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太極拳架越低越好嗎?

摘至 太極拳架越低越好嗎?

太極拳行功走架,是低點好還是高點好?歷來說法不一,很難一概而論。通常來說,老年人體弱多病,以健身為主,宜練高架;而年輕人身強力壯,講求功夫,架子可以適當稍低一些。但是不是越低越好?越低就意味著技擊性越強呢?

首先,從起源來看:太極拳究竟創自何年何人?可以說至今尚無定論。但就大的輪廓說,趨於共識的,那就是——太極拳的拳理、拳論源於道家,功法、功架也是出自道家。這一點,從太極與老子的《道德經》合解中即可看出。

老子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之言,太極拳則有“以柔克剛”之說;

老子有“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方,太極拳則有“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舍己從人”之說;

老子有“不爭而善勝,不召而自來”之言,太極拳則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說;

老子有“曲則全,枉則直”之言,太極拳則有“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說……

凡此種種,可以看出:太極拳是道學說的形象記載,是道家理論在武術實踐上的具本運用或展現。因此,太極拳的功架要領理所當然地應合乎道家的基本思想。“無過不及、抱中守一、中和平衡”是道家之前現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本要求,而習練太極拳的架子過低就不可能保持于中和平衡。所以,太極拳的架子越低越好的觀點是有悖於道家思想的。

其次,從拳的基本特徵看:太極拳早年亦名:綿拳,是一種以柔為主,用意不用力的內家拳法。它注重氣血經絡的疏通和內勁的積累,並不過分地講究外形。當然,初學初練先求其功架端正規矩是必要的,但練至一定程度之後,則非常強調順其自然。就楊式太極拳則言,歷代先師授拳無不告誡“切忌用拙力”。為了謹防出現拙力,上肢出拳、擊掌,下肢左右分腳,或站或立,自始至終無不是處於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的悠然自得狀態,尤其是腿部下蹲時,最忌出現死彎。對此,《拳論》的要求是“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所謂“中正”,即高低適度,立身適中,功架端正,無重心偏斜,不左右搖擺;由此方可于安舒中求其行氣致柔、不用拙力。否則,架子壓得過低,腿部勢必會出現死彎,失去應有的彈力,同時也有違於中正,難以安舒,就更談不上能支撐八面了。

其三,從養生與技擊方面看:架子地低,內氣臃於胸腹間,必然會壓迫五臟六腑,由此一來呼吸不暢,內臟易於受損;二來下盤負荷過大,易疲早衰,久而久之不利於身心的健康。就技擊而言,架子過低,進退、旋轉、起落難以自如,並不利於攻防;況且,太極拳的技擊並不在於外形的高低,關鍵是看功力的強弱或內功的大小,功力大的人即使身體站立,瞬間機會,也可迸發巨力,一招制敵;功力小的人,即便臥身極低,出手也未必有多大的威力。

總之,習練太極拳的架子,無論是從養生還是從技擊的角度看,以適中為好。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太極拳習練方法糾誤

摘自 太極拳習練方法糾誤

2003年12月27日,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召開了“2003年太極拳國際論壇”會,研討太極拳發展的問題。
在“論壇”召開的前幾天,12月20日《人民日報》和12月23日《廣州日報》,先後發表了同一標題為《腿部有損傷的中老年人不宜練太極拳》的文章說:“甘肅省對345名練太極拳的人調查,發現有42.3%的人患膝部關節痛,其中58,7%是練拳之後才痛的。”
這個資訊,對練太極拳的人特別敏感並成為這次“論壇”的重要話題。有幾位與會代表聞訊就立即到“論壇”附近的辦公室,查找上述的報紙看。
有的代表對上述資訊表示懷疑說:“甘肅是怎樣調查的?太極拳是能防治疾病的,怎會引起膝關節痛”;也有說:“我練太極拳也有十多年了, 可沒有膝痛這種毛病!”……該文寫道:“科學的太極拳運動,是可以有效促進下肢血液迴圈,起到按摩治療腿部勞損作用,但是練習不規範,卻又容易造成各種運動性損傷。”但是,文章沒有說明,為什麼這麼多人練拳都不規範?而膝關節痛又多是練拳引起的。
這位長者分析說:甘肅省被調查的對象,很可能多是練“競賽套路”的人,練“傳統套路”的人不可能有這麼多人患膝痛。他認為“競賽套路”有不少動作是不規範的,是引起膝關節痛的主要原因。據此,他建議修改1956年和1960年先後出版的24式和88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並強調說,這些套路已推行40多年了,國家憲法尚且一再修改,這些套路有不規範之處,為什麼不可以修改?
不少代表擔心,太極拳會引起膝關節痛的資訊,會使初學太極拳者存戒心而影響練拳的積極性;也會使想練太極拳的人,特別是青少年人會望而生畏“不敢問津”,從而大大妨礙太極拳運動的深入發展。
筆者是個太極拳迷,練拳數十年如一日,大約練了30年左右的“競賽套路”,對增強體質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也因此而經受過長期膝部關節痛之苦。至1987年改學傳統楊式太極拳(詳見拙作《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一文,刊于《武林》2003年第l期),當時還是有嚴重膝關節骨質增生,曾多次到佛山中醫院治療,該院住院部主任潘國全醫師曾拿著我的X光照片告訴我:“你雙膝骨質增生十分嚴重,最好還是去練太極拳(後來才知道他的父親是廣州人稱“太極皇”的潘炎流先生)。”果然如他所說,我經過積極學習傳統套路兩三年後,膝痛逐年減輕,四五年後就很少疼痛了,現在徒手也可以登山。
筆者練拳的經歷以及所知廣東右換步時,明確要求:“上體後坐”、前“腳尖翹起微向外撇”(即所謂“後坐撇腳”),然後再踏實前腳成弓步。這種換步方法,比起傳統套路,不是簡化了,而是複雜了。以“左右摟膝拗步”為例,“傳統套路”左右都是三個實步兩個虛步,而“競賽套路”左右都是四個實步三個虛步。如果單純步法數量增加,而增強運動量還不要緊,問題在於這種不合規範動作的增加,使膝關節受到嚴重的損害:由於身體後坐’“腳尖翹起微外撇”就必然是以腳跟為軸轉,這就使得腿的轉動與腰胯分離,而不是腳隨腰轉。這種不良的轉動,使左轉時,左膝偏向左歪,右轉時右膝偏向右歪,連腳尖也不能對正,更不用說百會穴、會陰穴與湧泉穴之間成垂直線了。這樣“撇腳”,當站起來時,大大增加了兩膝之間、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力和加重了小腿的負荷,時間長了兩膝安得不痛!那麼“撇腳”後是否可以“以腰帶腿”呢?當然可以,可是這樣轉的話,因身體坐實後腿,而勉強用腰去帶前腿,又必然使後腿受到腰胯大力的扭曲,
久而久之就會扭傷,要想膝不痛也難!
第三,競賽套路較注重外形動作,對內在方面注意較少,特別是與意、氣、力的結合較少,談不上“氣遍身軀無少滯”、“以意運氣”、“氣與力合”等等,形成內外不協調,呼吸與動作不調和,使氣血不流暢,甚至堵塞(請參閱上文提到本人的拙作),這些都是導致膝關節痛甚至其他關節痛的重要原因。
因此,筆者認為太極拳的規範問題是當前太極拳運動中的重大問題,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使太極拳運動更規範地走上正軌而深入發展!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太極拳存在的三種重要形式

摘自 太極拳存在的三種重要形式/高德明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它歷經了三百餘年的發展歷程,終於迎來了21世紀大發展的喜人局面。其從鄉村走向城市,從自然走向科學,從中國走向世界,已成為數億人追求健康的鍛煉方式。
2006年5月,在第三屆全國太極拳名家研討會上,研討得出了目前我國太極拳存在的三種形式,即太極功夫、太極拳運動、太極拳競賽。在這裏就本人多年習練太極拳、傳授太極拳、開展太極拳運動的實踐經驗,談談對太極拳三種存在形式的認識。

一、太極功夫

太極功夫,又稱傳統太極拳。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個優秀拳種,是先輩綜合地繼承和發展了各家拳法,把武術中的手、眼、身、法、步協調運用,結合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古典唯物哲學的陰陽學說和中醫基礎理論的經絡學說,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而形成的一種緩慢、柔和、輕靈、沉穩、連貫、協調、內外兼修的上乘拳術。
構成太極拳的三大要素是武技、哲理和養生。這三大要素是太極拳的精髓,是太極功夫的核心。
武技要素 太極拳與其他武術一樣,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一招一式無不與技擊、攻防緊密聯繫。其發展初期,在天高皇帝遠的“人治社會”裏。太極拳的攻防技擊的確發揮著防身的作用。
哲理要素 太極拳採取我國古典哲學的陰陽學說,要求“靜中觸動動猶靜”、“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實分明,開合有致”、“內外合一,形神兼備”。
養生要素 太極拳把我國源遠流長的養生法,即俯仰屈伸運動肢體的導引術,主張呼吸與運動相結合的吐納術,主張“以意行氣、以意導動”的引導氣血循環周身的經絡學說,與武術的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內外放鬆的狀態下,使意識、動作、呼吸密切配合,從而產生良好的健身養生作用。
無數先賢為了錘煉攻防技藝、深化太極拳哲理、體悟養生妙術,而逐漸形成了太極拳完整的理論體系。三百年來,太極拳由陳式太極拳械直接或間接地派生了各式太極拳。雖然派中衍派,流中分流,但各流派傳人都在嚴格繼承本流派風格特點的基礎上,鑄造了太極拳的堅實根基。

二、太極拳運動

太極拳運動,又稱健身太極拳。強身健體是太極拳當下的主要功能,前人結合養生術、經絡學說演拳,強調每招每式都在意念的引導下,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而形動。從中醫理論上講,以意導動有利於經絡疏通,從而確立了太極拳獨特的健身功能。太極拳《十三勢歌》裏就有“詳推用意絡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一說法,這都說明了古人十分重視太極拳的健身功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在不斷弱化。其健身功能日益受到老齡化社會的重視,學練太極拳的人幾乎都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為出發點。在這種形勢下,應該因勢利導,在不否定太極拳文化基因、歷史作用和繼承太極拳精髓的前提下,從體育的角度,與時俱進地理解太極拳,從現實功能的角度去評價太極拳、宣傳太極拳,使其真正成為人類健康的手段,成為現代體育的運動項目。
現在大多習練太極拳的組織形式基本是集體演練,幾十人、幾百人自動組合在一起,聞雞起舞,隨著輕柔的配樂,演練各式太極拳,並成為了一種生活規律。拳友們在一起交流技藝、陶冶情操、增進友誼,氛圍十分和諧。
健身太極拳演練的內容十分豐富。國家武術主管部門統一編排的有競賽套路和其他各式太極拳傳統套路,除了太極拳以外,還有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扇、太極槍。人們以健身娛樂為目的,形成了大眾太極拳繁花似錦的大好局面。

三、太極拳競賽

太極拳競賽,也稱競賽太極拳。1989年國家武術管理部門組織專家,依據傳統性、競賽性、科學性的原則,以五式太極拳傳統套路為素材。相繼編制出了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拳競賽套路(1997年編制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還編制了融各式太極拳風格為一體的42式太極拳和42式太極劍。突破了民間傳統太極拳和競賽之間的隔閡,真正把傳統武術納入競賽體系。
由於各式競賽套路內容充實、運作規範、結構嚴謹、佈局合理,受到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熱愛,成為健身太極拳的主要內容。由於各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迅速普及,極大地推動了太極拳運動的發展,各種形式的太極拳競賽活動應運而生,國家、世界武術管理部門舉辦的“全國性太極拳、劍比賽”、“全國武術錦標賽(含太極拳)”、“全國中老年太極拳比賽”、“全國運動會”(含太極拳專案)、“亞洲運動會”(含太極拳項目)、“亞洲武術錦標賽”、“東亞運動會”、“世界武術錦標賽”及各省、自治區運動會(含太極拳項目)定期舉行。全國各省、市舉辦的各種地方性的邀請賽、交流大會、武術節、健康大會及各流派太極拳比賽也頻繁舉行。在各級地方性比賽中,除了設置各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外,同時也設置了各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和劍、刀、扇、槍套路比賽。各式太極拳名家傳人也根據競賽的需要,改編了既符合競賽要求又保留傳統風格的傳統套路,極大地豐富了競賽內容,形成了太極拳競賽的大好局面。

四、三者的關係

如果從性質上劃分,太極功夫是鑄造太極拳的根基,太極拳運動是普及太極拳的天地,太極拳競賽是帶動太極拳發展的手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理解太極拳的精髓、體悟太極拳的內涵、追求太極拳功夫的目的是全面繼承、創新發展,使國粹得以更大發展。各式的名家、傳人潛心鑄造各式太極拳的同時,也在順應太極拳運動發展的洪流,與時俱進,因勢利導地傳播太極功夫,設帳授徒,建立傳承體系。同時也在最大範圍內使太極功夫深入人群,使更多的愛好者在健身的同時學到太極功夫。根據競賽、交流的需要,將傳統套路改編,盡可能使傳統套路出現在太極拳競賽的賽場上。當然,一味把太極拳健身說成太極操、太極舞,把太極拳競賽稱之為花拳繡腿,也是不客觀、不公正的,更不利於太極拳的發展。
群眾性太極拳活動的組織者和傳授者應重視太極功夫、鑽研太極功夫、掌握太極功夫,並努力使廣大習拳者既重拳架又明拳理,既練外形又修內功,在健身的同時,學到太極功夫,使健身太極拳更加健身。太極拳與其他武術一樣,必須在繼承的同時,有創新、有發展,因循守舊不是繼承,固步自封不利於發展,只有用現代科學的觀點繼承,才會使太極功夫更加科學。
競賽是帶動普及、促進提高的有效手段,通過競賽交流技藝,豐富生活激發學習熱情,提高習練者演練水準,帶動太極拳運動的發展,是太極拳進步和發展的必經之路。各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經國家武術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在各式傳統太極拳基礎上精心編制的,是各式傳統太極拳的經典套路,與太極功夫的繼承不矛盾。只有傳習者重視太極功夫,傳習各式競賽套路的同時傳授太極功夫,使參賽者掌握太極功夫,裁判規則中體現太極功夫,才會使各式競賽套路更加有骨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