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養心第一,養身第二”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六)

摘至 “養心第一,養身第二”---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六)

本文討論的是打太極拳套路與從事一般健身運動的區別,藉以突出一下太極拳的特點。
一般的健身運動,以有氧運動理念對健身運動的看法為代表,強調體內能量的適當消耗,強調必要的運動強度,強調足夠的運動量。有氧運動理念認為每週有3到5天撥出時間鍛煉就行了。這3到5天中,每天一次。每次鍛煉都要求有20到30分鐘連續不斷地使每分鐘心跳次數保持在所要求的範圍之內。這一範圍內的心率叫有效心率。持續時間不夠,或心率低於有效心率的下限,都被認為健身效果不大。
強調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所看重的明顯是運動的生理效果。
打太極拳套路同樣也會使操練者通過運動得到生理上的好處,但它定位於動中求靜,重視的是運動的心理效果,是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因素的健身作用。對於太極拳來說,體能消耗多少,運動強度、運動量大小,都得以有利於求靜,有利於取得良好心態為前提。
在不產生吃力感、不適感、疲勞感,不影響呼吸深長勻緩的條件下,太極拳可以連續打上三五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此時的運動量和強度完全可以滿足有氧運動理念的要求。但是,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太極拳也可以打上十幾分鐘後休息片刻再打,還可以每日打上幾次,每次時間可長可短。關鍵在於求得心境平和,而心境平和不必與有氧運動理念要求的運動量、運動強度掛鈎。
已故著名哲學家任繼愈曾有“養心第一,養身第二”的提法。這八個字至少適用於天天打打太極拳套路的人。相反,一般健身運動可以說是:“養身第一,養心第二。” 請注意,既然存在著上述差異,那麼用一般健身運動的標準來衡量太極拳,或者把太極拳拿來僅僅用於活動腿腳,就屬於不妥了。
(說明一點:有的文章對有氧運動理念提出的運動強度沒有異議,但提出運動持續時間可縮短,如每次十分鐘左右,認為短時間運動累積起來也有好處,並建議每日運動應累計三十分鐘以上。此種觀點已有人介紹到國內,不過影響面相對較小。)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太極拳與無為哲學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五)

摘至 太極拳與無為哲學---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五)

太極拳深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面僅談談打套路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老子的無為哲學,以利於習練者深入瞭解太極拳的基本精神,把太極拳打得更好。
無為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部分,用之于修身,有一重要提法是“複歸於嬰兒”,即如初生嬰兒一樣,少私寡欲,無雜思,無邪念,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無主觀臆測,無刻意造作。“複歸於嬰兒”以及類似的提法如“複歸於樸”、“見素抱樸”等,說的都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返回到人初始的狀態,使人像嬰兒那樣不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特別是不受社會因素的束縛。
無為思想在太極拳裏留下深深的烙印。太極拳要求動中求靜。什麼是靜?“歸根曰靜”。 “歸根”,就其哲學含義而言,與“複歸於嬰兒”的基本精神相一致。老子還說:“不欲以靜。”說的是:靜,來自不欲。有了不欲、無欲,自會有不為、無為。行拳時,要求排除雜念,做到物欲無存、情思不擾、守寂不爭等,主要是排除外在的、客觀因素的干擾。而全身放鬆、主觀上不用力以及除肢體動作外盡可能不對人體功能特別是不對自主運行的人體功能直接進行主觀調控等,主要是排除內在的、主觀因素的干擾。人若能真的如想像的那樣,從主、客觀影響中解脫出來,恢復了其自然本性,那就是“複歸於嬰兒”了,無欲了,無為了,或者說,靜下來了。
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裏,赤子指初生嬰兒,含德之厚指品德之高尚。把含德厚者比作嬰兒,不難理解。含德厚者,“常德不離”,會表現出嬰兒的品質,如無私,無欲,不爭等。從一定意義上講,修身過程可看作是逐漸向嬰兒複歸,是把身上後天沾染的種種世俗觀念,私欲妄見,名韁利鎖,減而又減,使之少而又少,用老子的說法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打太極拳,暫且不提其修身意義,即使只是打打套路,僅僅為了健身,至少也得在行拳瞬間把身上影響心神貫注的那些因素“損之又損”才是,不然心靜不下來,更不用說做到無為大定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主張無所作為。無為,作為一種方法、一種態度,從大處講可用以治國安邦,從小處講可用以修身立命。在打太極拳套路的短暫瞬間裏 ,人處於清靜無為的狀態。這樣做是為了發揮良好心態的積極作用,以利身心。無為,為的是有為。無為是有所不為又有所為。
有一個問題須解釋一下。太極拳講究用意,任一動作都須在心意指令下進行。可是初生嬰兒是不懂用意的。可否像嬰兒那樣,也不用意?
“複歸於嬰兒”不是要求方方面面都得跟嬰兒一樣,這一點無須多講。重要的是,打拳不用意不行。人是在主、客觀因素,特別是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下,逐漸離開生命初始的自然狀態的。打太極拳可以理解為想主動複歸於這種狀態。請注意前面句子裏的主動二字。不主動,複歸不了。經歷了世俗觀念的薰陶,心裏往往會有一些思慮難以放下;生活、工作、家庭負擔、人際關係等造成的精神壓力,時不時會糾結在心頭;此外,打拳時還常常遇到突發的外界刺激。這一切都使習練者動中求靜增加了困難,就連短時間的超脫,也變得不太容易。要主動,自然得用意。主動二字,其本身即意味著是有意為之。不過用意要輕,最好輕到說無又有,說有近無,輕到不能再輕的程度。用意不能重,不能執著。一執著,會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目的,正所謂“執者失之”。
說來說去,上面所涉及的都關係到靜字。人們常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寫成橫幅,掛在牆上,用來自勉。其實,打太極拳套路時追求的境界不也應該是淡泊、寧靜嗎?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處理好十大關係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四)

摘至 處理好十大關係---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四)

為了打好太極拳,每日只是打打套路用以健身者,須處理好十大關係。簡單介紹如下:
1.搏與養的關係 如果每日只是打打套路,不為培養搏擊能力,只為健身養生,就要儘量利用傳統太極拳中那些不習武也可用來健身的種種要素,而那些直接與培養技擊能力相關的要素,如打套路時設想自己與假想敵對抗等,就免去了,相反,要不與人爭。
2.練與舒的關係 拳是要練的,反復練。但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練時應以自感舒適為前提。
3.動與靜的關係 要定位在動中求靜上,一切以利於求靜為准。動固然重要,但動同時又是求靜的手段。有人說:“太極拳之要點全在一靜字。”這話值得仔細揣摩。
4.意與形的關係 把心思專注於引導形體打好每一動作上,意領形隨,內外一氣。打得再熟練,動作也得是有意的,“心為令”,聽令而後身動。
5.松與緊的關係 打太極拳須身心放鬆。得把全部心思用於打拳,但用意要輕。為了不走神兒,把自己看管得過嚴,對外部干擾反而更加敏感。這是精神緊張的表現,是分心了。形體須放鬆,動時不用拙力。哪里用拙力了,那裏的肌肉就會緊張,血脈流通便會不同程度受阻。但形體放鬆也有限度,比如不能漂浮、懶散,不能失去太極拳的韻味。
6.剛與柔的關係 太極拳講究柔字。柔,是在太極拳的章法、規矩、分寸允許的範圍之內。柔中含有不應改變的東西,富有內在的剛性,柔中有剛。練套路,必須在柔字上下功夫。照此練下去,日久天長,人將變得越來越健康硬朗。先是周身有規矩的柔,然後是健康硬朗,先柔而後剛。
7.虛與實的關係 打起拳來,當實則實,當虛則虛,實而不僵,虛而不散。腿虛,輕便自如;腿實,重心穩定。太極拳講究穩與活,為此不能不分清虛實。重心不穩,身體失衡,還談什麼穩字?失衡狀態下更無靈活可言。果真如此的話,太極拳的種種基本要求都將成為空談。
8.攻與防的關係 不習武談何攻防?諸如進與退,伸與縮,開與合等關係本來都與攻防密切相關,所以就用攻防關係來概括並代表這組關係了。處理這組關係的辦法是:分清虛實,有主有從,但要兼顧;動作要適可而止,留有餘地,無過無不及;防止僵硬滯重、搖晃不穩,以免造成措手不及。進退、伸縮、開合、重心變換等最易產生不穩。為此,任何一條腿抬起並帶動一腳離地之前,如前進、後退、蹬腳、分腳之前,另一條腿都應先坐實。記住,重心穩定在先。大幅度轉身以及重心前後移動,都應以雙腳著地為條件。
9.整與零的關係 這裏講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太極拳每一招式對人體各部位都有明確的要求,要分別交代清楚。但周身又是一體,一動無有不動,須完整一氣。練太極拳套路必須把招招式式都交代明白,節奏分明。另一方面,整個套路又是一個整體,從起勢到收勢不允許存在任何脫節,打起來應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水一般。
10.難與易的關係 不為習武僅以健身為目的打太極拳,定位於動中求靜上,動作不追求高難,難了可適度變通。不過,打起拳來全身心投入太極拳套路的一招一式之中,不為身邊事物分心,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便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即使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也並非每次都能做到。難與易因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