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處理好十大關係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四)

摘至 處理好十大關係---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四)

為了打好太極拳,每日只是打打套路用以健身者,須處理好十大關係。簡單介紹如下:
1.搏與養的關係 如果每日只是打打套路,不為培養搏擊能力,只為健身養生,就要儘量利用傳統太極拳中那些不習武也可用來健身的種種要素,而那些直接與培養技擊能力相關的要素,如打套路時設想自己與假想敵對抗等,就免去了,相反,要不與人爭。
2.練與舒的關係 拳是要練的,反復練。但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練時應以自感舒適為前提。
3.動與靜的關係 要定位在動中求靜上,一切以利於求靜為准。動固然重要,但動同時又是求靜的手段。有人說:“太極拳之要點全在一靜字。”這話值得仔細揣摩。
4.意與形的關係 把心思專注於引導形體打好每一動作上,意領形隨,內外一氣。打得再熟練,動作也得是有意的,“心為令”,聽令而後身動。
5.松與緊的關係 打太極拳須身心放鬆。得把全部心思用於打拳,但用意要輕。為了不走神兒,把自己看管得過嚴,對外部干擾反而更加敏感。這是精神緊張的表現,是分心了。形體須放鬆,動時不用拙力。哪里用拙力了,那裏的肌肉就會緊張,血脈流通便會不同程度受阻。但形體放鬆也有限度,比如不能漂浮、懶散,不能失去太極拳的韻味。
6.剛與柔的關係 太極拳講究柔字。柔,是在太極拳的章法、規矩、分寸允許的範圍之內。柔中含有不應改變的東西,富有內在的剛性,柔中有剛。練套路,必須在柔字上下功夫。照此練下去,日久天長,人將變得越來越健康硬朗。先是周身有規矩的柔,然後是健康硬朗,先柔而後剛。
7.虛與實的關係 打起拳來,當實則實,當虛則虛,實而不僵,虛而不散。腿虛,輕便自如;腿實,重心穩定。太極拳講究穩與活,為此不能不分清虛實。重心不穩,身體失衡,還談什麼穩字?失衡狀態下更無靈活可言。果真如此的話,太極拳的種種基本要求都將成為空談。
8.攻與防的關係 不習武談何攻防?諸如進與退,伸與縮,開與合等關係本來都與攻防密切相關,所以就用攻防關係來概括並代表這組關係了。處理這組關係的辦法是:分清虛實,有主有從,但要兼顧;動作要適可而止,留有餘地,無過無不及;防止僵硬滯重、搖晃不穩,以免造成措手不及。進退、伸縮、開合、重心變換等最易產生不穩。為此,任何一條腿抬起並帶動一腳離地之前,如前進、後退、蹬腳、分腳之前,另一條腿都應先坐實。記住,重心穩定在先。大幅度轉身以及重心前後移動,都應以雙腳著地為條件。
9.整與零的關係 這裏講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太極拳每一招式對人體各部位都有明確的要求,要分別交代清楚。但周身又是一體,一動無有不動,須完整一氣。練太極拳套路必須把招招式式都交代明白,節奏分明。另一方面,整個套路又是一個整體,從起勢到收勢不允許存在任何脫節,打起來應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水一般。
10.難與易的關係 不為習武僅以健身為目的打太極拳,定位於動中求靜上,動作不追求高難,難了可適度變通。不過,打起拳來全身心投入太極拳套路的一招一式之中,不為身邊事物分心,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便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即使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也並非每次都能做到。難與易因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15 則留言:

  1. 學兄對太極之研究及愛好,實令人感動.自己也不自量力,將所知寫出作兄參考.常說太極拳是內家拳,匆把內家拳,用外家拳的方法去練,當然太極操例外.道即路,太極之道,最终求"道法自然",老師只是指路者,你才是行這路的人,練太極是有其階段,先由不知意到知意,由簡至繁,由繁到简,再由簡至無. 即如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你是行完每一段路,才能至下一段路,如渡河之舟,舟到目的地后可棄之.靜是到高级的練法,何謂靜,一念不生為之靜,除腦意靜之外,最難練是心意靜,靜是做什麽?靜不是什麽都沒有,反之什麽都有,静令你便清楚四週發生的事,是練你的感覺反應,對宇宙自然之訊息接收,簡稱天地陰陽,溶於四週,達至天人合一之景象.魏老說拳書中沒一句廢話,問題有沒有深研它每一句.
    太極之高處,也是兄所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是練靜其中一法門要點,拳書中說靜中求動,手出已不知,無意出真意的景介.
    道可道,非常道.天道,宇宙自然之道,人道,聖賢之道,人道跟天道,成天人合一,太極是什麽?太極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太極.
    太多了,有機再談,像什麽是養及傷,無極生太極,陰陽.無極是太極之母,連無極都知什麽(以上所提不是字面上解釋,是在行拳中的重點),怎能自稱識太極.

    回覆刪除
  2. 接上文: 四個修煉境界:松、散、通、空
    散,鬆,通,空 四字包括了太極的重心,所做的一切都是追求着這四大點,太極拳習練中用意不用力,故放鬆是基本要求,然而真正能夠做到放鬆卻並非易事。從經驗看,松的障礙是習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識。初學者只知道要放鬆肢體,如此才能在形體上看起來很柔和、優美,但周身總有不能放鬆的一部分,越想放鬆,心情越緊張。行拳時刻意追求放鬆的意念過重,恰恰導致與真正放鬆的境界背道而馳。
    竪鬆橫散,它们是兩兄弟,有鬆必有散,散十分重要,有鬆無散變聚,所以腿部和足部則承受更多力,要用意散.
    鬆散並不純指身體的鬆散,最重要是意氣都要,才能通(中醫云,通即無痛),通是鬆散延續,要通出體外,為什麽?因意氣能通出體外,你才能變空,全身透空,無我無為,溶於四週,天人合一.空了外氣才能暢通入體內.(其實你一出生,被母親手抱時,就這種鬆散象態,所以根本是自然,你練也叫做先天之功).
    上文提的路,你要一段段走才能到目的地,正如不經中学階段,怎能入大學,不先識英文26個字母,怎識串英文句?但到達一階段后,便不需再理以前所学,因已上手了,循步漸進十分重要,怎行就要靠老師的指導,所以大家要的是明師(明白事理的老師),不是名師(出名的老師).像一些人打了太極一輩子,也不知太極為何物,何為太極.就此原因.

    回覆刪除
  3. 養與傷,太極拳是中國人的拳術,有着中國文化的思想,古人對元氣+分重視,所以常聽人說大傷元氣,那元氣是什麽? 古人思想,元氣就是母親给你在肚內的氣,(根源之氣)元氣用盡,人即滅,所以古人講養生是要增加本身元氣.本來在嬰兒時,在還十分鬆的情形下,成內外氣相通,元氣會自動補充,所以可見到嬰兒叫生氣勃勃,而老人多叫死氣沈沈之别.但人越大受社會上不同壓力及斷加在身上后天之力(如舉重,努力等運動),將這天生自然循環糸统破壞,變成太極所講的不通,所以太極要練"鬆散通空".
    久動必傷,久靜必媛..:「靜中觸動動尤靜」就是這個意思。還要注意久動生陽,陽盡必傷;久靜生陰,陰盡必虛。所以一定要動靜皆宜,陰陽相濟,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也可說凡動者有傷,因動必"傷",因要用能量,這能量也包括元氣,所以是傷,所以人叫靜養,但人不可不動,動能保持身體活動肌能,所以練太極是要七分養三分練,養多於傷.養生架就是練回先天之功,初生時內外氣相通之形態.将失去之元氣保補增加,為之"養生".
    我現練拳基本用思想,随心所欲,行拳如練靜,大约要30-45分鐘.是真的,靜令你更请楚四週更舒服."凡此皆是意,無意出真意".這裏的每一個意都是不同解釋.當然要達到以上這一步,要經不同階段,上文說小學至大學,一步步才成,即是練的拳架一樣但心法不同,上身后才能帶你到無的階段,如一開始練就練空,那就真是變成什麽都沒有了.

    回覆刪除
  4. 續養與傷,健康就是一種投資,身為你家庭重要份子,身體已不是一人之事,如有事全家人也會担心.也明白身不由己,但不能耗太多,而不養.現可能無事,但積聚了耗,年長身體一弱,身體便會狂發出全部警號.你可見有多少運動員,到年長能身體沒有問題出題,美國拳王阿里就是耗多於養的一好例子,所以運動要同時要養多於耗(凡動必耗,有能量才能動,但也耗元氣),真正太極就是要練,養多於耗(7與3之比),這才是真的養,你可說太極操也是傷,動作柔和,但也動用元氣,纯付出而不知收回,漸漸才耗盡.
    家師說練太極技擊架,最重要是摧發對方后,更要知道怎養回自己,教技擊架最重要就是這點,如不是變殺敵一萬,自傷三千.這套拳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含着古人無限的智慧,他更提這是楊家的東西,不是他是東西.養生架和技擊架是等如今天子彈與鎗的關係,沒練成氣通之前(內外相通),沒子彈的鎗,是空鎗.(匆將渾力當作太極勁(有機再談渾力)).
    養生架練的是鬆,散,通,空,技擊架練的是聽,問,拿,放.太極的攻擊架也不是打人,思想是要"捨已從人",你攻擊我,因你不舒服,你變緊張收緊自己,我就给你舒服,用意氣打你身體緊的地方,令你舒服吧了.

    回覆刪除
  5. 本文所講及以前的,都纯以在太極角度出發.滲透着前人遣下的思想概念,作為大家參考.共逸之.

    太極拳何以養生?

    不知生,焉知何以養。即談養生,則首先要搞清楚維持生命的根本。
    西方醫學以心臟搏動及其帶動的全身血液迴圈爲生命持續的基本條件,然而心臟搏動幾十年甚至逾百年的原因何在, 卻仍是目前探究的難題;人攝入的食物、水和氧經過生化反應提供心臟搏動的動力,然而動力並不等於原因。當代西醫,也有人提出以腦死亡爲判定生命結束的最終標準,這說明西醫開始逐步認識到了意識對生命持續的意義。
    中國醫學早以從另一視點解釋了生命的根本。《素問• 全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 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爲幹,脈爲管,筋爲剛,肉爲牆,皮膚堅而毛髮長。”可見人體的機體組織是以精爲基礎;《難經• 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靈樞• 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博謂之神”。於是張景嶽在《類經》卷二十八總結道:“修真諸書,千言萬語,無非發明精、氣、神三字。”
    出於便於理解的原因,我們不妨簡單解釋爲:精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也即引申指人類有形的形體,神是指人的意識活動,相對於人對形體,這些意識活動是無形的。看來這很可能就是現代漢語中“精神”一詞的源來。而貫通人體之有形與無形的,即是氣(古文爲“炁”)。於是才有“精、氣、神”爲養生三寶之說。道家主張性、命雙修,以達出凡入仙境界,故養生是道家修煉基本目的之一,道家及以其爲根的各門派氣功養生法,都以精、氣、神理論爲基礎,提出“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修煉路線,
    國內學者認爲西方健身主要著眼於人的物質形態本身,通過肌肉運動系統的一系列積極活動,使肌肉發達,骨骼強壯,進而促進內臟器官的健康。中國的養生,則認爲陰陽的平衡,陰有貯藏精氣於內不斷充養陽的作用;陽是護衛於外使體表固密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筋脈舒和,骨髓堅固,氣血暢順。
    中醫所說的經絡,即是氣在人體內的運行通道,張仲景《傷寒論》認爲,所謂的病是由於邪氣入侵而人體本身正氣不足,則形成病竈。若體內氣壯、經絡通暢,體內體外氣的交流順暢,則病氣不會在體內滯留,則無所從病。此即可以簡單地理解爲養生的基本原理。簡言之:養生須從養氣始。
    太極拳作爲一種有養生功用的技擊術,不強調以肌肉形體動作做爲制敵的手段,而是以內勁克敵。何爲內勁的本質?內勁的本質可以理解爲由氣與意合而形成的氣勢運行,此氣勢的運行即是能量的運動,以此能量去打擊、制服敵方即是太極拳及其它內家拳的技擊思路。
    太極拳的習練過程,即是內功由弱到強的過程。習拳者在盤拳中,必須練意、練意與氣合,意氣與神合。達到內外氣交融,而促進血液迴圈,達到體內陰陽平衡.於是合乎於中醫養生的所有理論,則太極拳以此養生!
    學界多年來用臨床實驗手段驗證了長期習練太極拳的養生價值:
    l 唐德偉等對比長期習練者與非練拳者,發現習拳者安靜狀態下左心室射血時間長、射血前期短,習拳者的心臟功能明顯強於非練拳者;柏曉玲研究遞增負荷運動中,發現高水準太極拳運動員的左心室泵血功能較高水準長拳、南拳運動員爲強。
    l 孫緒生對14例青年人練習簡化太極拳後對心率變異性HRV進行研究,證實練拳後即可SDNN心動周期間隔標準差延長,由此結論太極拳對可調節植物神經體統,尤其是迷走神經有著增強作用。
    l 王忠山對53名老年受試者(分太極拳組與非習拳組)進行3年追蹤研究,發現安靜狀態下太極拳組血漿黏度、全血黏度及還原血黏度都低於非習拳組,從而表明太極拳對血液的積極影響。
    l 郭靜茹等報導,太極拳比其他普通運動,對於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腰關節活動性、髖關節柔韌性及股四頭肌穩定用力等方面有著顯著的良性影響。
    l 孫緒生在1990年通過E-RFC、ZC-RFC的實驗證明太極拳能提高T細胞及B細胞的免疫活性。

    回覆刪除
  6. 劉金印学拳筆記,供兄参考.

    我有幸在1981-1987年跟汪永泉老師學習楊式太極拳。目的主要是養生,著重習練基礎功。經老師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自己堅持習練,受益匪淺。對汪傳楊式太極拳的基礎功初步有所領悟;體質增強,慢性病明顯好轉,一直工作到76歲。
    現在,我談點學拳的見聞和體會,作為內部交流,僅供參考。
    楊式太極拳博大精深,汪永泉先生受到楊家兩代拳師的教益,得其真傳,造詣很高,他所傳楊式太極拳(以下簡稱“汪傳”)有繼承、有發展,有不同於他人所傳的特點。對此大家都在探索、研究。我談幾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汪永泉先生高超的太極功夫
    這裏主要講具體的見聞和感受。
    (一)使進擊者“如錢投鼓,如球碰壁還”。不論對方身形、手勢招術如何、力量大小,只要和汪先生一接觸,立即被擊發出去。揉手可以不用打輪、找時機,沾手對方就出去。真是“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舉兩事例。
    1、抗戰勝利後,有個美國兵跟汪先生比武。他重拳出手,被汪先生反擊到旁邊矮牆之上。再試幾次,都被擊出。他稱讚:中國太極拳厲害!
    2、解放前,有個蠻不講理的青年,舉扁擔朝汪先生打,被拋出兩米以外,再不敢近前。
    (二)意氣拿人,沾手對方就失重。誰和汪先生接手,只要輕輕一接觸,就如
    手扶柳條,腳跟不穩,身體前傾,關節發僵,很不得勁,難以發力。他是用意氣拿人,控制對方,不用攥、杵、抓、壓、反關節手法。真是“用意不用力”,“接手四梢空”。
    (三)引進落空,令人“一激靈”。接手後,他腕子微鼓,對方倒吸一口氣,全身僵直,失去自控能力。引進落空這樣的效果,這是汪先生獨特的功夫。
    (四)腕手靈活,能兩指把人彈出。汪先生手臂各關節非常靈活,發人主要用
    手,少用肘、肩,不怎麼動腰胯。如“擠”,右腕挨人,左手兩指點彈右腕脈門,就把對方擊發出。在汪先生晚年,有個來訪者馬步樁站在汪先生面前。汪坐在籐椅上,用右手兩指點彈其左臂,該人橫跨步跳出。換用左手指,效果同前。該人說,會過不少武林高手,從未見過這樣功夫。
    (五)發人輕靈,對方舒服。從接手到把對方發出去,接觸點始終不接實。發
    人手法很輕。對方感到接觸點有股熱流沖來,就被輕巧地發出去。不但沒有被擊打的疼痛感,反而覺得舒服。

    崇尚武德是“汪傳”的重要組成部分。
    汪的太極拳的造詣很高,德藝雙馨,注重武德。他熱愛拳術,無私奉獻。培養出一批水準高的弟子;口述筆錄出版了《楊式太極拳述真》,把成果貢獻給社會。他繼承和發展了楊式太極拳,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他水準很高,但自稱只達到太極拳的中級階段,距“入化境”階段和“神明”階段尚有距離。對他種拳術、拳師,只講特點,不論短長。他說,不管哪種拳,學好了都好。以武會友,點到為止,不自恃藝高,給人難堪。他熱心教育工作,授拳認真負責,循循善誘,傾其所有,沒有保留。他收徒弟,先要考察其人品,“訪徒弟要三年”。他說,教育後輩,要崇尚武德。第一,要把練拳的道德講通;第二,要把火性煉化;第三,要把後天之為練柔;第四,要把傲性去掉;第五,要把好鬥之心免去。教學生,須先要解決這些問題,然後再傳技擊之法。以後還要不斷地讓他們克服這些缺點。他把“推手”改稱“揉手”,有從武德方面的考慮。

    我相信武德也是要成功的基本要訣,“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才能入化境.

    回覆刪除
  7. 練拳要訣 :自然, 舒服, 得意, 大方, 輕靈.
    汪傳楊式太極拳的特點
    楊式太極拳有不同於其他式太極拳的特點,“汪傳”在其基礎上又有發展,有自己的特點。
    汪永泉先生在教學過程中,處處都講到楊式拳的特點。他也作過概括性的表述,三點或四點。每次用語不盡相同,但觀點是一致的。他用的詞語有:自然、舒服、舒適、合適、大方、舒展、得意、美觀、輕靈、圓活,等等。我選擇其講的較多的、有代表性的,講五點。
    (一)自然。練拳時身體各部位都沒有拙力影響,保持自在的和諧狀態,輕鬆
    自如,舒適安穩;沒有一處吃力、僵滯。呼吸要自然,不要強求呼吸和動作配合。汪先生說,有些人練拳,揪著心,憋著氣,拿著勁兒,端著架子,自己跟自己較勁,矯揉造作不自然。這樣練拳不利養生、出功夫,還可能出毛病。練拳要順其自然得其妙領。汪還說,無論練養生或技擊,都要追求一種“無”的境界。無即有,有即無。練拳時什麼都沒有,用拳時什麼都有。
    (二)舒服(舒適、合適)。指身心輕鬆愉快,周身合適。其反面是打拳感到不
    舒服,“皺憋”,吃力,難受,很累,甚至腰酸腿痛,大汗淋漓,等等。舒服要貫穿在整個練拳過程中。自己舒服,別人看著也舒服;發人舒服,被發的人也舒服。
    (三)得意。稱心如意,感到滿意。打拳要悠然自得,自得其樂,自我欣賞,
    自我享受。其反面是皺著眉頭苦練。
    (四)大方(開展,舒展)。指自然,無拘束。打拳要舒展大方,不要自己跟自
    己較勁,自己束縛自己,縮手縮腳。汪先生提出改“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為“開胸”、“闊背”、“松肩”、“張肘”,這是對楊式太極拳的特點的發展。
    (五)輕靈(靈活、圓活)。練拳時周身輕靈、圓活,不笨拙,無僵滯處。揉手
    時,接手、發人都輕鬆,無阻力,發人用“寸勁兒”,“不超過三斤的勁兒”(楊澄甫語)。
    自己要意氣放鬆、圓活,猶如一個大氣球,不能有凹凸處,不癟、不扁。發人用氣球“崩”人。
    輕靈、圓活在拳譜中經常講,是“汪傳”的一個突出特點。

    回覆刪除
  8. 術的昇華之路
    人的後天發育給他帶來許多違背自然的習性。然而回歸之路決不是指回到野蠻狀態,而是指自我突破與超越。我們之所以強調武術以哲學爲本,同樣是因爲武術借哲學實現了這樣的突破與超越。
    武術起源於自衛與攻擊本能,後來爲戰爭服務,它的歷史浸透了血腥氣。拼死搏鬥的實踐,世代相傳的決以死戰的危機感,哲學化的深度、周密與完善對身心的訓練,使武術在技擊上實現了力學和心理的特殊突破,其技術達到其他格鬥術難以比擬的殺傷威力。這一切決定了中國武術極端殘酷的原始本質(這在戰場上至今是實用的)。
    但是人類許多基於動物本能和社會競爭的活動,都經歷著由滿足動物和社會本能昇華到以開拓最高的精神境界爲目的的艱難曲折的轉變。武術也不例外。
    技擊技術和相應的身心訓練,原是武術的核心課題。但是技理經過突破達到“誰動誰敗、狠動慘敗”以及不經過傷亡即可分出高低的水平時,便同人道主義的最高道德不謀而合了,並且使人借此機會而有可能一通百通。武術前輩宣佈武術宗旨是求道(追求真理),而把技擊降低到 “末技”和“雕蟲小技”的地位,說明他們已經完成了上述轉變,並且爲武術後人以及其他同類轉變樹立了光輝的範例。跟隨他們的武術家都知道:想打人,便學不到最高層次的武術;學到這種武術的人,卻決不想打人,也無權打人,因爲他懂得武術遠遠高於技擊的價值。
    由於中國古代各種學科在根本上都是相通的、互補的、同理的、並且都滲透到武術中,因此武術在由攻擊與自衛本能轉向求道的道路上,就其核心的原始目的(即消滅、打傷或打敗對方)而言,已經“消滅了自身”,同時脫穎而出,吐露出嶄新的價值。它的脫胎換骨使它由殘害性命的手段昇華爲鍛煉體魄、認識世界、體驗哲理、求道和造就最高人格的工具和途徑。技擊也並未因此而失去其威力和運動特點,而只是改變了目的、作用和宗旨。在用身心體驗和體驗力學、心理和生理效應方面,借其可感可知的性質來領會哲理,其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它在身心運動技術中的核心地位也得到理想的保存。
    武術爲什麽那樣吸引人?因爲它是中國傳統科學和文化、哲學和藝術、天文和地理、技擊和養生、體療和心療、修行和養性、超常的身心素質和最高道德、最高精神境界和世界觀的綜合載體。因爲它是追求盡善盡美的途徑。因爲它爲今天和明天的人體與生命科學、給宇宙和生命奧秘的探索提供難以估價的啓發。中華民族要把這樣的高級武術作爲豐厚的禮物獻給人類。技擊技術不是其中的重點。重點是 —— 中華民族的人道主義,它內外兼修的身心技術,哲學智慧和道德的結晶

    回覆刪除
  9. 記得老師曾說,練太極會痛,你一定有地方做錯,因為太極是自然,自然又怎會有痛? 以下是楊澄甫的徒弟鄭曼青心法,值得參考.最令我深刻的一句 :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道出不是人人教法一樣,看緣份.
    魏老也說: 太多人一知半解,要深研.

    郑曼青太极拳口诀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示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

    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注:永远不要忘记。)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

    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

    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

    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

    二曰、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

    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翫之。

    八、曰拨不倒

    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於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
    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

    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宇下手不为功。

    十一、曰须认真

    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

    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料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於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傅。幸世之同仁共勉旃。



    回覆刪除
  10. 鄭曼青的貢獻
    在楊澄甫先師看來,其弟子中,陳微明和鄭曼青是兩位理論造詣最有成就者。
      陳微明(1881~1958),晚清舉人,民初的清史館編修。曾秉承楊澄甫先師旨意,按照先師口述,採用先師中年拳照,整理出版《太極拳術》一書,實乃楊澄甫傳授之第一本著作。
      鄭曼青(1901~1975),詩書畫拳醫“五絕大師”,曾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兼上海美專國畫系主任。受楊澄甫先師委託,採用楊師晚年拳照,爲先師整理出版《太極拳體用全書》,成爲先師留給後人的定型之作。
      然而,楊師著作所傳,“正恐傳非其人,故僅述體用之梗概”(注一)。而鄭師因治癒楊夫人侯氏垂危之疾,“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注二)。鄭師爲了我民族自強振興,在楊師仙逝之後,“罄舉所秘,筆諸於書”。1947年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後又編著《太極拳自修新法》,其中有楊師所傳,亦有鄭師體悟。陳微明先生稱其爲“學太極拳者之寶筏”,于右任先生贊日“至善至美之教材”。蔣介石也給鄭曼青的著作題寫了“強健身心”的題詞。

    又從早前之文提及 "此皆澄師所不輕易傳人者。每一語出,輒叮嚀曰,餘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 可推測澄甫不會輕傳真夫功於人,所以徒弟所教各有不同,可信情程存疑. 我習太極不太長,也不算短,超過+多年也沒有一次膝痛出現.

    回覆刪除
  11. 魏老曾說,怎練才成功,成功是代表按照太極拳的真理循序漸進的探索修煉,如永遠在一範圍內打轉練習, 總是轉不出去再提高一步. 抓不到練太極拳的修煉要領重點, 不是要貪多, 或急於追求技擊修煉而是要貪精. 精華所在.太極陰陽少人修,五陰五陽爲高手,陰陽的修煉是精華所在。當然每個階段,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有快有慢,但都要經所教之軌道行.其中很多宝在魏老所寫所講,必要重覆翻看深研, ex. 在 37式寫按, 是先要胸前十字微吞,(因胸前十字和身后勁源相通,意氣從勁源出升散向上,宇氣落,成按.想有多少人會記着.所以他提要集中深研. 我最近心得,現行拳可說不理自己打什麽,不知打什麽招也不知打什麽式不想方向,只為舒服而打.出拳伸脚,什麽都是舒服,自然變得自然, 舒服自然亦我所求,不要求自己什麽,因當你有目的而做的東西,就變成集中及追求,那還稱得上真鬆.無為而成,當然要經過淡意之路,沒有持别,只是克服不習慣.這套拳有很多變化位,在不陰不陽處,十分舒服,十分養.這就是無極,太極的過程.一出手已分陰陽.練太極切匆有攻擊意,因那意是集中,太極不打人,只是對方破壞自然平衡,我幫之變回平衡.動是打破平衡,靜是保持平衡.誰動誰敗.
    外間實太多雜音,就如我们學太極,從巨量雜訊中,找出黄金.因外間太多似黄金之東西,它们的金光極可能影響了你的視線.魏老提過,汪老為什麽不講,因為一講就無了.因原來就這樣簡單,天先已有,只是練回頭吧了.簡單就是重點.

    回覆刪除
  12. 魏老提要深研,不要打圈.如果常說怎樣鬆,那只是停留在初级之階段.為什麽? 因追求鬆, 有目標而做, 不是自然, 追求本身就是集中, 有目的而做,那不是真鬆, 是人為的, 只是自覺鬆, 鬆是要連思想也要鬆.那才是真鬆,全身透空,達天人合一.不是這樣,就算練一生太極,也一樣.

    回覆刪除
  13. 汪糸太極中,石明是表表者,他提出練轉胯,因腰胯主下盤靈活,外帶內也轉,也轉活了下丹田之氣. 老師最近教練分勁,獲知良多,理論是對方出力,你無力,他出100%力,全回送給他.结果他推你不動,反被回力推開.你只是導體,將外力轉回.所以之前練鬆散,就是要通空,最后用在今天的技擊架上.身不動,意動真能把對方彈出.十分暢快.

    回覆刪除
  14. 匆將太極操和太極拳混為一談.練太極,神意氣,但不要理氣,因氣跟意走,練意,但其實練太極目的是求氣,氣走全身,無病無痛,練鬆散,就想體內鬆開,氣可通出.如打太極,痛則肌體收緊,那不是練鬆,動作做過了,緊,氣則不通,無帶氣的動,那不是太極,我们稱為妄動.

    回覆刪除
  15. 楊家太極,分養生架和技擊架,同一式子,兩種不同練法,養生架又稱為先天之功.太極是內家.什麽是內家拳. 所有同氣有關,我們求是內氣不是內勁,但不是內氣外發,那是氣功(是集中,是冲擊,是損),是要自然而來之氣,鬆散之氣(石明提飄的感受)是散是盈養全身.是空變通,是先天之功,不是后天所練(如外家拳及氣功),是曾經有過出世時的鬆散,在母體內之靜,現我們是迍轉練法,返回開始時的神意氣,每事用心而動.所以沒有神意氣相隨的拳,是妄動.神是由心而發,意是無意出真意,氣是鬆散舒服之氣,不需求之氣,是不請自來之氣,先天者,你已有,先天之功,是自然而發之功,不是利用后天之意去行拳.太極分陰陽黑白,見到拳式為陽,見不到的神意氣為陰,黑中白點是陰中陽的意,白中的黑點是陽中陰的氣,S線是不陰不陽.奧妙出現是神.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如中醫之脈穴及針救,氣功之氣,現科學解釋不到,只是未到程度,並不代表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