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楊式太極拳兩個問題之我見

繼前幾篇談到"八五式太極拳實腿(陰腿)拳架與虛腿(陽腿)拳架"之別後,為了解多一些相關資料,找到以下文章,我個人是比較認同以下文章觀點,一併提供大家參考。

摘至 楊式太極拳兩個問題之我見
作者:求 實 《武當》2009年第4期

前些時候,筆者看到了一位頗為知名的太極拳家寫的兩本書。書中談及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以及楊澄甫宗師傳授的“兩個”楊式太極拳架(大架子)的問題。
關於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書中說:“……太極拳包括五個架子,一個是八五式陰腿拳架(也稱實腿拳架),一個是八五式太極拳陽腿拳架(也稱虛腿拳架),一個是三十七式太極拳,另一個是太極長拳,再就是太極散手,門內人習慣稱楊澄甫先生簡化定型的這五個套路為‘老五路’。由於太極散手分上手和下手,既能單練也能對練,所以也有人把散手分成兩路,故此也就有人把楊澄甫先生定型的太極拳拳架說成六路,隨之也就有人將其稱為‘老六路’。”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武術套路中的“幾路拳”,是指從起勢到第一段返回原位,為之“一路”,若該套路有多少段返回,那麼,該套路就叫做“多少路(拳)”。所謂楊式太極拳“老六路”,實際上是楊家第二代傳人楊健侯先生及其子澄甫先生早年傳授的一個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其拳式名稱順序與後來澄甫宗師定型傳授的大架子基本相同,只是少數拳式的動作要領和練功方法稍有不同而已。因為這個套路有六段返回,所以稱為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並非什麼秘傳套路,也不是像這位拳家所說的那樣,是澄甫宗師傳授的四個拳架加上、下散手這樣的“老六路”。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現代尚有不少傳人。原北京市武協副主席,已故楊式太極拳大師汪永泉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汪老先生14歲就與其父跟隨健侯先生和澄甫先生學習楊式“老六路”。練拳傳拳七十年,內功造詣很深。汪老先生傳授的“老六路”共89式:
第一式起式至十五式十字手為第一路,
第十六式抱虎歸山至二十八式單鞭為第二路,
第二十九式雲手至五十式十字手為第三路,
第五十一式抱虎歸山至五十八式單鞭為第四路,
第五十九式雲手至七十三式單鞭為第五路,
第七十四式雲手至八十九式合太極拳為第六路
(見汪永泉《楊式太極拳述真》第二章第二節)。
汪老先生的弟子魏樹人、齊一,再傳弟子李和生等傳人均有關於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著述。他們至今仍在國內外教授和傳播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兩套路和功法。另外,據筆者所知,在楊澄甫宗師的兩部著述《太極拳體用全書》和《太極拳使用法》及其眾多的後期弟子和再傳弟子的著述中,均未發現其所傳授的“老六路”的有關內容和提法。
對楊澄甫宗師所傳授的定型拳架即楊式大架子,這位拳家在書中說:“其中太極拳包括三個拳架,一個是八十五式太極拳實腿拳架(陰腿拳架),一個是八十五式太極拳虛腿拳架(陽腿拳架),再一個就是三十七式太極拳拳架……實腿拳架和虛腿拳架的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是相同的,唯有大捋不同,大部分為實腿大捋和虛腿大捋兩種推手法。”這位拳家以上所說,證據也欠充分,實屬牽強。
楊公澄甫是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也是現代楊式太極拳(大架子)的定型者。他集楊式三代之經驗,改編定型這套拳架。他後期傳授的主要也是這個拳架。其於一九三四年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所介紹和傳授的也是這個架子,並未說到他定型的是兩個架子。事實上,澄甫宗師的主要傳人如武匯川、田兆麟、董英傑、褚桂亭、牛春明、李雅軒、陳微明、崔毅士、鄭曼青、吳志青、傅鐘文、趙斌及其四位哲嗣振銘、振基、振鐸、振國習練和傳授的也是這個拳架。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如董、李、陳、崔、吳、傅、趙及他的四位哲嗣都有著作問世。在這些著作中,他們傳授的,仍然是這個拳架,並沒有談到他們傳授的是“虛腿架”還是“實腿架”。楊公澄甫早期曾向少數弟子傳授過速度較快和剛強有勁的楊式太極拳長拳,但這個拳架傳播不廣。至於三十七個拳式的“使用法”,只是“說明其用法”(澄甫公語),而不是一套拳架。
毋庸諱言,在傳習澄甫公定型的這套大架子拳架中,傳習者由於師承時期的不同,及對拳式理解的差異等等,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加之澄甫公當年只留下一百多幅定型拳照,而各式之間過渡動作無法拍攝(當時未有錄影技術),所以學者對各式之間的過渡過動作無法對照拳練,這也是各個傳人在打法上產生的差異,出現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甚至個別動作不大相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起勢、野馬分鬃、玉女穿梭之後的攬雀尾左擁勢,一些拳家面向正南弓步掤出,一些拳家面向西南或正西弓步掤出,個別拳家甚至向東南弓步掤出(如吳志青先師)。
又如轉腰或轉身(移動身體重心)的拳式,一些拳家主張“先坐實,後轉腰(轉身)”即虛腿轉體,而一些拳家卻主張不後坐,“實腳轉根”即實腿轉體等等。
還有,一些招式的過渡動作,不同的拳家在打法上也不盡相同,如單鞭過渡到雲手和玉女穿梭,高探馬過渡到左右分腳,退步跨虎過渡到轉身擺蓮等。就是澄甫宗師同時期的弟子,也出現不同的打法。
至於拳式,由於澄甫宗師當時沒有確定拳式式數,因而,各拳家所定式數也不相同。吳志青傳授的為81式,傅鐘文傳授的為85式,楊振基傳授的為91式,楊振鐸傳授的為103式,崔毅士傳授的為108式,而李雅軒傳授的為115式等等。但是儘管式數不同,都是楊公澄甫定型的這套大架子,都是這麼多動作。式數的不同是因為他們將一些拳式或分或合所致。
所以,澄甫宗師定型的拳架只有一個,不是兩個,沒有“陰腿”“陽腿”之分,只是打法風格不同而已。
若如這位拳家所說,攬雀尾左擁面向西南,採用“實腿轉體”的打法為“實腿架”;而攬雀尾左掤面向南,採用“虛腿轉體”的打法為“虛腿架”。那麼,崔毅士先師左擁面向南,吳志青先師面向東南,但他們是實腿轉體打法,請問,他們打的是“虛腿架”還是‘實腿架”?
又如,李雅軒先師,楊振鐸老師左擁面向西南,但他們打的是“虛腿轉體”,他們打的又是哪一個拳架?
對於這些不同打法,一些先師如李雅軒、楊振基先生等在他們的著述中曾作過一些說明和解釋。
近日一些楊式太極拳邀請賽根據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在參賽選手的名冊中注明其參賽拳架屬“某某某風格”,筆者認為,此舉十分明智,也十分公正。既尊重參賽選手的選擇,又有利於評委們的評判和打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