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自修楊守中大師傳楊式太極刀 Yang's Taichi Saber

“劍重輕靈,刀求穩重“,“刀如猛虎,劍似飛鳳”,這幾年學了幾套太極劍,但老舞不出味道,無意間看到馬偉煥老師表演楊式太極刀, 興起學習念頭加上刀型特別,農曆年前借買劍之便 一併買了把楊式太極刀,參考馬偉煥師傅影片自修起楊守中大師傳之楊式太極刀,談不上有甚麼心得,但至少有活動筋骨之效,現已有點棄劍從刀之勢。


2010台北劍潭第8屆楊式太極傳人會議名家馬偉煥先生表演楊式太極刀

以下資料摘至 中華武術08年6期  作者: 馬偉煥老師

 太極刀’並不是指一把武術刀.它是一種刀法,是由河北省廣平府楊祿禪得自陳長興所傳的武術體系中的短兵器技法.該種刀法,理與太極拳共通,稱太極刀法.太極刀的型制是源自西漢時期己廣泛使用之環首刀,所謂 “環首刀”,其特徵不僅是刀首有環,更重要的是刀之型制.刀身狹長,較一般佩刀超長逾尺,是由長鐵劍演進而來,背厚簿,重量稱手,刀身略俱弧彎,刀莖(柄)長三握,可雙手揮砍,若單手使用,柄長可減半而下彎,刀身前端三寸,兩側施似劍鋒.在古戰場中,砍殺劈刺,諶稱威猛,又可裹身黏格,藏刀滾進,故初曾以單長鋒劍名之. 楊祿禪宗師當年在薊縣德勝鏢局即攜此刀行走,護鏢于河北,山東一帶,祖孫四代俱以此刀法傳家.歷史上,格於朝庭禁例,此刀法並不廣傳,僅在入室弟子內進行傳承.限於法規,通常代用以木刀或戲臺刀具演練,故難得一睹其真貌,而得其真傳者亦稀. 太極刀的根源問題,八十年前唐豪先生曾在{太極拳源流}一文中提出 “河北王介祺創太極十三刀法”. 查史料記載: 王介祺是河北新城人,生於明末清初(1615-1684年)隱居易州五公山,武術著作豐富,其中有{十三刀法}一書. 馬國興先生藏有手抄本,而國家圖書館則藏有1913年潭隱廬石印本,書名改為{太極連環刀法}書中所論之刀法,順勢借力,尚意不尚力等,均是上乘刀法,與太極刀法,僅屬旁通.太極刀法練習套路,原只有刀訣十三句: 七星跨虎交刀勢 騰挪閃展意氣揚 左顧右盼兩分張 向鶴展翅五行掌 風卷荷花葉內藏 玉女穿梭八方勢 三星開合自主張 二起腳來打虎勢 披身斜掛鴛鴦腳 順水推舟鞭作篙 下勢三合自由招 左右分水龍門跳 下和攜石鳳還巢 後為便於記憶,依勢取義,譜如下:

七星跨虎交刀勢
1.起勢 2.上步七星 3.退步跨虎 4.抱刀式 5.開步交刀
騰挪閃展意氣揚
6.閃步提刀 7.斜插金枝 8.懷中抱月 9.青龍出海 10.進步推刀 11.換步推刀
左顧右盼兩分張
12.回身劈 13.翻身撈月
白鶴展翅五行掌
14.白鶴亮翅 15.扇通背
風卷荷花葉內藏
16.風卷荷花 17.回身指路 18.單鞭
玉女穿梭八方勢
19.斜插金枝 20.玉女拋梭 21.帶醉勒馬 22.三步追風
23.玉女拋梭 24.玉女拋梭 25.帶醉勒馬 26.三步追風
三星開合自主張
27.燕子投懷 28.三星開合 29.進步藏刀 30.玉女穿梭
31.帶醉勒馬 32.三步追風
二起腳來打虎勢
33.開步交刀 34.右分腳 35.左右打虎
披身斜掛鴛鴦腳
36.披身踢腳 37.交刀劈 38.掛腳送書
順水推舟鞭作篙
39.橫鞭作篙 40.旋風落雁
下勢三合自由招
41.左右掃攔 42.順水推舟
左右分水龍門跳
43.左右分水 44.鯉躍龍門
下和攜石鳳還巢
45.移步伏虎 46.飛鳳還巢 47.退步七星 48.歸原收勢

雖然各傳入所記之名式,數月略有差別,刀法上仍以意行氣為主,表像為勢,新以要慢練オ能身知心悟,剛柔相濟. 吳肇鐘 {劍則}雲:“刀持若握,握以實應; 劍持若執,執以轉易,故刀劍之不同,有如涇渭.
太極刀之勢法 其勢沉雄,似猛虎,以迫撲縱橫也;其輕靈徐疾,俯仰八表,輾轉蜿蜓也,不以花法眩目.刀法立緊密者,緊則不懈,密則不疏,以急奪遲也.故其不懈則奮進,不疏則嚴謹,守之自固.
太極刀之眼法 不在雙目貫注,望刀看掌,均易疏漏,而以關顧為至要.太極刀之招法走步隨意,趨步不急,與身法手法,做到周身一家,意連氣貫,則近乎道矣.
上述數則都是須要悟通刀法後,採用相應型制之刀,互相配合,才能演練出太極刀的神采.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用意與用意要輕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八)

摘至 用意與用意要輕---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八)

用意二字強調的是練拳時一定要“心為主帥,身為驅使”, "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意領身隨”,“時時皆有意識導動作以俱進”。一定要把全部心思用於引導肢體做好每一招式,每一動作,以至整個套路上。 任一動作都得聽令于心意,在心意指令下發生,在心意引導下完成。
打起拳來,心裏想的只應是招式動作,要努力擺脫無關思緒的干擾,減少好奇心,少為身邊事物、聲響分心,儘量不走神兒。有人說:打太極拳時“哪怕泰山落於右,烈馬奔于左,操練者應心如止水,斂神定意,處之泰然”。這話用語實屬誇張,用意卻十分清楚,強調的是:行拳須“靜一而不變”, “心中無有些許雜念”,不為身邊事物所左右。
習練者如果真能達到或接近神與形合,物欲無存、情思不擾、守寂不爭的境界,打太極拳便成為一種精神享受了。
有人很重視用意,行拳時嚴管自己,常為走神兒著急。打拳,不僅肢體放鬆,動作輕,精神也得放鬆,用意也得輕。像這樣嚴管自己甚至達到有點緊張、執著的程度就不對了。常言說:“心一執著,則萬事不得自然。”你把自己看管得越緊,對外界刺激反而越敏感,更容易分心。實際上,用意過重本身就是一種分心。一定要輕鬆得意,舒適自然。是要用意,但所用的意最好在有意無意之間,輕到不能再輕。練拳時,常有外界干擾,走神兒了,收回來就是了,平常心很重要。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102年度新北市汐止區體育會太極拳委員會錦標賽暨母親節聯歡活動

102年度新北市汐止區體育會太極拳委員會錦標賽暨母親節聯歡活動
日期: 5/18/2013
地點: 汐止區行政中心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提防膝痛應從學拳開始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七)

摘至 提防膝痛應從學拳開始---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七)

打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動作輕緩,自我感覺舒適,而且打拳不能過累。若是按上述要求做了,是不會引起膝關節痛的。
但是,如果指導思想不對頭或方法不當,也有可能出毛病。
常聽人說:“初學太極拳,出現膝關節痛是正常現象,打打就好了。”還有人在談到此現象時說:“這時,就需要有克服疼痛、忍受疼痛,並與之抗衡的精神,要有假如我怕痛,痛就不怕我,而我不怕痛,痛就怕我的思想……忍耐一段時日,疼痛就消失了。”上面引用的兩句話,若是說給以練武為目的習拳的青壯年或少年兒童,筆者無意就此說三道四。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在練拳過程中如果出現了膝痛,不管什麼原因引起,都不能照上述兩句話辦,不可硬抗。不然的話,可能造成不良後果。
年輕人關節出現輕微不適,一般情況下能逐漸恢復。年紀大的人則不同,膝關節已逐漸發生了退行性改變,相關組織的修復能力減弱,膝關節周圍肌肉、肌腱與關節囊相對鬆弛,對關節保護作用差了,本已有所老化的關節軟骨、半月板更易受損。一旦耗損超過修復能力,你不怕痛、能抗衡也無濟於事,疼痛可能越抗越重。
膝關節痛在老年人中常見,人越老發病幾率越高,且不易恢復,不管打太極拳與否,都可能出現。因而,上了年紀的人從學拳開始就應留心保護好膝關節,儘量不讓它出問題,十分重要。
初練太極拳出現膝部疾患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於沒經驗,練時步子大,下蹲低,用時過長,致使膝關節超負荷活動過多。初學乍練,功底不深,時間長了,連年輕人都可產生膝痛,更不用說年紀大的人了。
上了年紀的人,就是能蹲得很低且不吃力,也還是架子高些好,以防萬一。如已出現膝痛,應適當縮短打拳時間,進一步減少難度。無論如何不能再屈膝到產生疼痛的程度。輕者,每日熱敷兩次會見效。較重者,應停一段時間,養一養,治一治,並借機學學相關理論。身體康復了,認識提高了,再打不遲。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要不要刻苦訓練?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六)

摘至 要不要刻苦訓練?---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六)

人們崇尚鐵杵磨針、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精神。人貴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那麼,練太極拳要不要勤學苦練?起步較晚、年齡較大、練拳只是為了鍛煉身體的人,可以勤學勤練,但要適度,最好不要苦練。理由如下:

1.太極拳有一條重要要求,即打起來自感舒適。“一身舒適為萬法宗”。從練拳一開始,就應照此辦理。苦字常與吃苦、難受等意思連在一起。練到產生吃力感,不適感,疲勞感,甚至腰酸腿痛,與上述要求相違背。

2.太極拳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健身手段。有人甚至堅持終生。初學者急於求成,恨不得一兩天便學會一個套路的心情可以理解。不過來日方長,還是循序漸進為好,不可操之過急。

3. 打拳本為健身,不能適得其反。如果只是出現輕微不適,倒也無妨。可是嚴重一點的,例如出現膝關節疼痛,年紀大的人就得注意了。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不求高難,只求適度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五)

摘至 不求高難,只求適度---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五)

有的動作,一些人如果按技術要求做,難以完成,例如下勢要求低勢下蹲,擺蓮腳要求雙手依次拍打外擺的腳面等。任何動作,只要做起來產生不適感、吃力感,或者做時能引起身體失衡,都可根據個人情況適當變通。在身體不舒服、吃力和搖搖晃晃的情況下打拳,怎能聚精會神,平平靜靜?老年人尤其應當注意,難度大了,存在安全隱患。不管哪一個年齡組的人,即使是青壯年,只要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動作難度都是低一些好。這是因為,打拳的定位是動中求靜。打得越是平穩、靈活、舒服、自然,越容易實現預期的目標。下蹲不是越低越好,抬腿不是越高越好,步子不是越大越好,動作不是越難越好。不要追求高難,適度為好。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求靜益于健康的生理學解釋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四)

摘至 求靜益于健康的生理學解釋---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四)

動中求靜就是通過動求得情緒穩定、心情平和。
根據生活經驗,人們懂得情緒、心情會影響到健康。為什麼會這樣?下面僅從生理學角度簡略加以解釋。
人體內的大量液體如血液、組織液和淋巴等,統稱為體液。體液不僅溫度、酸鹼度等保持相對穩定,其中含有的種種化學物質的濃度總的來說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與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體內代謝活動的順利進行、以至人整個生命過程的延續,密切相關。體內的這種相對穩定狀態一旦出現問題,並在時間或強度上超過一定限度,人的健康就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在維持與調節上述相對穩定狀態方面,人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起著關鍵作用。只要這兩個系統功能保持正常,體內的這種相對穩定一般會處於十分良好的狀態。
說到這裏,就得提提人的心理因素了。人的情緒、心情會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產生重要影響。當人平靜時,神經系統興奮度適中,內分泌系統工作正常,自然利於健康。不過當人心情不平靜、情緒有波動時,就不同了。此時,神經系統的興奮度會有所變化,從而影響到內分泌系統的工作;而內分泌系統分泌的任何一種物質的增多與減少,均有引發健康問題的可能。比如,當人興奮、惱怒、恐懼、精神緊張或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加強,致使內分泌系統分泌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增多,其濃度超出了體液中應有的正常值。於是,人出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糖增多等反應。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反應不一定就導致疾病發生。但是,長時間的或過度的反應,則可能對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造成損害,人就可能患上某種疾病,不良情緒、壞心情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就表現出來了。
一是人的情緒、心情,一是神經與內分泌系統的工作,一是體液的相對穩定狀態,這三者的關係,使情緒、心情與健康緊密連結在一起。
打太極拳可以起到調節體液,保持體液平衡的良好作用,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