收勢:甲乙提膝抱刀收勢。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不用力,放鬆與輕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

摘至 不用力,放鬆與輕---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

動時主觀上不用力,形體放鬆以及動作輕輕,對於太極拳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打套路時,有了這三點才有呼吸深長勻緩、血脈通暢,才談得上動中求靜。
這三者本身密切關聯。形體放鬆,為不用力創造了條件,動作也就輕了。真正做到不用力了,說明形體放鬆得較為理想,動作自然重不了。這三者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現象,即太極拳的運動,進行了不同的描述。從生理上看,是形體松,從外觀看,是動作輕,從力的運用上看,是不用拙力。
既然如此,打拳時可否將注意力放在其中的一項上,通過實現其中的某一項,同時也帶動另兩項的實現呢?
只抓動作輕不行。個別身體狀態有放鬆,有不用力,但習慣上一般不用輕重來表達,例如“頸部松直”,“雙腿開立”以及“立身中正” 等。
形體放鬆是不用力與動作輕的基礎,十分重要。可否只抓放鬆?也不行。首先,放鬆的尺度不好把握。到什麼程度才是“大松大軟”,才是“真松”?尚無明確標準。其次,哪些部位需要放鬆?人們的理解出入不小。有的人把放鬆分為多個層次,除周身肌肉、關節放鬆外,還要求血管、毛細血管放鬆,五臟六腑心肝脾腎一一放鬆,甚至要求顱腔裏的物質、骨髓等也都要鬆開。血管、心肝脾腎、顱內物質、骨髓等,其活動都不受人的意識直接控制。姑且不說它們能否放鬆、怎樣放鬆等問題,即使這樣的放鬆真的有人能做到,也不是常人力所能及的事。
本文的重點,就是想強調:對於每天打打套路的人來說,為同時做到這三點,應抓不用力這三個字,即:打拳過程中,主觀上盡可能一點力氣不用,“身上不帶分毫拙力”。如能做到這一點,加上身形正確,那麼習練者基本上可看作是形體放鬆了,而且必然是動作輕輕。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102年新北市全市武術、太極拳錦標賽

102年新北市全市武術、太極拳錦標賽
宗旨:為執行政府打造樂活運動島計畫,促進市民身體健康,並提昇新北市休閒太極拳、武術運動的技術水準、加強同好間友誼及拳技切磋觀摩。
比賽日期:民國102年6月22、23日共計2天(週六、週日)。
比賽地點:新北市板橋體育館(板橋區中正路8號)。

去年因病未參與,今年人不在台那更無法參加了。師兄師姐加油!!!


說說不用力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九)

摘至 說說不用力---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九)

作為武術,傳統太極拳十分重視勁(或稱勁力)。勁在太極拳裏有特定的含義。不為練武只為健身的習練者,只是每天打打套路,也涉及到勁的問題,捋有捋勁,按有按勁,蹬腳有蹬腳的勁,出拳有出拳的勁,以腰帶動得用腰勁,等等;不過,由於不習武,不涉及與技擊相關的問題,因而不必過多考慮這一作為特定概念的勁字。應當考慮並特別注意的是不用力三個字。
只要是打套路,有一種力就不能不用,這就是為準確完成每一招式、確保姿勢正確、維持動作穩定與動作自然而在生理上所必需的力。這樣的力不用的話,就打不成太極拳了。所謂不用力,說的是:行拳時,除了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以外,主觀上不再額外用力。
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的一大特點是不影響血脈流通。而額外用的力,也稱拙力,則會引起某些肌肉緊張,產生僵滯,使相關部位血脈受阻。
打套路時,不管做哪一動作,主觀上應儘量一點力也不用,越輕越好。認真按技術要求做就是了,每理想地完成一個動作,手眼身法步到位了,也就把全身各部位為完成該動作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用上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做一個動作生理上該用什麼樣的力,一般人可能說不好也說不全,但只要把動作做好,就可能不自覺地把所需的力使出來,而且周身會配合得很好。這種能力是人通過從小到大的實踐活動獲得的。一些平時不常做的動作,一時可能做不好,只要細心琢磨技術要求,反復觀看錄影資料,求教於人,多多練習,定能做好。存在的潛力不愁開發不出來。
不用力與正確的身形關係密切。僅舉例說明一下,《太極拳之練習談》裏說,虛靈頂勁是“若有物頂於頭上之意”。試想,頭上頂個物件情況下打套路,怎能不輕而又輕?敢用力嗎?又如“沉肩垂肘”和“松腰松胯臀部內斂”,前者保證了上肢放鬆,後者不僅放鬆腰胯,還有助於圓襠,有助於下肢關節放鬆,而不用力以全身放鬆為基礎。初學者往往只是在預備式裏考慮頭頸怎樣,腰胯如何,等等,打起拳來卻不注意這些全過程都應保持的要點了。這不對。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自修楊守中大師傳楊式太極刀 Yang's Taichi Saber

“劍重輕靈,刀求穩重“,“刀如猛虎,劍似飛鳳”,這幾年學了幾套太極劍,但老舞不出味道,無意間看到馬偉煥老師表演楊式太極刀, 興起學習念頭加上刀型特別,農曆年前借買劍之便 一併買了把楊式太極刀,參考馬偉煥師傅影片自修起楊守中大師傳之楊式太極刀,談不上有甚麼心得,但至少有活動筋骨之效,現已有點棄劍從刀之勢。


2010台北劍潭第8屆楊式太極傳人會議名家馬偉煥先生表演楊式太極刀

以下資料摘至 中華武術08年6期  作者: 馬偉煥老師

 太極刀’並不是指一把武術刀.它是一種刀法,是由河北省廣平府楊祿禪得自陳長興所傳的武術體系中的短兵器技法.該種刀法,理與太極拳共通,稱太極刀法.太極刀的型制是源自西漢時期己廣泛使用之環首刀,所謂 “環首刀”,其特徵不僅是刀首有環,更重要的是刀之型制.刀身狹長,較一般佩刀超長逾尺,是由長鐵劍演進而來,背厚簿,重量稱手,刀身略俱弧彎,刀莖(柄)長三握,可雙手揮砍,若單手使用,柄長可減半而下彎,刀身前端三寸,兩側施似劍鋒.在古戰場中,砍殺劈刺,諶稱威猛,又可裹身黏格,藏刀滾進,故初曾以單長鋒劍名之. 楊祿禪宗師當年在薊縣德勝鏢局即攜此刀行走,護鏢于河北,山東一帶,祖孫四代俱以此刀法傳家.歷史上,格於朝庭禁例,此刀法並不廣傳,僅在入室弟子內進行傳承.限於法規,通常代用以木刀或戲臺刀具演練,故難得一睹其真貌,而得其真傳者亦稀. 太極刀的根源問題,八十年前唐豪先生曾在{太極拳源流}一文中提出 “河北王介祺創太極十三刀法”. 查史料記載: 王介祺是河北新城人,生於明末清初(1615-1684年)隱居易州五公山,武術著作豐富,其中有{十三刀法}一書. 馬國興先生藏有手抄本,而國家圖書館則藏有1913年潭隱廬石印本,書名改為{太極連環刀法}書中所論之刀法,順勢借力,尚意不尚力等,均是上乘刀法,與太極刀法,僅屬旁通.太極刀法練習套路,原只有刀訣十三句: 七星跨虎交刀勢 騰挪閃展意氣揚 左顧右盼兩分張 向鶴展翅五行掌 風卷荷花葉內藏 玉女穿梭八方勢 三星開合自主張 二起腳來打虎勢 披身斜掛鴛鴦腳 順水推舟鞭作篙 下勢三合自由招 左右分水龍門跳 下和攜石鳳還巢 後為便於記憶,依勢取義,譜如下:

七星跨虎交刀勢
1.起勢 2.上步七星 3.退步跨虎 4.抱刀式 5.開步交刀
騰挪閃展意氣揚
6.閃步提刀 7.斜插金枝 8.懷中抱月 9.青龍出海 10.進步推刀 11.換步推刀
左顧右盼兩分張
12.回身劈 13.翻身撈月
白鶴展翅五行掌
14.白鶴亮翅 15.扇通背
風卷荷花葉內藏
16.風卷荷花 17.回身指路 18.單鞭
玉女穿梭八方勢
19.斜插金枝 20.玉女拋梭 21.帶醉勒馬 22.三步追風
23.玉女拋梭 24.玉女拋梭 25.帶醉勒馬 26.三步追風
三星開合自主張
27.燕子投懷 28.三星開合 29.進步藏刀 30.玉女穿梭
31.帶醉勒馬 32.三步追風
二起腳來打虎勢
33.開步交刀 34.右分腳 35.左右打虎
披身斜掛鴛鴦腳
36.披身踢腳 37.交刀劈 38.掛腳送書
順水推舟鞭作篙
39.橫鞭作篙 40.旋風落雁
下勢三合自由招
41.左右掃攔 42.順水推舟
左右分水龍門跳
43.左右分水 44.鯉躍龍門
下和攜石鳳還巢
45.移步伏虎 46.飛鳳還巢 47.退步七星 48.歸原收勢

雖然各傳入所記之名式,數月略有差別,刀法上仍以意行氣為主,表像為勢,新以要慢練オ能身知心悟,剛柔相濟. 吳肇鐘 {劍則}雲:“刀持若握,握以實應; 劍持若執,執以轉易,故刀劍之不同,有如涇渭.
太極刀之勢法 其勢沉雄,似猛虎,以迫撲縱橫也;其輕靈徐疾,俯仰八表,輾轉蜿蜓也,不以花法眩目.刀法立緊密者,緊則不懈,密則不疏,以急奪遲也.故其不懈則奮進,不疏則嚴謹,守之自固.
太極刀之眼法 不在雙目貫注,望刀看掌,均易疏漏,而以關顧為至要.太極刀之招法走步隨意,趨步不急,與身法手法,做到周身一家,意連氣貫,則近乎道矣.
上述數則都是須要悟通刀法後,採用相應型制之刀,互相配合,才能演練出太極刀的神采.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用意與用意要輕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八)

摘至 用意與用意要輕---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八)

用意二字強調的是練拳時一定要“心為主帥,身為驅使”, "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意領身隨”,“時時皆有意識導動作以俱進”。一定要把全部心思用於引導肢體做好每一招式,每一動作,以至整個套路上。 任一動作都得聽令于心意,在心意指令下發生,在心意引導下完成。
打起拳來,心裏想的只應是招式動作,要努力擺脫無關思緒的干擾,減少好奇心,少為身邊事物、聲響分心,儘量不走神兒。有人說:打太極拳時“哪怕泰山落於右,烈馬奔于左,操練者應心如止水,斂神定意,處之泰然”。這話用語實屬誇張,用意卻十分清楚,強調的是:行拳須“靜一而不變”, “心中無有些許雜念”,不為身邊事物所左右。
習練者如果真能達到或接近神與形合,物欲無存、情思不擾、守寂不爭的境界,打太極拳便成為一種精神享受了。
有人很重視用意,行拳時嚴管自己,常為走神兒著急。打拳,不僅肢體放鬆,動作輕,精神也得放鬆,用意也得輕。像這樣嚴管自己甚至達到有點緊張、執著的程度就不對了。常言說:“心一執著,則萬事不得自然。”你把自己看管得越緊,對外界刺激反而越敏感,更容易分心。實際上,用意過重本身就是一種分心。一定要輕鬆得意,舒適自然。是要用意,但所用的意最好在有意無意之間,輕到不能再輕。練拳時,常有外界干擾,走神兒了,收回來就是了,平常心很重要。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102年度新北市汐止區體育會太極拳委員會錦標賽暨母親節聯歡活動

102年度新北市汐止區體育會太極拳委員會錦標賽暨母親節聯歡活動
日期: 5/18/2013
地點: 汐止區行政中心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提防膝痛應從學拳開始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七)

摘至 提防膝痛應從學拳開始---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七)

打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動作輕緩,自我感覺舒適,而且打拳不能過累。若是按上述要求做了,是不會引起膝關節痛的。
但是,如果指導思想不對頭或方法不當,也有可能出毛病。
常聽人說:“初學太極拳,出現膝關節痛是正常現象,打打就好了。”還有人在談到此現象時說:“這時,就需要有克服疼痛、忍受疼痛,並與之抗衡的精神,要有假如我怕痛,痛就不怕我,而我不怕痛,痛就怕我的思想……忍耐一段時日,疼痛就消失了。”上面引用的兩句話,若是說給以練武為目的習拳的青壯年或少年兒童,筆者無意就此說三道四。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在練拳過程中如果出現了膝痛,不管什麼原因引起,都不能照上述兩句話辦,不可硬抗。不然的話,可能造成不良後果。
年輕人關節出現輕微不適,一般情況下能逐漸恢復。年紀大的人則不同,膝關節已逐漸發生了退行性改變,相關組織的修復能力減弱,膝關節周圍肌肉、肌腱與關節囊相對鬆弛,對關節保護作用差了,本已有所老化的關節軟骨、半月板更易受損。一旦耗損超過修復能力,你不怕痛、能抗衡也無濟於事,疼痛可能越抗越重。
膝關節痛在老年人中常見,人越老發病幾率越高,且不易恢復,不管打太極拳與否,都可能出現。因而,上了年紀的人從學拳開始就應留心保護好膝關節,儘量不讓它出問題,十分重要。
初練太極拳出現膝部疾患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於沒經驗,練時步子大,下蹲低,用時過長,致使膝關節超負荷活動過多。初學乍練,功底不深,時間長了,連年輕人都可產生膝痛,更不用說年紀大的人了。
上了年紀的人,就是能蹲得很低且不吃力,也還是架子高些好,以防萬一。如已出現膝痛,應適當縮短打拳時間,進一步減少難度。無論如何不能再屈膝到產生疼痛的程度。輕者,每日熱敷兩次會見效。較重者,應停一段時間,養一養,治一治,並借機學學相關理論。身體康復了,認識提高了,再打不遲。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要不要刻苦訓練?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六)

摘至 要不要刻苦訓練?---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六)

人們崇尚鐵杵磨針、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精神。人貴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那麼,練太極拳要不要勤學苦練?起步較晚、年齡較大、練拳只是為了鍛煉身體的人,可以勤學勤練,但要適度,最好不要苦練。理由如下:

1.太極拳有一條重要要求,即打起來自感舒適。“一身舒適為萬法宗”。從練拳一開始,就應照此辦理。苦字常與吃苦、難受等意思連在一起。練到產生吃力感,不適感,疲勞感,甚至腰酸腿痛,與上述要求相違背。

2.太極拳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健身手段。有人甚至堅持終生。初學者急於求成,恨不得一兩天便學會一個套路的心情可以理解。不過來日方長,還是循序漸進為好,不可操之過急。

3. 打拳本為健身,不能適得其反。如果只是出現輕微不適,倒也無妨。可是嚴重一點的,例如出現膝關節疼痛,年紀大的人就得注意了。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不求高難,只求適度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五)

摘至 不求高難,只求適度---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五)

有的動作,一些人如果按技術要求做,難以完成,例如下勢要求低勢下蹲,擺蓮腳要求雙手依次拍打外擺的腳面等。任何動作,只要做起來產生不適感、吃力感,或者做時能引起身體失衡,都可根據個人情況適當變通。在身體不舒服、吃力和搖搖晃晃的情況下打拳,怎能聚精會神,平平靜靜?老年人尤其應當注意,難度大了,存在安全隱患。不管哪一個年齡組的人,即使是青壯年,只要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動作難度都是低一些好。這是因為,打拳的定位是動中求靜。打得越是平穩、靈活、舒服、自然,越容易實現預期的目標。下蹲不是越低越好,抬腿不是越高越好,步子不是越大越好,動作不是越難越好。不要追求高難,適度為好。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求靜益于健康的生理學解釋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四)

摘至 求靜益于健康的生理學解釋---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四)

動中求靜就是通過動求得情緒穩定、心情平和。
根據生活經驗,人們懂得情緒、心情會影響到健康。為什麼會這樣?下面僅從生理學角度簡略加以解釋。
人體內的大量液體如血液、組織液和淋巴等,統稱為體液。體液不僅溫度、酸鹼度等保持相對穩定,其中含有的種種化學物質的濃度總的來說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與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體內代謝活動的順利進行、以至人整個生命過程的延續,密切相關。體內的這種相對穩定狀態一旦出現問題,並在時間或強度上超過一定限度,人的健康就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在維持與調節上述相對穩定狀態方面,人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起著關鍵作用。只要這兩個系統功能保持正常,體內的這種相對穩定一般會處於十分良好的狀態。
說到這裏,就得提提人的心理因素了。人的情緒、心情會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產生重要影響。當人平靜時,神經系統興奮度適中,內分泌系統工作正常,自然利於健康。不過當人心情不平靜、情緒有波動時,就不同了。此時,神經系統的興奮度會有所變化,從而影響到內分泌系統的工作;而內分泌系統分泌的任何一種物質的增多與減少,均有引發健康問題的可能。比如,當人興奮、惱怒、恐懼、精神緊張或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加強,致使內分泌系統分泌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增多,其濃度超出了體液中應有的正常值。於是,人出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糖增多等反應。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反應不一定就導致疾病發生。但是,長時間的或過度的反應,則可能對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造成損害,人就可能患上某種疾病,不良情緒、壞心情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就表現出來了。
一是人的情緒、心情,一是神經與內分泌系統的工作,一是體液的相對穩定狀態,這三者的關係,使情緒、心情與健康緊密連結在一起。
打太極拳可以起到調節體液,保持體液平衡的良好作用,何樂而不為?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情緒、心情與健康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三)

摘至 情緒、心情與健康---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三)

打太極拳為什麼求靜?因為情緒穩定、心情平和與健康密切相關。
生活經驗表明,心情可以引起人體技能的變化。情緒激動,可引起劇烈心跳;無牽無掛入睡容易,遇上鬧心的事,有時就輾轉反側入睡困難,等等,實例舉不勝舉。
不健康情緒如惱怒、憂傷等,可能造成機體功能失調,誘發某些疾患。暴怒可突發心臟病或中風。生活與工作負擔,可令人精神緊張,產生壓力, 引起焦躁情緒或抑鬱感,甚至發生心腦血管等疾病。
健康情緒對人有益。有研究表明:類似情愛、感激和滿足這樣的情感 ,會使精神放鬆,壓抑感減輕。情緒好不僅有助於慢性病康復,甚至還利於外傷癒合。
壞心情強度越大越不利,好心情卻以適度為好。情緒波動過大,突然的激動,過度的興奮,哪怕是欣喜所致,也可能有損健康。要防止樂極生悲。
一篇談論心理因素對健康影響的文章提到:有人曾對猝死者進行了回顧性調查。所調查到的170例中,發病近期受到重大精神打擊如親人遭遇不幸的占41%,本人遇到危險、威脅等的占24%,過度興奮的(如團聚等)占6%。合計占71%。這個調查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情緒波動與精神創傷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
事實證明:氣氛祥和,情緒穩定,心情平靜最有益於健康。這一點,正是打太極拳所努力追求並且可以做到的。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動生靜的生理基礎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二)

摘至 動生靜的生理基礎---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二)

欲求靜,必須心神專注於動上,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引導肢體打好招招式式上。心中只可有招式。為什麼這樣做能求靜?下面僅從生理學角度簡略解釋一下。
人的意識活動是通過大腦皮層實現的。大腦皮層的活動存在著興奮與抑制相互誘導的現象。在大腦皮層內,一種神經過程如興奮的發生,可以誘導出與其相反的神經過程如抑制。當我們把全部心思投放到引導肢體打好每一動作上時,大腦皮層中相關的功能區就會處於興奮狀態。打拳越投入,興奮越強。此時,興奮區周圍的其他功能區發生的抑制也會越強,以至於緊張、壓力、乃至痛楚等等,便都自然而然排解掉了,於是人心安靜下來。
動生靜。動為人所必需,固然重要。但在太極拳裏,全副精力用在動上,實則是為了靜,動是求靜的手段。
動中求靜,重點不在動引起的興奮,而在興奮誘發的抑制。
“以一念代萬念”,現實生活中不乏實例。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專注於動,才能生靜 ---寫給打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一)

難得看到一系列文章,提供正確實在觀念給打太極拳健身的絕大多數人,而非一般文章多以競技比賽或成為"拳師"的觀點,值得與太極拳同好分享。

摘至 專注於動,才能生靜---寫給打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一)

如果每日只是打打太極拳套路,用以健身,那麼打太極拳就應定位在動中求靜上,以求靜為重點,一切以利於動中求靜為准。
從打拳一開始就應盡可能做到情緒穩定,心平氣和,進而在打拳過程中並通過打拳爭取做得更好。
實現動中求靜,重點抓什麼?
一定要切切實實做到意領形隨。即使套路打得純熟,招招式式都已練得形成熟巧,打拳時一舉一動仍須有心意主宰。舉手,因心意令其舉;投足,因心意令其投。拳應打到心神專注、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引導肢體打好套路中的每一招、每一式上,心中只裝著拳式,別無他念。意與形結合到如此程度,意味著動中求靜已相當理想。人無所求,心自安寧,於是情緒穩定了,心情平靜了。
心神專注是動中求靜的關鍵,是打好太極拳的保證。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楊式太極拳兩個問題之我見

繼前幾篇談到"八五式太極拳實腿(陰腿)拳架與虛腿(陽腿)拳架"之別後,為了解多一些相關資料,找到以下文章,我個人是比較認同以下文章觀點,一併提供大家參考。

摘至 楊式太極拳兩個問題之我見
作者:求 實 《武當》2009年第4期

前些時候,筆者看到了一位頗為知名的太極拳家寫的兩本書。書中談及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以及楊澄甫宗師傳授的“兩個”楊式太極拳架(大架子)的問題。
關於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書中說:“……太極拳包括五個架子,一個是八五式陰腿拳架(也稱實腿拳架),一個是八五式太極拳陽腿拳架(也稱虛腿拳架),一個是三十七式太極拳,另一個是太極長拳,再就是太極散手,門內人習慣稱楊澄甫先生簡化定型的這五個套路為‘老五路’。由於太極散手分上手和下手,既能單練也能對練,所以也有人把散手分成兩路,故此也就有人把楊澄甫先生定型的太極拳拳架說成六路,隨之也就有人將其稱為‘老六路’。”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武術套路中的“幾路拳”,是指從起勢到第一段返回原位,為之“一路”,若該套路有多少段返回,那麼,該套路就叫做“多少路(拳)”。所謂楊式太極拳“老六路”,實際上是楊家第二代傳人楊健侯先生及其子澄甫先生早年傳授的一個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其拳式名稱順序與後來澄甫宗師定型傳授的大架子基本相同,只是少數拳式的動作要領和練功方法稍有不同而已。因為這個套路有六段返回,所以稱為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並非什麼秘傳套路,也不是像這位拳家所說的那樣,是澄甫宗師傳授的四個拳架加上、下散手這樣的“老六路”。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現代尚有不少傳人。原北京市武協副主席,已故楊式太極拳大師汪永泉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汪老先生14歲就與其父跟隨健侯先生和澄甫先生學習楊式“老六路”。練拳傳拳七十年,內功造詣很深。汪老先生傳授的“老六路”共89式:
第一式起式至十五式十字手為第一路,
第十六式抱虎歸山至二十八式單鞭為第二路,
第二十九式雲手至五十式十字手為第三路,
第五十一式抱虎歸山至五十八式單鞭為第四路,
第五十九式雲手至七十三式單鞭為第五路,
第七十四式雲手至八十九式合太極拳為第六路
(見汪永泉《楊式太極拳述真》第二章第二節)。
汪老先生的弟子魏樹人、齊一,再傳弟子李和生等傳人均有關於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著述。他們至今仍在國內外教授和傳播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兩套路和功法。另外,據筆者所知,在楊澄甫宗師的兩部著述《太極拳體用全書》和《太極拳使用法》及其眾多的後期弟子和再傳弟子的著述中,均未發現其所傳授的“老六路”的有關內容和提法。
對楊澄甫宗師所傳授的定型拳架即楊式大架子,這位拳家在書中說:“其中太極拳包括三個拳架,一個是八十五式太極拳實腿拳架(陰腿拳架),一個是八十五式太極拳虛腿拳架(陽腿拳架),再一個就是三十七式太極拳拳架……實腿拳架和虛腿拳架的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是相同的,唯有大捋不同,大部分為實腿大捋和虛腿大捋兩種推手法。”這位拳家以上所說,證據也欠充分,實屬牽強。
楊公澄甫是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也是現代楊式太極拳(大架子)的定型者。他集楊式三代之經驗,改編定型這套拳架。他後期傳授的主要也是這個拳架。其於一九三四年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所介紹和傳授的也是這個架子,並未說到他定型的是兩個架子。事實上,澄甫宗師的主要傳人如武匯川、田兆麟、董英傑、褚桂亭、牛春明、李雅軒、陳微明、崔毅士、鄭曼青、吳志青、傅鐘文、趙斌及其四位哲嗣振銘、振基、振鐸、振國習練和傳授的也是這個拳架。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如董、李、陳、崔、吳、傅、趙及他的四位哲嗣都有著作問世。在這些著作中,他們傳授的,仍然是這個拳架,並沒有談到他們傳授的是“虛腿架”還是“實腿架”。楊公澄甫早期曾向少數弟子傳授過速度較快和剛強有勁的楊式太極拳長拳,但這個拳架傳播不廣。至於三十七個拳式的“使用法”,只是“說明其用法”(澄甫公語),而不是一套拳架。
毋庸諱言,在傳習澄甫公定型的這套大架子拳架中,傳習者由於師承時期的不同,及對拳式理解的差異等等,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加之澄甫公當年只留下一百多幅定型拳照,而各式之間過渡動作無法拍攝(當時未有錄影技術),所以學者對各式之間的過渡過動作無法對照拳練,這也是各個傳人在打法上產生的差異,出現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甚至個別動作不大相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起勢、野馬分鬃、玉女穿梭之後的攬雀尾左擁勢,一些拳家面向正南弓步掤出,一些拳家面向西南或正西弓步掤出,個別拳家甚至向東南弓步掤出(如吳志青先師)。
又如轉腰或轉身(移動身體重心)的拳式,一些拳家主張“先坐實,後轉腰(轉身)”即虛腿轉體,而一些拳家卻主張不後坐,“實腳轉根”即實腿轉體等等。
還有,一些招式的過渡動作,不同的拳家在打法上也不盡相同,如單鞭過渡到雲手和玉女穿梭,高探馬過渡到左右分腳,退步跨虎過渡到轉身擺蓮等。就是澄甫宗師同時期的弟子,也出現不同的打法。
至於拳式,由於澄甫宗師當時沒有確定拳式式數,因而,各拳家所定式數也不相同。吳志青傳授的為81式,傅鐘文傳授的為85式,楊振基傳授的為91式,楊振鐸傳授的為103式,崔毅士傳授的為108式,而李雅軒傳授的為115式等等。但是儘管式數不同,都是楊公澄甫定型的這套大架子,都是這麼多動作。式數的不同是因為他們將一些拳式或分或合所致。
所以,澄甫宗師定型的拳架只有一個,不是兩個,沒有“陰腿”“陽腿”之分,只是打法風格不同而已。
若如這位拳家所說,攬雀尾左擁面向西南,採用“實腿轉體”的打法為“實腿架”;而攬雀尾左掤面向南,採用“虛腿轉體”的打法為“虛腿架”。那麼,崔毅士先師左擁面向南,吳志青先師面向東南,但他們是實腿轉體打法,請問,他們打的是“虛腿架”還是‘實腿架”?
又如,李雅軒先師,楊振鐸老師左擁面向西南,但他們打的是“虛腿轉體”,他們打的又是哪一個拳架?
對於這些不同打法,一些先師如李雅軒、楊振基先生等在他們的著述中曾作過一些說明和解釋。
近日一些楊式太極拳邀請賽根據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在參賽選手的名冊中注明其參賽拳架屬“某某某風格”,筆者認為,此舉十分明智,也十分公正。既尊重參賽選手的選擇,又有利於評委們的評判和打分。

2013年2月9日 星期六

傳統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虛腿/實腿拳架由楊式第五代傳人龐大明先生演練

傳統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由楊式第五代傳人龐大明先生演練。


虛腿拳架

實腿拳架

各位可同時比較虛腿實腿拳架差異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談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中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動作的異同之處 Part 2 of 2 作者: 龐大明

練傳統楊式85太極拳也有一段時間,竟不知有實腿(陰腿)拳架與虛腿(陽腿)拳架之別,供大家參考。

摘至 談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中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動作的異同之處 作者: 龐大明

第三十式;高探馬;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單鞭轉高探馬,重心移於右腿坐實,左腳隨移重心隨提起向回撤半步,以腳尖著地,為左虛步,成高探馬。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單鞭轉高探馬,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坐實,右腳隨移重心隨提起向前跟半步,先以腳尖著地,隨著重心後移使全腳踏實,仍保持腳尖外撇45度,為高探馬的後腳,左腳提起向前邁半步,以腳尖著地,為左虛步,成高探馬。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腳;由左分腳和右分腳組成。
(一)右分腳;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高探馬轉右分腳,左腳提起向左前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重心不變,腰向右轉,隨即複向左轉,同時右腿隨腰左轉隨提起向右前方踢,成右分腳。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高探馬轉右分腳,左腳提起向左前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隨即複向左轉,重心隨腰左轉隨移于左腿,右腿同時也隨腰左轉隨提起向右前方踢,成右分腳。
(二)左分腳;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右分腳轉左分腳,右腳向右前方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重心不變,腰向左轉,隨即複向右轉,同時左腿隨腰右轉隨提起向左前方踢,成左分腳。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右分腳轉左分腳,右腳向右前方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將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左轉,隨即複右轉,左腿同時也隨腰右轉隨提起向左前方踢,成左分腳。
第三十二式:轉身蹬腳;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三十三式:左右摟膝拗步;由左摟膝拗步和右摟膝拗步組成。
(一)左摟膝拗步;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二)右摟膝拗步;與第九式(二)右摟膝拗步相同。
第三十四式:進步栽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右摟膝拗步轉進步栽捶,重心不變,以右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右腳跟向右磨轉,使右腳尖外撇45度踏實,成進步栽捶的後腳;然後提右腳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進步栽捶。虛腿拳架腿步的做法是;有左右摟膝拗步轉進步栽捶,將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右轉,右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然後重心再移於右腿使右腳踏實,成進步栽捶的後腳,左腳隨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進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與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
第三十六式:進步搬攔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三十七式:右蹬腳;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由左打虎式轉右打虎式,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右磨轉,使左腳尖內扣45度踏實,成右打虎式的後腳;然後右腳提起,腳尖外撇45度落於原地,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打虎式。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打虎式轉右打虎式,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45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成右打虎式的後腳;右腳隨即提起,腳尖外撇45度落於原地,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腳;實腿拳腳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四十一式:雙峰貫耳;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四十二式:左蹬腳;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雙峰貫耳轉左蹬腳,重心不變,以右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右腳跟向右磨轉,使右腳向外撇45度踏實;然後左腳提起,向左側蹬出,成左蹬腳。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雙峰貫耳轉左蹬腳,將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右轉,右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然後重心再移於右腿,使右腳踏實;隨即左腳提起,向左側蹬出,成左蹬腳。
第四十三式:轉身右蹬腳;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四十四式:進步搬攔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閉;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與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
第四十七式:抱虎歸山;與第十五式抱虎歸山相同。
第四十八式:斜單鞭;與第四式單鞭相同,唯方向不同。
第四十九式:野馬分鬃;是由左野馬分鬃和右野馬分鬃組成,一般在套路中可打三個或打五個,可根據套路的需要而定,但應須注意的是,只可打奇數而不能打偶數。
(一)右野馬分鬃;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斜單鞭轉右野馬分鬃,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右磨轉,使左腳尖向內扣90度踏實,成右野馬分鬃的後腳;然後右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野馬分鬃。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斜單鞭轉右野馬分鬃,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90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成右野馬分鬃的後腳;隨即右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野馬分鬃。
(二)左野馬分鬃;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右野馬分鬃轉左野馬分鬃,重心不變,以右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右腳跟向右磨轉,使右腳尖外撇45度踏實,成左野馬分鬃的後腳;然後左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左野馬分鬃。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右野馬分鬃轉左野馬分鬃,將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右轉,右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然後重心再移於右腿使右腳踏實,成左野馬分鬃的後腳;隨即左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左野馬分鬃。
(三)右野馬分鬃;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和(二)左野馬分鬃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五十式:攬雀尾;左掤、右掤、扌履、擠、按組成。
(一)左掤;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重心不變;左腳提起向左前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腳尖隨內扣45度隨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側弓步,成攬雀尾左掤式。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將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右轉,右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45度,然後重心再移於右腿使右腿踏實,成攬雀尾左掤式的後腳;隨即左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 ,成攬雀尾左掤式。
(二)右掤、(三)扌履、(四)擠、(五)按、與第三式攬雀尾的(二)右掤、(三)扌履、(四)擠、(五)按相同。
第五十一式:單鞭;與第四式單鞭相同。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由一個撩陰掌、兩個左玉女穿梭和兩個右玉女穿梭組成。
(一)撩陰掌;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單鞭轉玉女穿梭的撩陰掌,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右磨轉,使左腳尖內扣135度踏實,成撩陰掌的後腳;然後右腳提起向右前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撩陰掌。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單鞭轉玉女穿梭的撩陰掌,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135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成撩陰掌的後腳;隨即右腳提起向右前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撩陰掌。
(二)左穿梭;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腳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撩陰掌轉左穿梭,重心不變,以右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右腳跟向右磨轉,使右腳尖稍向外撇隨即踏實,成左穿梭的後腳;然後左腳提起向西南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左穿梭。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撩陰掌轉左穿梭,將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向右轉,右腳隨轉腰隨使腳尖稍向外撇,然後重心再移於右腿,使右腳踏實,成左穿梭的後腳;隨即左腳提起向西南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左穿梭。
(三)右穿梭;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穿梭轉右穿梭,重心不變,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尖內扣225度踏實,成右穿梭的後腳,然後右腳提起向東南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穿梭。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將重心移於右腿,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尖內扣225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成右穿梭的後腳,隨即右腿提起向東南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穿梭。
(四)左穿梭;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五)右穿梭;與(三)右穿梭相同,唯方向不同。
第五十三式:攬雀尾;與第五十式攬雀尾相同。
第五十四式:單鞭;與第四式單鞭相同。
第五十五式:雲手;與第二十八式雲手相同。
第五十六式:單鞭;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五十七式:下勢;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五十八式:金雞獨立;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攆猴;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六十式:斜飛式: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勢;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六十二式:白鶴亮翅;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六十三式:左摟膝拗步;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六十四式:海底針;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六十六式:轉身白蛇吐信;與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唯一的區別是,撇身捶轉身撇出的是右拳,而白蛇吐信轉身撇出的是右掌。
第六十七式:搬攔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六十八式:攬雀尾;與第二十六式上步攬雀尾相同。
第六十九式:單鞭;與第二十六式單鞭相同。
第七十式:雲手;與第二十八式雲手相同。
第七十一式:單鞭;與第二十九式相同。
第七十二式:高探馬帶穿掌;是由高探馬和穿掌組成。
(一)高探馬;與第三十式高探馬相同。
(二)穿掌;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高探馬帶穿掌轉十字腿,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右磨轉,使左腳尖內扣135度踏實,然後右腳提起向正西方蹬出,成十字腿。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高探馬帶穿掌轉十字腿,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135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隨即右腳提起向正西方蹬出,成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進步指襠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七十五式:上步攬雀尾;與第二十六式上步攬雀尾相同。
第七十六式:單鞭;與第四式單鞭相同。
第七十七式:下勢;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八十式:轉身擺蓮;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八十一式:彎弓射虎;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八十二式:進步搬攔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閉;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與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
第八十五式:收勢;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綜上所述,不管是實腿拳架還是虛腿拳架,其定型拳架都為85式。其中,47式完全相同;60式為重複動作;上肢動作只有攬雀尾的左掤一個動作稍有區別之外,其他動作完全相同;腿部動作也只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過渡動作有虛實區別之外,其定型動作完全相同。在這裏值得說明的是,實腿拳架攬雀尾的掤面向西南,虛腿拳架攬雀尾的掤面向正南;是實腿轉體,還是虛腿轉體,皆為正確,不宜相互指責。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談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中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動作的異同之處 Part 1 of 2作者: 龐大明

練傳統楊式85太極拳也有一段時間,竟不知有實腿(陰腿)拳架與虛腿(陽腿)拳架之別,供大家參考。

摘至 談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中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動作的異同之處 作者: 龐大明

長期以來,有很多楊式太極拳愛好者,被攬雀尾左掤是面向正南還是面向西南,是實腿轉體還是虛腿轉體等問題所困擾。其實只要弄清楊澄甫先生在定型拳架中共有多少個套路,這些套路各有什麼特點,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說,要屏除狹隘的門戶之見,全面的瞭解一下楊式太極拳的常識,對弄清這些問題是大有益處的。
楊式太極拳老架是由十五個套路組成的,具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功夫的一種武術,由於中架具有姿勢舒展大方,動作緩慢柔和,具有較高的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之功效,被世人所青睞。
楊澄甫先生以授拳為業,為適應人們的需求,與時具進,將楊式太極拳原有的十五個套路中的運動幅度較大的套路刪除,簡化為五個套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指出:學習“太極拳之程式,先練拳架(屬於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散手”。其中太極拳為三個套路(一個實腿拳架、一個虛腿拳架、一個37式拳架)、太極長拳、太極散手共五個套路(因散手套路即可以單練,也可以對練,所以也有人將其稱為兩個套路的)。
楊式太極拳中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是由楊式太極拳老架的中架演化而來。楊式太極拳老架的原中架為四個套路,有兩個陽手拳架和兩個陰手拳架,因陽手拳架較為舒展大方,易於被人們所接受,故將兩個陽手拳架進行簡化定型,這兩個拳架的手法大同小異,其腿法主要分為一個陽腿拳架,一個陰腿拳架。後被人們習慣稱之為一個實腿拳架,一個虛腿拳架。
這兩個拳架因為區別較小,一般在教授學生時,先讓學生練熟其中一個拳架,然後在練另外一個拳架,這樣就避免了兩個拳架的相互混淆。如以健身為目的,學好一個拳架就可以了;如果想繼承傳統的太極拳文化,最好這兩個拳架都要知道。不宜將會實腿拳架的先生說虛腿拳架不對,會虛腿拳架的先生說實腿拳架不對。要知道,太極是由陰陽組合而成,單有陰沒有陽不是太極,同樣光有陽而沒有陰也不成太極。
楊澄甫的學生中的實腿拳架和虛腿拳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虛腿拳架的代表人物有楊振銘、鄭曼清等人;實腿拳架的代表人物有陳微明、崔毅士、董英傑、趙斌、傅鐘文等人。
為了使太極拳愛好者能夠較全面的瞭解楊式太極拳,筆者就將跟楊澄甫先生的高足傅宗元先生所學到的,實腿拳架和虛腿拳架的異同之處簡述以下。有關定型拳架中的37式太極拳、太極長拳、太極散手另文詳敘。
第一式:預備式;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動作、要領相同。為了以下的動作能容易說明和理解,假設預備式是面向正南站立。
第二式:起勢;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動作、要領相同。
第三式:攬雀尾;攬雀尾左掤是面向正南還是面向西南(西),一時間爭議很大,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實腿拳架的左掤是面向西南,而虛腿拳架的掤是面向正南。它們手法、步法的具體做法分別是。
攬雀尾是由左掤、右掤、扌履、擠、按組成。
(一)左掤:首先從兩個拳架攬雀尾掤的手法區別上來說。實腿拳架的手法是:由起勢轉攬雀尾勢的掤,左手由胸前向右側抄起,隨身體右轉隨弧形向左側掤;同時右手掤於胸前,隨身體右轉隨弧形向右下側采。其用法是:當對方用左手向我胸部擊來,我身體重心隨即移於右腿,同時腰向右轉帶動右腳跟向右磨轉,將右腳尖向外撇45度,使對方的左拳落空。于此我左手抄執對方的左肘腕中間,隨身體右轉隨弧形向左側掤(可參閱楊澄甫於1934年撰寫的《太極拳體用書》);右手同時由胸前由裏向外拿住對方的左腕部弧形向右下側采。在這裏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為什麼實腿拳架左掤不面向正南方,而面向西南呢?如果向正前掤對方的左臂,對方勢必要用“右打虎勢”使右拳擊打我的左“太陽穴”。如果我左手掤,右手隨向右下側采,同時我身體右轉,就會使對方身體失去平衡,從而破解對方用右手的反擊能力,故實腿拳架左掤面向西南。
虛腿拳架的手法是:由起勢轉攬雀尾勢的左掤,左手隨身體右轉隨弧形抄於胸前,隨即隨身體左轉而向正南掤出;同時右手隨身體右轉掤於胸前,隨身體左轉而弧形向右下側采。其用法是:當對方用右手向我胸部擊來,我身體重心隨即移于左腿,同時腰右轉,右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使對方右拳落空。於此我左手由胸前執對方的左肘腕中間,隨身體左轉隨向南掤;右手同時由胸前由上向下拿住對方的左腕部弧形向下采。同樣在這裏也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為什麼虛腿拳架掤不面向西南方,而面向正南呢?如果不向正前掤對方的右臂,腰向右轉,對方勢必會借機曲臂用穿心肘擊打我的胸部。如果我左手掤,右手隨向右下側采,同時我身體左轉,就會使對方身體失去平衡,再者說我的身體保持在對方對面的右側,所以使對方失去了用左手的反擊能力,故虛腿拳架左掤面向正南。
然後在從兩個拳架攬雀尾左掤步法的區別上講。實腿拳架的步法是:由起勢轉攬雀尾掤,重心移於右腿,以右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右腳跟向右磨轉,使右腳向外撇90度踏實,成掤的後腳;然後提左腳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隨使左腳尖內扣45度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側弓步,成左掤。虛腿拳架的步法是:由起勢轉攬雀尾左掤,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右轉,右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然後重心再移於右腿,使右腳踏實,成左掤的後腳;左腳隨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左掤。
(二)右掤: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掤轉右掤。重心不變;右腿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掤。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掤轉右掤。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45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成右掤的後腳;右腿隨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掤。
(三)扌履、(四)擠、(五)按;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在這裏需要再說明的一點就是關於楊式太極拳實腿拳架和虛腿拳架外撇腳尖和內扣腳尖的要領、含義。
首先來談以下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外撇腳尖和內扣腳尖的要領。
關於腳尖的外撇和內扣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為了保持“周身一家,完整一氣”。具體的做法:實腿拳架不管腳尖外撇還是內扣,都要由腰來帶動實腿轉動(倒攆猴例外)。虛腿拳架不腳尖外撇還是內扣,都要將重心移於另一條腿,同時由腰來帶動虛腿轉動。
然後再談以下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外撇腳尖和內扣腳尖的含義。
楊式太極拳根據社會的需求,儘管進行了簡化定型,但手法、身法、步法仍保持原有的嚴格規矩。腳尖的外撇和內扣是其步法的規矩之一。
楊式太極拳從預備式開始到收式結束,其步法都要求兩腳分開,距離與肩同寬。在行拳過程中,不管是進步還是退步,兩腳都不能踏在一條直線上,仍要保持兩腳與肩同寬的距離(同時要注意兩腳的距離也不能太寬)。在行拳過程中不但兩腳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要求後腳尖要與前腳尖保持成45度。用八卦表示,比如左腳為前腳,腳尖對震門;右腳為後腳,腳尖必須對巽門(這是過去的教法)。現在可以用角度來表示,同時也可以用方位來表示。比如左腳為前腳,腳尖對東方;右腳為後腳,腳尖必須對東南方。不管是腳尖外撇還是內扣都是為了調整前後腳尖的角度。以下舉兩個實例來說明以上問題。
先以兩個拳架相同的動作為例說明前後腳的變化情況:以右倒攆猴轉左倒攆猴為例,右倒攆猴左腳為前腳,腳尖朝正東方;右腳為後腳,腳尖朝東南方。由右倒攆猴轉左倒攆猴,提左腳向後撤一步,先以腳尖著地,因左腳由前腳變為後腳,所以腳尖落地時要朝東北方,隨著重心後移使左腳踏實;同時右腳由後腳變為前腳,所以右腳尖隨重心後移隨由東南方內扣45度朝正東方。
再以左摟膝拗步轉右摟膝拗步為例說明實腿與虛腿的區別:左摟膝拗步左腳為前腳,腳尖朝正東方;右腳為後腳,腳尖朝東南方。由左摟膝拗步轉右摟膝拗步;實腿拳架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左轉帶動左腳跟向左磨轉,使左腳尖向外撇45度朝東北方踏實,變為右摟膝拗步的後腳;然後提右腳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腳尖朝正東方,成為前腳。虛腿拳架是先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左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朝東北方,然後重心在移于左腿使全腳踏實,變為右摟膝拗步的後腳;隨即提右腳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腳尖朝正東方,成為前腳。由此不難看出,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相同,只是在動作與動作相過度的過程中,調整腳尖角度的方法不同而已。實腿拳架在調整腳尖角度時重心不變,直接用實腿調整腳尖的角度;而虛腿拳架在調整腳尖角度時,先將重心移於另一腿上,用虛腿調整腳尖的角度。也就是說,用實腿調整腳尖角度的拳架為實腿拳架,用虛腿調整腳尖角度的拳架為虛腿拳架。這就是虛腿拳架與實腿拳架區別的根本所在。
第四式:單鞭;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攬雀尾按勢轉單鞭。重心不變,以右腳跟為軸,由腰左轉帶動右腳跟向左磨轉,使左腳尖內扣135度踏實,變為單鞭的後腳;然後提左腿向正東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單鞭。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攬雀尾按勢轉單鞭。將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左轉,右腳隨移重心隨使腳尖內扣135度,然後重心再移於右腿使右腳踏實,變為單鞭的後腳;隨即提左腳向正東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為左弓步,成單鞭。
第五式:提手上勢;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單鞭轉提手上勢。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右磨轉,使左腳尖內扣45度踏實,變為提手上勢的後腳;然後右腳提起,落于左腳尖前一步,以腳跟著地,腳尖自然微翹,為右虛步,成提手上勢。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單鞭轉提手上勢。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移重心隨使腳尖內扣45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變為提手上勢的後腳;隨即右腳提起,落于左腳尖前一步,以腳跟著地,腳尖自然微翹,為右虛步,成提手上勢。
第六式:白鶴亮翅;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七式:左摟膝拗步;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八式:手揮琵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九式:左右摟膝拗步;是由兩個左摟膝拗步和一個右摟膝拗步組成。
(一)左摟膝拗步;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二)右摟膝拗步;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摟膝拗步轉右摟膝拗步,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左轉帶動左腳跟向左磨轉,使左腳尖向外撇45度踏實,變為右摟膝拗步的後腳;然後右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摟膝拗步。虛腿拳架的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摟膝拗步轉右摟膝拗步,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左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變為右摟膝拗步的後腳;隨即右腳提起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右摟膝拗步。
(三)左摟膝拗步;與(二)右摟膝拗步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式:手揮琵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十一式:左摟膝拗步;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十二式:進步搬攔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摟膝拗步轉進步搬攔捶,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左轉帶動左腳跟向左磨轉,使左腳尖向外撇45度踏實,變為進步搬攔捶搬的後腳;然後右腳提起向前邁出,以腳跟著地,腳尖微翹,為左虛步,成搬式。攔、捶與虛腿拳架的攔、捶相同。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左摟膝拗步轉進步搬攔捶,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左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變為進步搬攔捶搬式的後腳;隨即右腳提起向前邁出,以腳跟著地,腳尖微翹,為左虛步,成搬式。攔、捶與實腿拳架的攔、捶相同。
第十三式:如封似閉;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十四式:十字手;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進步搬攔捶轉十字手,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右磨轉,使左腳尖內扣90度踏實;然後提右腳向回收半步與左腳平行落下,兩腳尖均朝前,距離與肩同寬,為小馬步,成十字手。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進步搬攔捶轉十字手,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90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隨即提右腳向回收半步與左腳平行落下,兩腳尖均朝前,距離與肩同寬,為小馬步,成十字手。
第十五式:抱虎歸山;由轉身右摟膝拗步和攬雀尾組成。
(一)轉身右摟膝拗步;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十字手轉抱虎歸山,重心移于左腿,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右磨轉,使左腳尖內扣90度踏實,成抱虎歸山的右摟膝拗步的後腳;然後提右腿向右後側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抱虎歸山的右摟膝拗步。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十字手轉抱虎歸山,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90度,然後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隨即提起右腳向右後側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抱虎歸山的右摟膝拗步。
(二)攬雀尾;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抱虎歸山攬雀尾的按式轉肘底看捶,重心不變,以右腳跟為軸,由腰向左轉帶動右腳跟向左磨轉,使右腳尖內扣135度踏實,然後腰右轉做右攔,其餘動作與虛腿拳架相同。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抱虎歸山攬雀尾的按式轉肘底看捶,將重心移于左腿,同時腰左轉,右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135度,然後重心再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做右攔,其餘動作與實腿拳架相同。
第十七式:左右倒攆猴;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十八式:斜飛;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十九式:提手上勢;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二十式:白鶴亮翅;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二十一式:左摟膝拗步;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二十二式:海底針;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扇通背轉撇身捶,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右磨轉,使左腳尖內扣135度踏實,成撇身捶的後腳。此動作為撇身捶的轉身式,其餘動作與虛腿拳架相同。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扇通背轉撇身捶,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右轉,左腳隨移重心隨使腳尖內扣135度,隨即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成撇身捶的後腳。此動作為撇身捶的轉身式,其餘動作與實腿拳架相同。
第二十五式:進步搬攔捶;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攬雀尾;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進步搬攔捶轉上步攬雀尾,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左轉帶動左腳跟向左磨轉,使左腳尖向外撇45度踏實,成上步攬雀尾右掤式的後腳;然後提起右腿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上步攬雀尾掤式。其上步攬雀尾扌履、擠、按與虛腿拳架相同。虛腿拳架的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進步搬攔捶轉上步攬雀尾,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左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外撇45度,隨即使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成上步攬雀尾掤式的後腳,然後提起右腿向前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為右弓步,成上步攬雀尾掤式。其上步攬雀尾的扌履、擠、按與實腿拳架相同。
第二十七式:單鞭;與第四式單鞭相同。
第二十八式:雲手;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上肢動作相同。其腿部動作的區別是:實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單鞭轉雲手,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由腰向右轉帶動左腳跟向左磨轉,使左腳尖內扣90度踏實,然後提起右腳相回收與左腳平行落下,兩腳尖均朝前,距離與肩同寬,為小馬步,成雲手。虛腿拳架腿部動作的做法是;由單鞭轉雲手,將重心移於右腿,同時腰向右轉,左腳隨轉腰隨使腳尖內扣90度,隨即使重心再移于左腿使左腳踏實;然後提起右腳相回收與左腳平行落下,兩腳尖均朝前,距離與肩同寬,為小馬步,成雲手。
第二十九式:單鞭;實腿拳架與虛腿拳架的動作、要領相同。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北美地區武術用品專售店

北美地區武術用品專售店

http://www.kungfudirect.com/

http://www.martialartsmart.com/

http://www.cashanwei.com/

http://www.paulchenhanweiswords.com/

商品比台灣的專售店式樣多價錢公開且刀械類價格好像還比較便宜一些,沈廣隆劍鋪在美竟然有總代理,美國市場顯然比台灣市場大非常多。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太極拳的高架與低架

摘至 太極拳的高架與低架   taijimgx.com 王孝明 2007.10.16

八卦掌分上、中、下三種練法,通稱三盤練法。上盤的練法是身體直立,中盤的練法是兩腿微蹲,下盤的練法是兩腿極力彎曲,可見武術架子的高低全在於腿上。上、中盤練法適宜較快的速度,下盤練法適宜較慢的速度,甚至是越慢越好。上、中盤練法是技術性功力練習,下盤練法是力量性功力練習。儘管太極拳沒有三盤姿勢練習的說法,事實上無論是大架或小架,也無論是陳、楊、吳、武、孫、和等各家太極拳,只要不離開太極拳的義理,尤其是不要丟掉“虛領頂勁,氣沈丹田”,都可以用高、中、低三盤練法進行練習,許多人也正是不自覺地在運用這三種方法進行練習。對於太極拳來說,上盤是高架子,中盤為中架子,下盤為低架子。架子高低不是八卦掌所獨有,更不是太極拳所獨有,不能以架子高低來區分界定、或作為太極拳名稱定位的標準。


中、高架子好還是低架子好呢?要以修煉者自身生理條件和修煉目的而定。太極拳修煉者年齡、才力天賦、練拳動機等不同,拳架高低就有不同意義。界定拳架高低的適宜性,可變性成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論。武術傳統練習重意不重形,是重在打意。前人說太極拳修為“不徒作技藝之末”,是說不單一追求技擊散打,“技藝之末”就是指散手而言。太極拳修為,盤練架子具有長期性、反復性等特點,再加上呼吸、身心、內外等諸方面要求,很像修道人長年累月地苦苦修行,也近似於道教內煉金丹的功法,把練太極拳說成是修煉,此言不虛,是言之有據。不言而喻,太極拳傳統修為是能夠作為技擊格鬥的武技,是可以使人益壽延年不老春的醫技,也是能夠滿足人們超越現世的感情需要的藝技。以中等高度、或較高的姿勢練太極拳,沒有驚奇之處,很平淡;平淡所具有的趣味,像老子所說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外觀簡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具有普遍意義;運動量比低架子小,能夠長達100多分鐘持續不間斷地反復練習;平淡的東西缺乏現代審美趣味,太極拳傳統套路的審美趣味,是氣韻生動之美,是內在的修為,現代審美趣味大多是外在的,現代人多不懂、也不以傳統審美為美。


低架子練習太極拳,下肢需要較大的支撐力量;初學者勉強練低架子時,往往易犯上身前俯、低頭彎腰的毛病;有的人甚至終身難改,違背了立身中正、虛領頂勁的基本要求。低架子運動負荷量大,下肢十分緊張,不可能實現節節貫串;還導致上身難以放鬆,往往使上身和面部表情緊張;外行人還以為是精神抖擻,其實是違背了氣斂入骨、中正安舒的基本要求。由於上身緊張,還容易使氣沈丹田式的逆腹式呼吸不能通暢;逆腹式呼吸本來就不是自然的呼吸方法,在上肢十分緊張的狀態下,就更加難以隨勢運氣;不能隨勢運氣、不能氣沈丹田,也更談不上氣遍身軀不稍滯、腹內松靜氣騰然。大運動量的低架子,往往一遍下來,就已氣喘噓噓,不適宜長時間練習;“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低架子所需要的生理指標高,不具備運動形式的反復連續性,因此也缺乏廣泛地適應性。

太極拳修煉內容除盤架子外,還有推手、散手技擊等;對於後二者來說,步幅是否拉大,腿是否控高,就不十分重要。“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瞬息萬變的技擊格鬥中,容不得雙方把腿緩緩抬高;“用腿三分虛”,把腿抬得過高反而容易讓對手得機得勢。太極拳把盤架子只當作修煉的一部分,可以高練也可以低練,低架子是增長下肢力量的輔助性修煉;馮志強先生就以為下肢過於低容易截氣,不主張把架子練得太低;低架子宜慢不易快,在散打技擊中僅慢練則不可能取勝。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散打技擊是一種趣味性極高的對抗性遊戲,脫離了散打技擊的太極拳修煉了無趣味,違背了人類在技擊中遊戲的天性;中、高架既適宜快練、也可以慢練,也適宜養生、散打技擊;西方的拳擊訓練,就沒有很多低姿勢,格鬥也很少會在低姿勢下進行。太極拳對於人的體能分配,就像金字塔一樣,是個穩固直立的等腰三角形,站樁、低架子練習都是為了穩固下盤。


像演員一樣,現代專業太極拳運動員訓練的一切目的,都是為比賽、表演給觀眾和裁判看;以觀眾和裁判為物件的競賽套路,是外在的修為,不必強調“虛領頂勁,氣沈丹田”,更不需要呼吸與動作的結合。太極拳現代套路表演是觀賞性的審美趣味,就要十分講究外在的身體造型。造型空間可塑性範圍愈大,運動員表現空間範圍也就愈大,表現空間愈大,可容納表現材料也愈多。低架子表現空間大,高架子表現空間小。表演的拳架適宜用低架,修煉的拳架適宜用中、高架。太極拳在很低姿勢中進行的動作並不多,把架子拉低,主要是靠把身體的重心極力接近地面,仆步、跌叉是低架子的極限;低架子的反向是高抬腿,高抬腿極限是“朝天蹬”,是難度較大的動作,也有較高的造型審美趣味;低姿勢地拉大弓步、仆步、馬步等動作,與高抬腿的分腳、蹬腳、擺腳等動作相映成趣。競賽套路架子拉得很低,腿控得很高,高不拔根,低不鬆懈,要把身體肌肉韌帶拉得很開,才能不背離太極拳規範化要求。許多人做不到這一點,這樣的表演,就會給觀賞者一種驚奇險美之感。太極拳現代套路作為低架子表演,運動量大;表演有時間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動作有嚴格地規範化要求,不能自由發揮;太極拳套路競賽和競賽套路的訓練,都是圍繞著競賽規則所進行;太極拳傳統修為在於修內,練拳時有點像禪宗中所說的“風動幡動和尚心不動”;修煉在於己,不必被外物所系,心易靜;表演在於他,要投觀眾所好,心不易靜;太極拳套路原本只是散手技擊的基礎訓練,套路比賽不是傳統所固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