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太極拳與無為哲學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五)

摘至 太極拳與無為哲學---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五)

太極拳深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面僅談談打套路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老子的無為哲學,以利於習練者深入瞭解太極拳的基本精神,把太極拳打得更好。
無為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部分,用之于修身,有一重要提法是“複歸於嬰兒”,即如初生嬰兒一樣,少私寡欲,無雜思,無邪念,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無主觀臆測,無刻意造作。“複歸於嬰兒”以及類似的提法如“複歸於樸”、“見素抱樸”等,說的都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返回到人初始的狀態,使人像嬰兒那樣不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特別是不受社會因素的束縛。
無為思想在太極拳裏留下深深的烙印。太極拳要求動中求靜。什麼是靜?“歸根曰靜”。 “歸根”,就其哲學含義而言,與“複歸於嬰兒”的基本精神相一致。老子還說:“不欲以靜。”說的是:靜,來自不欲。有了不欲、無欲,自會有不為、無為。行拳時,要求排除雜念,做到物欲無存、情思不擾、守寂不爭等,主要是排除外在的、客觀因素的干擾。而全身放鬆、主觀上不用力以及除肢體動作外盡可能不對人體功能特別是不對自主運行的人體功能直接進行主觀調控等,主要是排除內在的、主觀因素的干擾。人若能真的如想像的那樣,從主、客觀影響中解脫出來,恢復了其自然本性,那就是“複歸於嬰兒”了,無欲了,無為了,或者說,靜下來了。
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裏,赤子指初生嬰兒,含德之厚指品德之高尚。把含德厚者比作嬰兒,不難理解。含德厚者,“常德不離”,會表現出嬰兒的品質,如無私,無欲,不爭等。從一定意義上講,修身過程可看作是逐漸向嬰兒複歸,是把身上後天沾染的種種世俗觀念,私欲妄見,名韁利鎖,減而又減,使之少而又少,用老子的說法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打太極拳,暫且不提其修身意義,即使只是打打套路,僅僅為了健身,至少也得在行拳瞬間把身上影響心神貫注的那些因素“損之又損”才是,不然心靜不下來,更不用說做到無為大定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主張無所作為。無為,作為一種方法、一種態度,從大處講可用以治國安邦,從小處講可用以修身立命。在打太極拳套路的短暫瞬間裏 ,人處於清靜無為的狀態。這樣做是為了發揮良好心態的積極作用,以利身心。無為,為的是有為。無為是有所不為又有所為。
有一個問題須解釋一下。太極拳講究用意,任一動作都須在心意指令下進行。可是初生嬰兒是不懂用意的。可否像嬰兒那樣,也不用意?
“複歸於嬰兒”不是要求方方面面都得跟嬰兒一樣,這一點無須多講。重要的是,打拳不用意不行。人是在主、客觀因素,特別是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下,逐漸離開生命初始的自然狀態的。打太極拳可以理解為想主動複歸於這種狀態。請注意前面句子裏的主動二字。不主動,複歸不了。經歷了世俗觀念的薰陶,心裏往往會有一些思慮難以放下;生活、工作、家庭負擔、人際關係等造成的精神壓力,時不時會糾結在心頭;此外,打拳時還常常遇到突發的外界刺激。這一切都使習練者動中求靜增加了困難,就連短時間的超脫,也變得不太容易。要主動,自然得用意。主動二字,其本身即意味著是有意為之。不過用意要輕,最好輕到說無又有,說有近無,輕到不能再輕的程度。用意不能重,不能執著。一執著,會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目的,正所謂“執者失之”。
說來說去,上面所涉及的都關係到靜字。人們常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寫成橫幅,掛在牆上,用來自勉。其實,打太極拳套路時追求的境界不也應該是淡泊、寧靜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