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至 對修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的感受與認知
太極拳在祖國從崛起至今已經幾千年了。由於它兼具競技、防身、防病、療疾、健身、娛樂表演和延年益壽等多種功能,因此,深獲廣大群眾的喜愛。我也是太極拳的愛好者,我從三十三歲時的1963年,因患營養性的肝炎、水腫病在湖南省銀行療養院住院期間,就向同時療養的湘南某縣銀行行長學了“簡化太極拳”的套路,至今已經四十九年了。中間除去在工作時期沒經常練拳之外,從上世紀1990年退休以後,天天練拳算起,到今年我八十二歲,也有二十一年了。在這二十一年中,前邊有15年所練的太極拳基本上是我自己看書學的。那時,首先天天除了練簡化太極拳之外,還照著1952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司武術科編寫的“太極拳運動”一書中的八十八式“太極拳”進行修練。接著在何明、何新蓉、劉耀麟所著的“楊式太極拳及醫療保健”一書,由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出版以後,我又按照此書練楊式太極拳(它和八十八式差不多,它由八十八式改為一百一十八式)。以後每天基本上練的就是“簡化二十四式”和“楊式太極拳”。天天如此,對招式、套路都練的比較熟,也受到過鄰居、朋友的讚揚,自己也認為自己打的可以。與此同時,還在一位體育老師帶領下,學練了五套劍,即三十二、四十二太極劍、青龍劍、陽眉劍、乾坤太極劍。劍玩的也比較流暢。
從修練國家体委創編的“簡化太極拳”和玩剣算起的的十五年中,雖然也是天天練拳、玩剣,不但原來的老消化不良病仍然時常發作外,還有高血壓、頸椎病、腦梗塞等新的疾病陸續發生。頸椎病,西醫說我的椎管狹窄比較難治,後來我根據從臺灣佛教協會傳到大陸的“拍手治百病”的方法治好的。2003、2004,連續兩年發生腦梗塞疾病,特別是2004年那一次,發的是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造成大腦嚴重缺氧,頭腦昏暈得厲害,走路困難。到了2005年開春,湖南師範大學的老年大學開辦了由專業拳師劉應文執教的“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學習班,一位朋友勸我參加這個學習班。我認為我會打太極拳不想去參加。而朋友一再說老師教的和我打的不一樣,我才勉強走到教練場先試驗了一下。拳師教的是“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我跟著拳師練了一下午,因為我腦部缺氧比較嚴重,站不太穩,不能像其他學員一樣不停的跟著拳師練拳,只能練一下,坐下來休息一會再跟著練,就那樣,到下午下課時,我感覺到頭暈的情況見輕了一些,走路也穩了些。因此我認為,這種太極拳能夠祛病健身,堅定了我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信心。從此以後,我為了治病,不僅認真跟著劉應文拳師學招式和牢記拳師講的原理,,而且還基本上在每天上、下午堅持練了兩次。在這一過程中,為了準確掌握“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的祛病健身原理,還看了“楊氏太極拳述真”等有關太極拳的書籍。按照拳理不斷地糾正自己的不適宜的招式。因而較早受到一點祛病健身效果,將其分述如下:
一.我在修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過程中的感受
在劉應文拳師兩年半的教拳過程中,除了牢記拳師在教拳過程中講的拳理及示範招式之外,我還除了反復閱讀本拳的教材“楊氏太極拳述真”一書之外,還查閱了像太極拳譜、傳統養生知識問答以及古代的導引按摩神術、氣功真傳等等文獻。通過學習,基本上懂得了“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祛病健身的道理。根據(老六路)以意領氣以氣催形的特點,以及對招式的要求,在以後的練拳過程中不斷地糾正不正確的招式,如練拳時,抬腳等招式時老用力,不能做到在練拳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全身放鬆等,還為了配合拳路的招式,調整了呼吸,使呼吸與招式緊密配合。這樣就較快的把內氣調了出來,內氣跟著拳的招式、套路不停地沿著全身的經絡移動,因而打通了全身的經絡,逐步調整了全身的生理機能。這就促使“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的祛病健身作用的效果陸續的顯現出來。首先是,我幾十年消化力弱不想吃飯的胃病突然好了,因腦梗塞造成的頭部缺氧頭暈現象的發生也很少了,到2010年,高血壓病,雖然還是吃一粒“壽比山”,血壓始終穩定到:舒張壓穩定在70左右,收縮壓穩定在120——130之間的理想範圍之內;現在每次在煉拳的過程中,煉到一些招式時,心裡總感覺到身上有說不出的舒服,有時打完拳後走路之中隨著呼氣也有舒服的感覺。而且,打完拳以後,全身的各個關節感到更靈活,走路更有勁。每天上、下午不打拳,總感覺到好像缺少什麼事沒有做一樣。而為什麼以前我打了十五六年的也叫楊式太極拳,也是天天打,不但老病沒有去掉,新的疾病不斷發生呢?我認為,那是因為十幾年來雖然也天天打拳,但是拳沒有上身,沒有把內氣調出來,使之在練拳過程中內氣不停地沿著全身的經絡裡移動,以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是拳白打了;而2005年以後,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只有3——4年就出現了祛病健身效果呢?這是因為,我在練拳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用意不用力”這一原則,使身體在煉拳中始終處於放鬆狀態,讓內氣出來(我叫練的拳到身上了),同時我在練拳的招式中始終注意身體的上下部位做到“上下相隨”,以使內氣不停地沿著全身的經絡移動,使全身的經絡經常保持疏通狀態,特別是看了劉金印編印的“汪永泉語錄及拳照”一書之後,更堅定了我在練習“楊氏太極拳老六”的過程中,注重調動內氣的做法。因為汪拳師的語錄中說:“楊氏太極拳是內家拳,練的主要是神、意、氣”,“神意氣可以化合成內勁,也叫太極勁”。我想,練拳的過程中不把內氣調出來,怎麼練神意氣呀?內氣不出來,怎麼化合形成太極勁哪?因為我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較早的調出了內氣,使之在經絡裡運行,才較早的顯現出它的祛病健身效果。“內氣”在身體內經絡裡不停的移動,之所以有祛病健身效果,其原因是,除了有向大腦傳遞身體情況資訊之外,還有:
1.。有加速血液迴圈的作用
中醫的氣血流動理論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所以,內氣不停地沿著全身的經絡移動,就會促使血液流動加快,不僅防止了身體局部的血淤,而且為全身急需的營養或氧氣能及時得到了滿足。
2 有促進全身的陰陽平衡
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促使內氣的在全身的經絡裡移動,能打通全身的經絡,促使全身各部位的陰陽平衡,協調五臟六腑的生理機能,達到防病、祛病、健身的作用。
二.在練拳的過程中,如何調出內氣使之在全身的經絡裡移動
要促使修煉太極拳有明顯地祛病健身作用,就必須調出內氣使之在全身的經絡裡移動。要能調出內氣在經絡裡不停地移動,就要在煉拳過程中,首先使全身處於放鬆狀態;其次,,是要在做招式時,使身體各部位“上下相隨”。
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在練拳中間,要認真做到“用意不用力”
“意”,主要是指意念,使意念在全身裡移動,內氣也會跟著意念在全身的經絡裡走動(這就叫以意領氣);(不用力),這是因為在練拳中,只要一用力,不僅會使精神緊張,而且也會使身體的肌肉、皮膚收縮。皮膚、肌肉一收縮,身體就會因緊張不能放鬆,影響內氣出現;同時,皮膚肌肉一收縮,經絡就受阻不暢通,內氣不能在經絡裡移動。我體會,要在練拳中做到“用意不用力”就是保證在練拳中全身放鬆。要做這一點,到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以“神”指引拳套路招式的移動方向
在練拳過程中,神一般反應在眼睛上。在練拳時,眼神的上下、前後、左右移動的方向,就是身體的手臂、腿腳等部位招式要移動的方向。這樣,不僅表示以精神主導練拳,使自己提起精神;而且,在練拳中,往往是意跟著神走,氣跟著意走。因為,在拳理中有“以意領氣,以氣催行”的說法,即是所說的“內三合”。“內三合”領形,也會減少阻力,以利於套路招式移動。而且,在修練之中的招式要“內三合” 即“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配合。特別是一些招式要在“內三合”的參與下,才能做到不費力氣。如單鞭和摟膝拗步等招式之中的抬腿動作,即使如此。同時,要有意念領著內氣跟著神不停地移動,才能促使神意氣化合形成“太極勁”。
2.在拳術招式中有進行轉身、動腿等動作時,要注意先移動好重心,使之要移動的部位處於不呈重量之下,動作才能減少阻力。如做攬雀尾的手攬動作,以及前一動作要轉向後一動作中需要的手撘按動作過程和弓步後身體往回捋等招式,都是重心的轉移過程。總之,凡是招式中同時有腿腳移動時,都有重心的移動。要做好重心的移動之後,招式移動才會減少費力氣。
3.在練拳的過程中,要利用好“外三合”
所謂“外三合”,是指“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就是說:在腰主導下,肩的移動可以帶動胯的移動,肘的移動可以帶動膝的移動,手的移動可以促使腳的移動。例如:身體一邊的胯與腿、腳在後邊要向前移動之時,首先要有同側的手臂帶著同側的肩向另一側移動,就把同側的胯及腿腳帶到了前面。又如攬雀尾的招式,要移動腿腳時,首先是有同側的手臂帶著的手肘跟著攬雀尾的手向相反方向的移動中,把同側的膝部拉起來,又在手反向前移動中把腳又反向前面了。這樣,你只要在練拳過程中,注意發揮“內三合”和“外三合”的作用,就會感到練拳不僅疏通了全身的經絡,而且也是一個輕鬆自如,舒服、享受的過程,就是在夏天37度的溫度下,練拳也不會出汗。同時在練拳中同樣會感到身上的內氣不停地在身體的經絡裡移動。
(二)在練拳的過程中,注意做招式動作時,要使其全身“上下相隨”
在修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若做到了招式上下相隨,就說明已經把身體各部分練成一個整體了,做到了身體一動無處不動。我認為,如果做到了上下相隨,就說明全身都處於放鬆狀態,氣血可以隨著套路招式的運行,不停的在全身經絡和血管裡移動,保證全身對營養和氧氣的需要,促使健身長壽。
另一方面,能做到上下相隨,就說明已經把內氣練出來了,因為身上有了內氣,才會在胯、腰、肩部位形成三個氣圈。身上有了三個氣圈,不僅說明全身已充滿了內氣。而且,三個氣圈對套路的招式運行也起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在煉拳過程中,感覺到很多招式都有它的參與。像要做右手臂向上滾的招式,就是在腰的主導下,胯和肩兩氣圈同時上下移動的參與下完成的;又如在做完抱球、臨摸球動作之後,要兩手做向上搭手時,當兩手手掌翻向上從前方捋回來,當兩手捋到接觸到兩胯時,一做半握拳,就會促使身前的胯圈和肩圈馬上向上翹和眼神向上抬,以上兩動作把兩手臂拉上去了;再如做招式中的擠,按、捋等動作時,都感覺到是在腰氣圈的向前、向後動作的參與下完成的。在套路招式的移動動作中,有三個氣圈的參與下,不僅使動作容易完成。而且在完成這些動作中也不會費力氣,輕鬆自如。
在魏樹人、齊一整理出版的<楊氏太極拳述真>一書的總則中說:“提起精神才能肢體靈活,做到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當氣血周流全身時,便可體會到通體的舒服和泰然自若。”我在前面說,我在練拳過程中,練到一些招式時,總感到身體上有說不清舒服。這可能是我做到了書上所說的要求。我雖然以前患有多種疾病,但現在每天練練拳,就沒有感到身上有什麼病一樣。活動自如,吃飯正常,還覺得比較自在。現在我覺得每天只要練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之後,自身覺得沒有再搞其他活動的需要了。我想,我現在才入了“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的一點門。以後要進一步按其拳理及要求,不斷修正自己不適宜的動作,讓“楊氏太極拳老六路”陪伴我後半生。同時我也覺得,要想使所練的太極拳有明顯地祛病健身作用,只是跟著拳師學一邊,就認為學會了,天天就隨便練一練,是不會有良好的效果的。我認為,太極拳的拳理比較深奧,對動作的要求也嚴格,除認真跟著拳師學以外,還要努力鑽研拳理,不停地調整自身不適宜的招式,使其內氣不停地在全身的經絡裡移動,才會有明顯地去祛病健身效果。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師王保仁 1011年11月1日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歷程寫照
摘至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歷程寫照
劉應文(作者系湖南楊式太極拳輔導總站站長,湖南省太極拳學會理事,一級拳師,國家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一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六段。)
太極拳既然是中華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華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質。如果知道太極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則太極拳是太極拳,您還是 您,您和太極拳還是一種陌生的關係。太極拳丰富的內涵和身心修養的效應,就不會體現出來,您對於太極拳的認識,就一定始終擱淺在道聽途說的境界。
在一些武術大家心目中,太極拳是有著獨特風格的內家拳術;在匆匆忙忙從公園路過的上班族眼中,太極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養生之術;在外 國人偶爾瞥過的眼神中,太極拳是有著東方韻味的中華文化的代表;在太極拳愛好者的感覺中,太極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種內在體驗。套用人們評論莎士比亞名著《哈 姆雷特》中的一句話:“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要說:“一千個聽說過太極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種太極拳”。 確實,太極拳的內涵實在是太丰富了。單從太極拳的流派來看,當今人們公認有陳楊吳孫武趙等6大流派,但是,許多人還不滿足於此,結合自己的體會,又不斷地 推出了自己編創的太極拳新品種,比如,最近幾年,就陸陸續續有三星太極拳、循經太極拳、東嶽太極拳、養生太極拳、導引太極拳、康復太極拳等問世,更有一些 人在太極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爲太極拳某一家的編創者了。但是,遺憾的是,這些新編創的太極拳除了少數的之外,許多仍然沿著“太極操”的路子發 展,太極拳的深刻內涵表現得仍然不夠。
其實,更獨特、更有太極拳韻味的太極拳,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薪火相傳。這其中,楊健侯秘傳太極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與社會上我們經常看到的楊式太極拳各種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極拳都不一樣。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極拳的風貌,更多的 保留了中華道統文化的內涵,更多的保留了讓我們的思維感覺新鮮的內容,更多的保留了從各個方面滋養身心的資訊。我們所要繼承發展太極拳,但是,對於這套太 極拳來說,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繼承。其實,如果我們能把這套太極拳完整的繼承下來,則就功莫大焉了。如果這套太極拳失傳了,再想找回來、繼承下來,則是不 可能的事情了。爲什麽這樣說,因爲這套太極拳與我們認識的任何太極拳都不一樣,更與我們後天養成的習慣不一樣。這套太極拳是超越我們平時想像力範疇的一套 太極拳。此時此刻,我依然在追思我們的老前輩,他們是如何探研出這樣的太極拳的呢?
20世紀80年代,當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老師把自己早年跟楊健侯學練的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講述出來的時候,許多曾跟他學練十幾年太極拳的徒 弟都很吃驚,太極拳裏邊竟有這麽多的內涵——雲手裏竟然包含著“三個開合”、攬雀尾裏竟然蘊藏著“三捋”、單鞭裏面竟然埋伏著“滾錯折磨”四種內勁等等。 許多武林界的朋友建議,讓他把這個老六路改爲汪氏太極拳,汪老師說:“不能改,這本來就是人家老楊家的,只不過我曾經答應過老楊家,這些不能隨便往外 傳。”
自古以來,太極拳就有兩條發展脈絡.一條脈絡是把太極拳當成體育鍛煉的一種方法,這條脈絡在各派各系太極拳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在傳授太極 拳的過程中,太極內功不易被人們理解,而且,一旦心懷不軌的人掌握了就會做壞事, 基於此,大面積普及太極拳時,許多太極拳老師都會自覺不自覺地保留一些不傳之秘。當年,楊式太極拳呈前啓下的代表人物是楊澄甫,他在廣泛傳授太極拳之前, 其父楊健侯就告戒他只能傳架子不能傳內功心法。於是,他定型的楊式太極拳就成爲現在爲人們廣爲熟知的太極拳——並最終成爲國家体委編創24式簡化太極拳的 藍本。
有人認爲楊澄甫定型的楊式太極拳架子就是楊式太極拳的全部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也不瞭解當年楊露蟬三下陳家溝學拳的艱辛歷程—-辛辛苦苦 學來的“太極拳門裏的”的內功哪能輕易向外傳授呢——這就涉及了太極拳另一條發展脈絡:內功心法的傳承體系。據筆者所知,這一傳承體系是楊露蟬→楊健侯→ 楊澄甫→汪永泉→魏樹人等。
據一位曾與許多太極拳大家有過接觸的朋友說:“汪是真正能把《太極拳論》中所要求的內容都表現出來的人。”
據採訪過許多太極拳名家的記者說:“魏樹人老師所繼承的太極拳,應該是原汁原味的太極拳。”
是的,在人世間還有這樣一種太極拳——自然、柔和、優美,以每個姿勢練得是否舒適爲檢驗標準;著意體現松、穩、慢、勻的運動特點,具有極大的養生 價值;揉手練習時,沒有打人之心,要有扶人之心,如是才能將人彈到拙力所遠不及的距離,同時被彈出者還感覺特別的開心舒服;在開始、運行、起止、變化的過 程中,以身形和神意氣所引起的太極變化,不斷的溝通天地陰陽,完美地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涵蓋太極術、太極功、太極道等不同層次的鍛煉內容,讓學練 者始終覺得奧妙無窮,樂趣無窮——這個太極拳,就是楊健侯秘傳的楊式太極拳(老六路)。
改變思維,建立新的太極觀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作爲中華道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受“法不傳六耳”思想的影響,從創始人楊露禪開始,就一直保密,這有其歷史根源,我們不能苛求古 人。不過,值得慶倖的是,老六路內功心法的真諦,始終流淌在楊健侯、汪永泉、魏樹人等人血脈的深處,從而薪火相傳,爲我們今天有機會窺見這套內功心法的真 諦打下了基礎。魏樹人老師完整的把這套老六路繼承了下來,他多次表示,一定要傳下去,發揚開來,進而能造福於社會。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樹立尊師重道的思想。尊師,就是要尊重並理解楊式太極拳內功心法一脈的任何老師,要感謝他們在百餘年的世事紛紜和歷 史滄桑中,癡心不改,默默探研,不管是經歷顛沛流離的生活,還是在剷除“封建毒草”的年代,他們都以一生的時光來傳承內功心法的真諦。重道,就是不要把這 些內功心法當成一招一式的技巧和與人比高低的秘密武器,而是要把它當成值得用一生時光來追尋的人生之道、太極之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在潛移默化中滋潤身心 的文化體系,這個文化體系不是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衡定的,而是沐浴中華道統文化之陽光雨露,讓人的智慧和能力成爲自由自覺活動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太極文 化是自成體系、獨闢蹊徑的實踐方略、人生哲學、科學殿堂。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站在中國文化的高度來理解其中內涵。我們一出生,就習慣了按照現代西方科學(局部的、邏輯的)的模式來改造人的先天本 能,並在後天的學校生活中,不斷改造著中國先輩們千百年來所積澱下來的整體生命觀、人生觀等。這樣一來二去,我們太極文化所強調的無極、太極、陰陽等內涵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思維中就會蕩然無存了。等有一天我們試圖用心靈來感覺來理解中國的太極文化的時侯,卻在自覺和不自覺之間,懷疑它的真實性和曾 經擁有過的輝煌。就是一些對太極文化有所瞭解和認識的學者、太極拳家,也不能深入地進入太極文化獨特的語言符號和內核空間,甚至一生都在太極文化(太極 拳)的門外徘徊。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是後天養成的思維習慣阻礙了我們接近太極文化的土壤。從西方傳來的體育鍛煉模式大都是從形體入手的,所謂的 外向性的思維方式;而中國的太極文化則主要從內裏邊入手的,所謂的內向性的思維方式。古希臘早就有人說:“要想健康,跑步吧!”而中國的太極文化則強調 “意在先,氣催形”。跑步說的是形體鍛煉的方式;而太極拳“意在先,氣催形”則涵蓋了神意氣形各個方面。並不是我們在這裏孤芳自賞,主要是東西方文化的差 異造成了兩者之間的不同。基於此,我們學太極拳老六路,一定要站在中國文化的高度來理解其中的丰富內涵。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爲是張三丰創立了太極拳,那麽,張三丰創立太極拳的目的是什麽呢?王宗岳在 《太極拳經》注雲:“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世之末也。”可見張三丰創太極拳的初衷是延年益壽——道家修道的主要目的是 長生不老,能否達到姑且不論,但道家多高夀則是不爭的事實。一般來說,現在學練太極拳的目的也應該落到此處,否則就違背了張三丰創太極拳的目的了。把太極 拳作爲與人一爭長短的技擊之術,確實有些糟蹋了太極拳。當年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被人稱爲“楊無敵”,但他最讓後人難以忘懷的,卻不是打敗了某些人,而 是他讓太極拳這種延年益壽之文化被世人所知曉,並進而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持續百年的太極文化熱。由於歷史原因太極拳的內功心法少有人知,這也就爲我們珍視它 埋下了伏筆。有幸繼承這種獨特文化的內涵,我們身上就多了一分責任:在自己受益於它的時候,有義務讓更多的人也得到它福澤——也許我們一下子不理解、不習 慣於內功心法的要求,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內功心法的滋潤下,一步步前進。也許有一天驀然回首,我們會發現自己已深入其中很久了。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按照內功心法的要領來理解、來學練。內功心法是什麽?內功心法就是人的神意氣的集合體。我們一般人學練太極拳往往先學拳 架套路,殊不知這樣一旦養成了習慣,就離真正太極拳越來越遠了。有人說:“我先學架子再學內功, ”其實這是不瞭解內功心法乃精神上、心靈上、氣質上、意識上的一種修煉,如果拳架子形成了習慣,內功心法“意在先”就有了障礙,就會形成意識屏障,阻礙 “意在先”作用的發揮。太極拳是陰陽拳,陽面的動作雖然很好學,但是,陰面的神意氣卻是太極拳能否真正改變自身的健康狀況、能否提升功夫層次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神指的是精神、眼神,同時,還指意念的發軔點(佛家有明心見性之說,這個“性”其實就是自己能體察到意念的發軔點了,當然,這是很高的境界,常人可能很能理解,我們這是只是一種比附、一種形容);意念指的是自己的念頭、想法,這個念頭有正念和邪念(雜念)之分,在進行89式老六路的練習時,念頭落在盲點、鶻星、胯圈等地方,則這個意念是正念,如果想其他的事情,如中午吃什麽飯等就是邪念(雜念)了——練習太極拳就是要訓練我們多正念,少雜念,進而沒有雜念。氣是構成我們生命的一種無形無相的特殊物質,但是,我們一般人感覺不到氣的存在,但是,我們練習老六路可以比較快的感覺到氣的存在。如何我們通過不間斷的練習,使“氣遍身軀”,則功夫就上身了。到了這個程度,疾病也就不會隨意侵犯我們了,此時也就 “全體透空”的境界了。當然,在具體的操練過程中,我們要只管意念不管氣,氣是在意念引領下自己發揮作用的。神意氣的修煉是最根本的修煉,這也就是太極拳論等經典著述所說的“心爲令”、“意爲帥”、“氣爲旗”的內在含義。
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訓練內心的愉悅感。楊健侯與人揉手的時候,是面帶微笑的;汪永泉老師平時看起來很嚴肅,但是,他打起拳來或著與別人揉手的時候,面部表情則很隨意的、很自然;魏樹人老師練拳時好像是用微笑催動著姿勢,他與人一接手,心中一沈著,眉宇間仿佛透出泉水般的笑意,太極拳威力就立刻展現,讓人跳到什麽方向人就跳到什麽方向。爲什麽練太極拳要始終使自己高高興興的,原因就是人一高興,氣血就能更好的流通,就會減少憂愁煩惱,有些人只是一念之差,功夫就走樣子了。對於控制情緒問題有的人以爲這不是練功夫,其實這是真正的練功夫,是練神意氣通暢無阻的最好方法。在揉手實踐中,如果我們特別嚴肅,使出的就是拙力,讓別人很不舒服不說,自己也會有些不舒服;而一微笑,再那麽意念一動,對方就有可能會輕飄飄(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整體的出去了)跳出去。微笑是讓內心世界和頭裏邊靈明起來的訣竅。頭裏邊靈明瞭,“階及神明” 之太極拳大境界才有可能來臨。
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鍛煉自我控制的能力。求知欲、練太極拳的欲望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要保持,不正常、不正確的欲望則一定要抛棄。這是人生觀問題。追求就是欲望,要控制自己,不讓壞的欲望産生出來,影響功夫的上進。過去,正式拜師學佛時,老師一般會提出三條戒律:“第一,從現在開始,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的講經說法,都不准聽;第二,不論是看佛經還是其他任何書籍,不經過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你以前所學的,我通通不承認,從現在開始,跟著我從頭學起。”第一不准聽是把你的耳朵給塞住了,第二不准看,把眼睛給遮住了,第三個是要求你從零開始。道家也有戒律,如初真戒、十真戒、天仙大戒、無極大戒、智慧大戒等。守戒,其實就是給自己訂很多條條框框,使自己不去違犯它,這樣就把自控能力提高了。爲什麽要有戒律,戒律是爲了使思想、行爲正確,雜念減少,自身的神意氣少消耗。如果想取得好的鍛煉效果,就必須有所約束,有約束才能産生精神的力量,才能有前進的動力,才會不斷進步。我們認爲,學練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一定要:戒煙,少喝酒,不參與賭博、嫖娼、吸毒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動。
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堅持而不刻苦、舒服而不彆扭、愉悅而不拘謹。許多太極拳老師都要求學習太極拳的人要刻苦練功,說只有苦練才能出真功夫。其實,這是以前老師考驗徒弟的一個策略。刻苦練習拳架子,也許經過千錘百煉的磨煉,有些人確實能出功夫,但是,臻於大乘的卻很少,有些人也闖出了很大的名氣,但壽命卻很短。爲什麽?因爲神意氣並不是只有練習太極拳的人才能練出來,別人不練拳就沒有。
神意氣是每一個都具備的先天素質,是人之所以爲人的重要構成部分——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訓練是讓人能哂蒙褚鈿狻拖裢鈬藢W使筷子,並不是筷子不存在,而是外國人不會用。太極拳之所以受到千百萬中老年人的喜愛,就是因爲慢慢悠悠的感覺很適合養生。對了,太極拳就是要取得“延年益壽不老春” 的效果。爲了練好太極拳內功心法,如果過多的強調刻苦練功,往往在練的過程中內心很難放鬆下來,而身心不放鬆,則神意氣就會滯住,不容易把功夫練出來,身體健康的目的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提倡每天都要堅持練習幾遍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但內心裏邊一定不要有我正在刻苦練功的概念。練之前要重視,練的過程中要特別的隨意(姿勢不刻板),特別的放鬆(精神不緊張),特別的愉悅(面帶微笑、內心高興)、特別的無所謂(不去分辨神意氣形的對錯)。總之,練的過程中是一種美的極至,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是氣血流通後的通體舒暢。
劉應文(作者系湖南楊式太極拳輔導總站站長,湖南省太極拳學會理事,一級拳師,國家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一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六段。)
太極拳既然是中華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華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質。如果知道太極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則太極拳是太極拳,您還是 您,您和太極拳還是一種陌生的關係。太極拳丰富的內涵和身心修養的效應,就不會體現出來,您對於太極拳的認識,就一定始終擱淺在道聽途說的境界。
在一些武術大家心目中,太極拳是有著獨特風格的內家拳術;在匆匆忙忙從公園路過的上班族眼中,太極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養生之術;在外 國人偶爾瞥過的眼神中,太極拳是有著東方韻味的中華文化的代表;在太極拳愛好者的感覺中,太極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種內在體驗。套用人們評論莎士比亞名著《哈 姆雷特》中的一句話:“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要說:“一千個聽說過太極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種太極拳”。 確實,太極拳的內涵實在是太丰富了。單從太極拳的流派來看,當今人們公認有陳楊吳孫武趙等6大流派,但是,許多人還不滿足於此,結合自己的體會,又不斷地 推出了自己編創的太極拳新品種,比如,最近幾年,就陸陸續續有三星太極拳、循經太極拳、東嶽太極拳、養生太極拳、導引太極拳、康復太極拳等問世,更有一些 人在太極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爲太極拳某一家的編創者了。但是,遺憾的是,這些新編創的太極拳除了少數的之外,許多仍然沿著“太極操”的路子發 展,太極拳的深刻內涵表現得仍然不夠。
其實,更獨特、更有太極拳韻味的太極拳,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薪火相傳。這其中,楊健侯秘傳太極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與社會上我們經常看到的楊式太極拳各種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極拳都不一樣。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極拳的風貌,更多的 保留了中華道統文化的內涵,更多的保留了讓我們的思維感覺新鮮的內容,更多的保留了從各個方面滋養身心的資訊。我們所要繼承發展太極拳,但是,對於這套太 極拳來說,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繼承。其實,如果我們能把這套太極拳完整的繼承下來,則就功莫大焉了。如果這套太極拳失傳了,再想找回來、繼承下來,則是不 可能的事情了。爲什麽這樣說,因爲這套太極拳與我們認識的任何太極拳都不一樣,更與我們後天養成的習慣不一樣。這套太極拳是超越我們平時想像力範疇的一套 太極拳。此時此刻,我依然在追思我們的老前輩,他們是如何探研出這樣的太極拳的呢?
20世紀80年代,當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老師把自己早年跟楊健侯學練的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講述出來的時候,許多曾跟他學練十幾年太極拳的徒 弟都很吃驚,太極拳裏邊竟有這麽多的內涵——雲手裏竟然包含著“三個開合”、攬雀尾裏竟然蘊藏著“三捋”、單鞭裏面竟然埋伏著“滾錯折磨”四種內勁等等。 許多武林界的朋友建議,讓他把這個老六路改爲汪氏太極拳,汪老師說:“不能改,這本來就是人家老楊家的,只不過我曾經答應過老楊家,這些不能隨便往外 傳。”
自古以來,太極拳就有兩條發展脈絡.一條脈絡是把太極拳當成體育鍛煉的一種方法,這條脈絡在各派各系太極拳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在傳授太極 拳的過程中,太極內功不易被人們理解,而且,一旦心懷不軌的人掌握了就會做壞事, 基於此,大面積普及太極拳時,許多太極拳老師都會自覺不自覺地保留一些不傳之秘。當年,楊式太極拳呈前啓下的代表人物是楊澄甫,他在廣泛傳授太極拳之前, 其父楊健侯就告戒他只能傳架子不能傳內功心法。於是,他定型的楊式太極拳就成爲現在爲人們廣爲熟知的太極拳——並最終成爲國家体委編創24式簡化太極拳的 藍本。
有人認爲楊澄甫定型的楊式太極拳架子就是楊式太極拳的全部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也不瞭解當年楊露蟬三下陳家溝學拳的艱辛歷程—-辛辛苦苦 學來的“太極拳門裏的”的內功哪能輕易向外傳授呢——這就涉及了太極拳另一條發展脈絡:內功心法的傳承體系。據筆者所知,這一傳承體系是楊露蟬→楊健侯→ 楊澄甫→汪永泉→魏樹人等。
據一位曾與許多太極拳大家有過接觸的朋友說:“汪是真正能把《太極拳論》中所要求的內容都表現出來的人。”
據採訪過許多太極拳名家的記者說:“魏樹人老師所繼承的太極拳,應該是原汁原味的太極拳。”
是的,在人世間還有這樣一種太極拳——自然、柔和、優美,以每個姿勢練得是否舒適爲檢驗標準;著意體現松、穩、慢、勻的運動特點,具有極大的養生 價值;揉手練習時,沒有打人之心,要有扶人之心,如是才能將人彈到拙力所遠不及的距離,同時被彈出者還感覺特別的開心舒服;在開始、運行、起止、變化的過 程中,以身形和神意氣所引起的太極變化,不斷的溝通天地陰陽,完美地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涵蓋太極術、太極功、太極道等不同層次的鍛煉內容,讓學練 者始終覺得奧妙無窮,樂趣無窮——這個太極拳,就是楊健侯秘傳的楊式太極拳(老六路)。
改變思維,建立新的太極觀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作爲中華道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受“法不傳六耳”思想的影響,從創始人楊露禪開始,就一直保密,這有其歷史根源,我們不能苛求古 人。不過,值得慶倖的是,老六路內功心法的真諦,始終流淌在楊健侯、汪永泉、魏樹人等人血脈的深處,從而薪火相傳,爲我們今天有機會窺見這套內功心法的真 諦打下了基礎。魏樹人老師完整的把這套老六路繼承了下來,他多次表示,一定要傳下去,發揚開來,進而能造福於社會。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樹立尊師重道的思想。尊師,就是要尊重並理解楊式太極拳內功心法一脈的任何老師,要感謝他們在百餘年的世事紛紜和歷 史滄桑中,癡心不改,默默探研,不管是經歷顛沛流離的生活,還是在剷除“封建毒草”的年代,他們都以一生的時光來傳承內功心法的真諦。重道,就是不要把這 些內功心法當成一招一式的技巧和與人比高低的秘密武器,而是要把它當成值得用一生時光來追尋的人生之道、太極之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在潛移默化中滋潤身心 的文化體系,這個文化體系不是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衡定的,而是沐浴中華道統文化之陽光雨露,讓人的智慧和能力成爲自由自覺活動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太極文 化是自成體系、獨闢蹊徑的實踐方略、人生哲學、科學殿堂。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站在中國文化的高度來理解其中內涵。我們一出生,就習慣了按照現代西方科學(局部的、邏輯的)的模式來改造人的先天本 能,並在後天的學校生活中,不斷改造著中國先輩們千百年來所積澱下來的整體生命觀、人生觀等。這樣一來二去,我們太極文化所強調的無極、太極、陰陽等內涵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思維中就會蕩然無存了。等有一天我們試圖用心靈來感覺來理解中國的太極文化的時侯,卻在自覺和不自覺之間,懷疑它的真實性和曾 經擁有過的輝煌。就是一些對太極文化有所瞭解和認識的學者、太極拳家,也不能深入地進入太極文化獨特的語言符號和內核空間,甚至一生都在太極文化(太極 拳)的門外徘徊。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是後天養成的思維習慣阻礙了我們接近太極文化的土壤。從西方傳來的體育鍛煉模式大都是從形體入手的,所謂的 外向性的思維方式;而中國的太極文化則主要從內裏邊入手的,所謂的內向性的思維方式。古希臘早就有人說:“要想健康,跑步吧!”而中國的太極文化則強調 “意在先,氣催形”。跑步說的是形體鍛煉的方式;而太極拳“意在先,氣催形”則涵蓋了神意氣形各個方面。並不是我們在這裏孤芳自賞,主要是東西方文化的差 異造成了兩者之間的不同。基於此,我們學太極拳老六路,一定要站在中國文化的高度來理解其中的丰富內涵。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爲是張三丰創立了太極拳,那麽,張三丰創立太極拳的目的是什麽呢?王宗岳在 《太極拳經》注雲:“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世之末也。”可見張三丰創太極拳的初衷是延年益壽——道家修道的主要目的是 長生不老,能否達到姑且不論,但道家多高夀則是不爭的事實。一般來說,現在學練太極拳的目的也應該落到此處,否則就違背了張三丰創太極拳的目的了。把太極 拳作爲與人一爭長短的技擊之術,確實有些糟蹋了太極拳。當年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被人稱爲“楊無敵”,但他最讓後人難以忘懷的,卻不是打敗了某些人,而 是他讓太極拳這種延年益壽之文化被世人所知曉,並進而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持續百年的太極文化熱。由於歷史原因太極拳的內功心法少有人知,這也就爲我們珍視它 埋下了伏筆。有幸繼承這種獨特文化的內涵,我們身上就多了一分責任:在自己受益於它的時候,有義務讓更多的人也得到它福澤——也許我們一下子不理解、不習 慣於內功心法的要求,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內功心法的滋潤下,一步步前進。也許有一天驀然回首,我們會發現自己已深入其中很久了。
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按照內功心法的要領來理解、來學練。內功心法是什麽?內功心法就是人的神意氣的集合體。我們一般人學練太極拳往往先學拳 架套路,殊不知這樣一旦養成了習慣,就離真正太極拳越來越遠了。有人說:“我先學架子再學內功, ”其實這是不瞭解內功心法乃精神上、心靈上、氣質上、意識上的一種修煉,如果拳架子形成了習慣,內功心法“意在先”就有了障礙,就會形成意識屏障,阻礙 “意在先”作用的發揮。太極拳是陰陽拳,陽面的動作雖然很好學,但是,陰面的神意氣卻是太極拳能否真正改變自身的健康狀況、能否提升功夫層次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神指的是精神、眼神,同時,還指意念的發軔點(佛家有明心見性之說,這個“性”其實就是自己能體察到意念的發軔點了,當然,這是很高的境界,常人可能很能理解,我們這是只是一種比附、一種形容);意念指的是自己的念頭、想法,這個念頭有正念和邪念(雜念)之分,在進行89式老六路的練習時,念頭落在盲點、鶻星、胯圈等地方,則這個意念是正念,如果想其他的事情,如中午吃什麽飯等就是邪念(雜念)了——練習太極拳就是要訓練我們多正念,少雜念,進而沒有雜念。氣是構成我們生命的一種無形無相的特殊物質,但是,我們一般人感覺不到氣的存在,但是,我們練習老六路可以比較快的感覺到氣的存在。如何我們通過不間斷的練習,使“氣遍身軀”,則功夫就上身了。到了這個程度,疾病也就不會隨意侵犯我們了,此時也就 “全體透空”的境界了。當然,在具體的操練過程中,我們要只管意念不管氣,氣是在意念引領下自己發揮作用的。神意氣的修煉是最根本的修煉,這也就是太極拳論等經典著述所說的“心爲令”、“意爲帥”、“氣爲旗”的內在含義。
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訓練內心的愉悅感。楊健侯與人揉手的時候,是面帶微笑的;汪永泉老師平時看起來很嚴肅,但是,他打起拳來或著與別人揉手的時候,面部表情則很隨意的、很自然;魏樹人老師練拳時好像是用微笑催動著姿勢,他與人一接手,心中一沈著,眉宇間仿佛透出泉水般的笑意,太極拳威力就立刻展現,讓人跳到什麽方向人就跳到什麽方向。爲什麽練太極拳要始終使自己高高興興的,原因就是人一高興,氣血就能更好的流通,就會減少憂愁煩惱,有些人只是一念之差,功夫就走樣子了。對於控制情緒問題有的人以爲這不是練功夫,其實這是真正的練功夫,是練神意氣通暢無阻的最好方法。在揉手實踐中,如果我們特別嚴肅,使出的就是拙力,讓別人很不舒服不說,自己也會有些不舒服;而一微笑,再那麽意念一動,對方就有可能會輕飄飄(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整體的出去了)跳出去。微笑是讓內心世界和頭裏邊靈明起來的訣竅。頭裏邊靈明瞭,“階及神明” 之太極拳大境界才有可能來臨。
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鍛煉自我控制的能力。求知欲、練太極拳的欲望在日常生活和練拳的過程中要保持,不正常、不正確的欲望則一定要抛棄。這是人生觀問題。追求就是欲望,要控制自己,不讓壞的欲望産生出來,影響功夫的上進。過去,正式拜師學佛時,老師一般會提出三條戒律:“第一,從現在開始,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的講經說法,都不准聽;第二,不論是看佛經還是其他任何書籍,不經過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你以前所學的,我通通不承認,從現在開始,跟著我從頭學起。”第一不准聽是把你的耳朵給塞住了,第二不准看,把眼睛給遮住了,第三個是要求你從零開始。道家也有戒律,如初真戒、十真戒、天仙大戒、無極大戒、智慧大戒等。守戒,其實就是給自己訂很多條條框框,使自己不去違犯它,這樣就把自控能力提高了。爲什麽要有戒律,戒律是爲了使思想、行爲正確,雜念減少,自身的神意氣少消耗。如果想取得好的鍛煉效果,就必須有所約束,有約束才能産生精神的力量,才能有前進的動力,才會不斷進步。我們認爲,學練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一定要:戒煙,少喝酒,不參與賭博、嫖娼、吸毒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動。
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要堅持而不刻苦、舒服而不彆扭、愉悅而不拘謹。許多太極拳老師都要求學習太極拳的人要刻苦練功,說只有苦練才能出真功夫。其實,這是以前老師考驗徒弟的一個策略。刻苦練習拳架子,也許經過千錘百煉的磨煉,有些人確實能出功夫,但是,臻於大乘的卻很少,有些人也闖出了很大的名氣,但壽命卻很短。爲什麽?因爲神意氣並不是只有練習太極拳的人才能練出來,別人不練拳就沒有。
神意氣是每一個都具備的先天素質,是人之所以爲人的重要構成部分——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訓練是讓人能哂蒙褚鈿狻拖裢鈬藢W使筷子,並不是筷子不存在,而是外國人不會用。太極拳之所以受到千百萬中老年人的喜愛,就是因爲慢慢悠悠的感覺很適合養生。對了,太極拳就是要取得“延年益壽不老春” 的效果。爲了練好太極拳內功心法,如果過多的強調刻苦練功,往往在練的過程中內心很難放鬆下來,而身心不放鬆,則神意氣就會滯住,不容易把功夫練出來,身體健康的目的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提倡每天都要堅持練習幾遍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但內心裏邊一定不要有我正在刻苦練功的概念。練之前要重視,練的過程中要特別的隨意(姿勢不刻板),特別的放鬆(精神不緊張),特別的愉悅(面帶微笑、內心高興)、特別的無所謂(不去分辨神意氣形的對錯)。總之,練的過程中是一種美的極至,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是氣血流通後的通體舒暢。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淺談傳統太極拳的養生之道
摘至 淺談傳統太極拳的養生之道
主講人:張麗萍(樂活太極養生館、楊氏傳統太極拳傅清泉嫡系傳人)
講座時間: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13:30
講座地點:嘉興市圖書館二樓報告廳
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經過長期實踐,人們發現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運動形式。我國是最早運用體育運動防治疾病的國家,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指出:“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漢代名醫華佗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穀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這些都說明,太極拳在防治疾病中有著積極的作用。現代社會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太極拳越來越為人們所追求和重視。
傳統楊氏太極拳的
作用和特點
養生和陶冶情操
許多朋友通過太極拳的活動鍛煉,慢性疾病無形中消失了。有很多醫生在給慢性病人開處方時,就建議打太極拳,因為通過打拳會有療效,這種方法是藥物和鍛煉相結合。
太極拳要求動靜結合,適應性強,無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都能練。楊氏太極拳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動作平穩緩和,式式均勻。比如有心臟病的人,不能練動作比較激烈的運動操,而練太極拳就可以,只要堅持鍛煉效果就很明顯。練太極拳還能協調平衡神經。因為太極拳要求“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排除雜念;另外,活動增加了體力疲勞,有不少人有神經衰弱症狀,練後睡眠就逐漸正常了。練太極拳對高血壓患者也起作用。一般高血壓都伴隨著心臟病,屬於循環系統疾病。這種病要求心靜、環境安靜,同樣練拳也要求心靜、體松,環境清靜,二者統一在“靜”中,在“靜”中進行活動,練拳後就感到很輕鬆愉快,血壓也就穩定了。所以朋友們應既練功法又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楊氏太極拳特點
楊氏太極拳的特點,可用28個字形象概括:“柔和緩慢,虛實分明,圓活連貫,速度均勻,上下相隨,全神貫注,呼吸自然。”其拳架風格:“舒展大方,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
傳統太極拳養生
及太極有氧運動
打通經絡
不管是站樁還是邁太極步,乃至練拳架,都強調要提肛。提肛能起保健作用。因為肛門附近有三條經脈:督脈、任脈和沖脈,這三條重要經脈都起於會陰,分別主管著氣、血和性。氣、血、性是人活在這個世上最關鍵的東西。這三條經脈決定著人的生老病死,從起式的第一吸開始,就同步進行“收陰提肛門”,並持久地保持到收功才放鬆。
一開始練習打坐,多數人是坐不住的,開始是大腿根疼,一直延伸下來,到大腿、膝關節、小腿甚至腳踝。中醫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疼痛說明經絡不通,打坐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
練習身體沖著氣感
如何才能得到氣感,先談談我個人的粗淺體會。“虛心實腹”,就會“氣益鼓蕩”,動作要做到穩、柔、緩、勻;呼吸要細、勻、深、長,易於氣沉丹田,氣遍全身。練拳中行氣如九曲珠,即動作一起,意念就要跟上,意到氣到,好像珠子走盤那樣圓滑,沒有停頓,上下左右連貫協調,處處貫注著氣,使身體舒松,氣血暢達,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在全身運行時,內臟器官進行著氣的按摩,這促進肌體與外界氣體交換,增進新陳代謝。內氣在體內產生首先體現在手指上,經過一段時間練拳會感到手指發麻、發脹、發熱,這就是初步氣感,再逐步做到周身放鬆、心氣下降、收腹提肛,慢慢就會感覺到小腹發沉、發脹、發熱、腸鳴,這還只是初步有了丹田內氣的感覺,雖然感覺還很弱,時有時無,但繼續練下去會進一步充實飽滿。另外,在練套路時從動作要領、基本用意、攻防含義中去體會就會更深透。推手時會根底扎實,沾、粘、連、隨和聽、化、拿、發掌握得更好,逐步實現練拳者要追求的內外兼修、虛心實腹,達到健身、強身、防身、娛樂的目的。只有練出有氧運動的最佳效果,才能增強免疫力。
做好人體的結構
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個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呼吸,在練習中特別強調拳架要符合人體結構,儘量做到“心靜”,全神貫注,因此它能調節身心,對人體各大器官、神經系統、心腦血管、呼吸系統、骨骼肌肉等都會有極大的益處。
太極拳是一種合乎生理規律的運動,步伐穩健,關節伸屈靈活,會使人形成良好的體型,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良好的作用,減少體內淤血,改善消化功能與新陳代謝過程。太極也是一種需要思想融入的拳術,習練中會悟到很多哲理性的東西,然後把所悟到的融入生活,相信會有很大收穫。
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太極拳的門道是什麼?
我們看太極拳演練,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師,練拳出神入化、韻味十足,而一般人練拳,總使人感到平淡無味,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像廣播體操等以肢體為主的簡單運動就是“操”,所以,如果練的是太極拳的套路,而沒有內勁與內動,就只能是“太極操”。
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內動”,這也是太極拳的門道。行拳不能只注重手動、腳動,真正的太極拳應當是根節在動,由內動帶動外動,這也正是“節節貫穿”的體現。那麼,根節在哪里?在腰上。上肢動作的順序是腰動、背動、肩動、肘動、腕動到手動。下肢的動作是腰松、胯松、膝松、踝松,腰帶胯,胯帶膝,膝帶踝,最後達到腳,做到輕起輕落,靈活自如。例如繃、捋、擠、按、采、列、肘、靠、推、分、插等動作,看似手在動,其實都是腰在動,而後帶手臂,最後體現在手上。進退步也是如此,這就是內動。我們一定要學習太極前輩留傳下來的精髓,而不僅僅是套路,既打出端莊、舒展、漂亮的外形,更體現出傳統太極拳的內在韻味。
太極拳適用人群
究竟什麼年齡練太極拳好呢?有人認為老年人較適合,殊不知到歲數大了再練,雖然可以,但身體各種機能已經退化,練習效果也不會太好。據科學分析,練習太極拳最佳年齡是12歲到45歲之間,這個年齡段身體和領悟力都是最好的,這時鍛煉不僅能強腦益智、強身健體,還能預防各種疾病,修身養性。
初學太極者注意事項
太極拳可以健身,但練習不當也會傷身。情況出現最多的是膝關節損傷,主要誘因是不正確的姿勢。在太極拳運動中要避免重力放在膝關節上,轉移重心時,要腳底用力,膝蓋外撐,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這是人體力學原理。要注意:勿弓過(屈膝程度不要太過);勿扭擰(轉身時負重扭轉不要過度,腳尖與膝尖不形成夾角,要保持一個方向);勿滯勁(行架過程中減輕膝關節“壓力”);勿激烈。
“練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腰的位置也很重要。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須從預備式開始,立頂、下頜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斂臀、目視前方,這都是練太極拳必須知道的常識。一旦行起拳來,一定要做到尾閭中正和內外三合,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證。只有尾閭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車輪”。尾閭中正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腰脊豎直,要保持“立身中正”。腰為一身之主宰,只有做到松腰松胯、氣往下沉,兩腿兩腳才能有力,下盤才能穩固,腰腿才能靈活,動作才能隨心所欲、舒展大方。
太極拳是處處以腰為中心的運動,腰一動周身俱動。太極拳的虛實變化,皆應由腰帶動。只要做到以腰為軸有序轉換,快慢相間,節節貫穿,開合有變,動作就能做到上下相隨,周身一家。例如楊氏傳統二十八式雲手,攬雀尾、手揮琵琶,腰的轉換就特別明顯,都是用腰帶動兩臂運動。
如何練好太極拳
練好太極拳,簡單可歸納為9個字:“貴堅持、明拳理、勤體悟。”
貴堅持
有人說太極拳太難,不好學,其實並不難,今天練一兩式,明天練一兩式,總能學會。練太極拳,貴在堅持。大家知道太極拳是內外兼修、身心合一、形神兼備的拳術,要練好得步入四個階段,即求形、求息、求意、求意氣結合,必須一層一層練,就像上小學、中學、大學,讀研究生一樣,一步一步上層次,不能急於求成,只有持之以恆,才會真正健身受益。
明拳理
一要學會放鬆。因為太極拳是行心用意、內外一體的拳術,往往人在靜極默篤之後,靈慧方能始現。所以打拳時須將身勢立穩,重心放正,身心鬆開,全身沒有絲毫拘滯之力,雜念摒除,使體態歸於自然而後出動。動時以心氣行運,以腰脊領帶,靜靜地將一套太極拳打出來,慢慢領會太極拳高深的境界。
二要身法姿勢正確。拳架要立身中正,虛靈頂勁,松腰塌胯。每招每式要使“力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向前退後皆然,若有不得機得勢,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領會到腰是周身上下相通樞紐。還要做到立身中正,松肩垂肘,氣沉丹田,含胸拔背。太極拳的步法要點就是分虛實,全身重心在兩腳之間轉換。總而言之,身法要不偏不倚,步法手法要無過不及,這才是習練太極拳正確功架的基本方法。
三要用意不用力。太極拳的力不是靠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硬力或拙力,而是慢中求功,通過練體固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所得到的松彈綿軟而又厚重的勁,此勁如棉裹鐵,打到對方身上,入裏透內。
勤體悟
練太極拳要反復操練和細心揣摩。當所學招式和要領弄明白後,要反復操練,用心揣摩每個動作的內在含義和韻味,以求得周身各節的配合恰當自如,動作的舒展大方而無拘禁,身心的協調而不散亂,使整套動作以意識的牽引而連綿不斷。式如行雲流水,抽絲掛線,邁步如貓行。要先在心,後在身,腹松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時刻在心,牢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內固神,外示安逸,全身意在精神而不在氣,在氣則滯,有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如能本著以上道理認真追求,必定會成功。
我在這裏告訴大家,希望愛好太極拳的拳友們不要盲目地練太極拳,否則會帶來膝蓋的受傷,要有一個明明白白的老師來指導,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讓太極趕快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吧,習練太極拳——美麗與智慧同行,內在與外在兼修,這也是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
主講人:張麗萍(樂活太極養生館、楊氏傳統太極拳傅清泉嫡系傳人)
講座時間: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13:30
講座地點:嘉興市圖書館二樓報告廳
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經過長期實踐,人們發現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運動形式。我國是最早運用體育運動防治疾病的國家,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指出:“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漢代名醫華佗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穀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這些都說明,太極拳在防治疾病中有著積極的作用。現代社會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太極拳越來越為人們所追求和重視。
傳統楊氏太極拳的
作用和特點
養生和陶冶情操
許多朋友通過太極拳的活動鍛煉,慢性疾病無形中消失了。有很多醫生在給慢性病人開處方時,就建議打太極拳,因為通過打拳會有療效,這種方法是藥物和鍛煉相結合。
太極拳要求動靜結合,適應性強,無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都能練。楊氏太極拳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動作平穩緩和,式式均勻。比如有心臟病的人,不能練動作比較激烈的運動操,而練太極拳就可以,只要堅持鍛煉效果就很明顯。練太極拳還能協調平衡神經。因為太極拳要求“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排除雜念;另外,活動增加了體力疲勞,有不少人有神經衰弱症狀,練後睡眠就逐漸正常了。練太極拳對高血壓患者也起作用。一般高血壓都伴隨著心臟病,屬於循環系統疾病。這種病要求心靜、環境安靜,同樣練拳也要求心靜、體松,環境清靜,二者統一在“靜”中,在“靜”中進行活動,練拳後就感到很輕鬆愉快,血壓也就穩定了。所以朋友們應既練功法又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楊氏太極拳特點
楊氏太極拳的特點,可用28個字形象概括:“柔和緩慢,虛實分明,圓活連貫,速度均勻,上下相隨,全神貫注,呼吸自然。”其拳架風格:“舒展大方,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
傳統太極拳養生
及太極有氧運動
打通經絡
不管是站樁還是邁太極步,乃至練拳架,都強調要提肛。提肛能起保健作用。因為肛門附近有三條經脈:督脈、任脈和沖脈,這三條重要經脈都起於會陰,分別主管著氣、血和性。氣、血、性是人活在這個世上最關鍵的東西。這三條經脈決定著人的生老病死,從起式的第一吸開始,就同步進行“收陰提肛門”,並持久地保持到收功才放鬆。
一開始練習打坐,多數人是坐不住的,開始是大腿根疼,一直延伸下來,到大腿、膝關節、小腿甚至腳踝。中醫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疼痛說明經絡不通,打坐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
練習身體沖著氣感
如何才能得到氣感,先談談我個人的粗淺體會。“虛心實腹”,就會“氣益鼓蕩”,動作要做到穩、柔、緩、勻;呼吸要細、勻、深、長,易於氣沉丹田,氣遍全身。練拳中行氣如九曲珠,即動作一起,意念就要跟上,意到氣到,好像珠子走盤那樣圓滑,沒有停頓,上下左右連貫協調,處處貫注著氣,使身體舒松,氣血暢達,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在全身運行時,內臟器官進行著氣的按摩,這促進肌體與外界氣體交換,增進新陳代謝。內氣在體內產生首先體現在手指上,經過一段時間練拳會感到手指發麻、發脹、發熱,這就是初步氣感,再逐步做到周身放鬆、心氣下降、收腹提肛,慢慢就會感覺到小腹發沉、發脹、發熱、腸鳴,這還只是初步有了丹田內氣的感覺,雖然感覺還很弱,時有時無,但繼續練下去會進一步充實飽滿。另外,在練套路時從動作要領、基本用意、攻防含義中去體會就會更深透。推手時會根底扎實,沾、粘、連、隨和聽、化、拿、發掌握得更好,逐步實現練拳者要追求的內外兼修、虛心實腹,達到健身、強身、防身、娛樂的目的。只有練出有氧運動的最佳效果,才能增強免疫力。
做好人體的結構
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個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呼吸,在練習中特別強調拳架要符合人體結構,儘量做到“心靜”,全神貫注,因此它能調節身心,對人體各大器官、神經系統、心腦血管、呼吸系統、骨骼肌肉等都會有極大的益處。
太極拳是一種合乎生理規律的運動,步伐穩健,關節伸屈靈活,會使人形成良好的體型,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良好的作用,減少體內淤血,改善消化功能與新陳代謝過程。太極也是一種需要思想融入的拳術,習練中會悟到很多哲理性的東西,然後把所悟到的融入生活,相信會有很大收穫。
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太極拳的門道是什麼?
我們看太極拳演練,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師,練拳出神入化、韻味十足,而一般人練拳,總使人感到平淡無味,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像廣播體操等以肢體為主的簡單運動就是“操”,所以,如果練的是太極拳的套路,而沒有內勁與內動,就只能是“太極操”。
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內動”,這也是太極拳的門道。行拳不能只注重手動、腳動,真正的太極拳應當是根節在動,由內動帶動外動,這也正是“節節貫穿”的體現。那麼,根節在哪里?在腰上。上肢動作的順序是腰動、背動、肩動、肘動、腕動到手動。下肢的動作是腰松、胯松、膝松、踝松,腰帶胯,胯帶膝,膝帶踝,最後達到腳,做到輕起輕落,靈活自如。例如繃、捋、擠、按、采、列、肘、靠、推、分、插等動作,看似手在動,其實都是腰在動,而後帶手臂,最後體現在手上。進退步也是如此,這就是內動。我們一定要學習太極前輩留傳下來的精髓,而不僅僅是套路,既打出端莊、舒展、漂亮的外形,更體現出傳統太極拳的內在韻味。
太極拳適用人群
究竟什麼年齡練太極拳好呢?有人認為老年人較適合,殊不知到歲數大了再練,雖然可以,但身體各種機能已經退化,練習效果也不會太好。據科學分析,練習太極拳最佳年齡是12歲到45歲之間,這個年齡段身體和領悟力都是最好的,這時鍛煉不僅能強腦益智、強身健體,還能預防各種疾病,修身養性。
初學太極者注意事項
太極拳可以健身,但練習不當也會傷身。情況出現最多的是膝關節損傷,主要誘因是不正確的姿勢。在太極拳運動中要避免重力放在膝關節上,轉移重心時,要腳底用力,膝蓋外撐,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這是人體力學原理。要注意:勿弓過(屈膝程度不要太過);勿扭擰(轉身時負重扭轉不要過度,腳尖與膝尖不形成夾角,要保持一個方向);勿滯勁(行架過程中減輕膝關節“壓力”);勿激烈。
“練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腰的位置也很重要。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須從預備式開始,立頂、下頜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斂臀、目視前方,這都是練太極拳必須知道的常識。一旦行起拳來,一定要做到尾閭中正和內外三合,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證。只有尾閭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車輪”。尾閭中正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腰脊豎直,要保持“立身中正”。腰為一身之主宰,只有做到松腰松胯、氣往下沉,兩腿兩腳才能有力,下盤才能穩固,腰腿才能靈活,動作才能隨心所欲、舒展大方。
太極拳是處處以腰為中心的運動,腰一動周身俱動。太極拳的虛實變化,皆應由腰帶動。只要做到以腰為軸有序轉換,快慢相間,節節貫穿,開合有變,動作就能做到上下相隨,周身一家。例如楊氏傳統二十八式雲手,攬雀尾、手揮琵琶,腰的轉換就特別明顯,都是用腰帶動兩臂運動。
如何練好太極拳
練好太極拳,簡單可歸納為9個字:“貴堅持、明拳理、勤體悟。”
貴堅持
有人說太極拳太難,不好學,其實並不難,今天練一兩式,明天練一兩式,總能學會。練太極拳,貴在堅持。大家知道太極拳是內外兼修、身心合一、形神兼備的拳術,要練好得步入四個階段,即求形、求息、求意、求意氣結合,必須一層一層練,就像上小學、中學、大學,讀研究生一樣,一步一步上層次,不能急於求成,只有持之以恆,才會真正健身受益。
明拳理
一要學會放鬆。因為太極拳是行心用意、內外一體的拳術,往往人在靜極默篤之後,靈慧方能始現。所以打拳時須將身勢立穩,重心放正,身心鬆開,全身沒有絲毫拘滯之力,雜念摒除,使體態歸於自然而後出動。動時以心氣行運,以腰脊領帶,靜靜地將一套太極拳打出來,慢慢領會太極拳高深的境界。
二要身法姿勢正確。拳架要立身中正,虛靈頂勁,松腰塌胯。每招每式要使“力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向前退後皆然,若有不得機得勢,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領會到腰是周身上下相通樞紐。還要做到立身中正,松肩垂肘,氣沉丹田,含胸拔背。太極拳的步法要點就是分虛實,全身重心在兩腳之間轉換。總而言之,身法要不偏不倚,步法手法要無過不及,這才是習練太極拳正確功架的基本方法。
三要用意不用力。太極拳的力不是靠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硬力或拙力,而是慢中求功,通過練體固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所得到的松彈綿軟而又厚重的勁,此勁如棉裹鐵,打到對方身上,入裏透內。
勤體悟
練太極拳要反復操練和細心揣摩。當所學招式和要領弄明白後,要反復操練,用心揣摩每個動作的內在含義和韻味,以求得周身各節的配合恰當自如,動作的舒展大方而無拘禁,身心的協調而不散亂,使整套動作以意識的牽引而連綿不斷。式如行雲流水,抽絲掛線,邁步如貓行。要先在心,後在身,腹松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時刻在心,牢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內固神,外示安逸,全身意在精神而不在氣,在氣則滯,有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如能本著以上道理認真追求,必定會成功。
我在這裏告訴大家,希望愛好太極拳的拳友們不要盲目地練太極拳,否則會帶來膝蓋的受傷,要有一個明明白白的老師來指導,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讓太極趕快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吧,習練太極拳——美麗與智慧同行,內在與外在兼修,這也是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科學習練太極拳防止膝關節損傷
轉移重心時,要腳底用力,膝蓋外撐,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這是人體力學原理? 需要好好悟一悟!!
摘至 科學習練太極拳防止膝關節損傷
太極拳可以健身,但練習不當也會傷身。
情況出現最多的是膝關節損傷。損傷的主要原因是練拳時的不正確姿勢。
膝是由關節和關節韌帶等周圍組織所組成,是脛腓骨與股骨的連接處。
用膝蓋承受重力,或轉動膝蓋轉移身體重心,是錯誤的運動方式,必然會引起膝蓋疼痛,並造成越練越傷的結果。膝關節的正常生理運動是縱向的屈伸運動。在太極拳運動中要避免重力放在膝關節上。轉移重心時,要腳底用力,膝蓋外撐,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這是人體力學原理。
具體如圖示:
所以,在太極拳運動中要先學會太極思維,改掉常人的用力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練習太極拳的整個過程中,膝蓋是不用受力的,力要全放在胯部。膝關節僅是一個過力點,而不是受力點。避免扭動膝蓋去轉移重心。如果膝蓋有舊患或受過傷,要更加小心。
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的運動方向是直接向腳尖方向,但不可過腳尖。其主要方法是收胯,否則膝關節的前點容易造成疼痛。
練習過程中,如有膝蓋酸痛的感覺,心理負擔不要太重,別害怕,休息過後,不適感會消失。如果是膝關節的拉傷或扭傷,則是刺痛的感覺。
如有舊患,要加強對膝關節的保養,練拳前要充分活動膝關節,做足熱身運動。練拳後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風吹,要熱敷和按摩。正確的練習方法,不但不會引起傷痛,還會醫治膝蓋舊患。
練拳膝蓋疼痛不用害怕。首先,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時時注意姿勢的要求,如松胯,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等等。其次,練拳要慢慢練,放鬆練。心理緊張,容易造成動作緊張。再者,初學階段,要注意運動適量,循序漸進地提高。
附: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
1、練拳的過程中,拳架下盤未達到正確要求,以至膝蓋受力。
2、練習者本身下肢肌肉無力,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造成膝蓋的扭傷。
所以,在太極拳運動中要先學會太極思維,改掉常人的用力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練習太極拳的整個過程中,膝蓋是不用受力的,力要全放在胯部。膝關節僅是一個過力點,而不是受力點。避免扭動膝蓋去轉移重心。如果膝蓋有舊患或受過傷,要更加小心。
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的運動方向是直接向腳尖方向,但不可過腳尖。其主要方法是收胯,否則膝關節的前點容易造成疼痛。
練習過程中,如有膝蓋酸痛的感覺,心理負擔不要太重,別害怕,休息過後,不適感會消失。如果是膝關節的拉傷或扭傷,則是刺痛的感覺。
如有舊患,要加強對膝關節的保養,練拳前要充分活動膝關節,做足熱身運動。練拳後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風吹,要熱敷和按摩。正確的練習方法,不但不會引起傷痛,還會醫治膝蓋舊患。
練拳膝蓋疼痛不用害怕。首先,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時時注意姿勢的要求,如松胯,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等等。其次,練拳要慢慢練,放鬆練。心理緊張,容易造成動作緊張。再者,初學階段,要注意運動適量,循序漸進地提高。
附: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
1、練拳的過程中,拳架下盤未達到正確要求,以至膝蓋受力。
2、練習者本身下肢肌肉無力,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造成膝蓋的扭傷。
3、運動過量。
摘至 科學習練太極拳防止膝關節損傷
太極拳可以健身,但練習不當也會傷身。
情況出現最多的是膝關節損傷。損傷的主要原因是練拳時的不正確姿勢。
膝是由關節和關節韌帶等周圍組織所組成,是脛腓骨與股骨的連接處。
用膝蓋承受重力,或轉動膝蓋轉移身體重心,是錯誤的運動方式,必然會引起膝蓋疼痛,並造成越練越傷的結果。膝關節的正常生理運動是縱向的屈伸運動。在太極拳運動中要避免重力放在膝關節上。轉移重心時,要腳底用力,膝蓋外撐,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這是人體力學原理。
所以,在太極拳運動中要先學會太極思維,改掉常人的用力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練習太極拳的整個過程中,膝蓋是不用受力的,力要全放在胯部。膝關節僅是一個過力點,而不是受力點。避免扭動膝蓋去轉移重心。如果膝蓋有舊患或受過傷,要更加小心。
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的運動方向是直接向腳尖方向,但不可過腳尖。其主要方法是收胯,否則膝關節的前點容易造成疼痛。
練習過程中,如有膝蓋酸痛的感覺,心理負擔不要太重,別害怕,休息過後,不適感會消失。如果是膝關節的拉傷或扭傷,則是刺痛的感覺。
如有舊患,要加強對膝關節的保養,練拳前要充分活動膝關節,做足熱身運動。練拳後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風吹,要熱敷和按摩。正確的練習方法,不但不會引起傷痛,還會醫治膝蓋舊患。
練拳膝蓋疼痛不用害怕。首先,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時時注意姿勢的要求,如松胯,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等等。其次,練拳要慢慢練,放鬆練。心理緊張,容易造成動作緊張。再者,初學階段,要注意運動適量,循序漸進地提高。
附: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
1、練拳的過程中,拳架下盤未達到正確要求,以至膝蓋受力。
2、練習者本身下肢肌肉無力,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造成膝蓋的扭傷。
所以,在太極拳運動中要先學會太極思維,改掉常人的用力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練習太極拳的整個過程中,膝蓋是不用受力的,力要全放在胯部。膝關節僅是一個過力點,而不是受力點。避免扭動膝蓋去轉移重心。如果膝蓋有舊患或受過傷,要更加小心。
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的運動方向是直接向腳尖方向,但不可過腳尖。其主要方法是收胯,否則膝關節的前點容易造成疼痛。
練習過程中,如有膝蓋酸痛的感覺,心理負擔不要太重,別害怕,休息過後,不適感會消失。如果是膝關節的拉傷或扭傷,則是刺痛的感覺。
如有舊患,要加強對膝關節的保養,練拳前要充分活動膝關節,做足熱身運動。練拳後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風吹,要熱敷和按摩。正確的練習方法,不但不會引起傷痛,還會醫治膝蓋舊患。
練拳膝蓋疼痛不用害怕。首先,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時時注意姿勢的要求,如松胯,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等等。其次,練拳要慢慢練,放鬆練。心理緊張,容易造成動作緊張。再者,初學階段,要注意運動適量,循序漸進地提高。
附: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
1、練拳的過程中,拳架下盤未達到正確要求,以至膝蓋受力。
2、練習者本身下肢肌肉無力,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造成膝蓋的扭傷。
3、運動過量。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老年人練太極拳三成人練出膝關節傷
摘自 老年人練太極拳三成人練出膝關節傷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人人皆知,但在練習太極拳的人群中,卻出現了程度不同的關節損傷。有人對某地堅持練太極拳者做過一次抽樣調查,發現近30%的人膝關節半月板有程度不同的損傷,而且總是不好,更有甚者,膝關節造成了永久性的傷害。損傷的原因,一是練拳時急於求成;二是姿勢不正確。
初學太極拳不能急於求成
老周練太極拳15年,現在是單位裏的太極拳教練。回憶起10多年來的練拳故事,他感觸最深的是,一定要找位好師傅,否則要走彎路。走彎路,不僅效果達不到,還會練出關節損傷。
老周當年學拳,是在廣場上跟著大家一起做,邊做邊學。剛練了一周,膝關節開始疼起來。“鍛煉哪能不吃苦?”老周在心裏給自己打氣,但當時他並不知道,這種疼可不是光靠堅強意志就能解決的,
教練說打太極拳的要領是,全身肌肉放鬆,關節鬆開。老周就徹底把肌肉放鬆了去做,可是他不知,這種放鬆,必須建立在保持關節的正常功能和正確位置的基礎上。在肌肉放鬆的同時,一定要立身中正。反之,如果肌肉鬆懈,姿勢又不中正合規,久之就會造成關節損傷。
老周的問題,在老年學拳者中普遍存在。在練太極拳時,由於全身重量都由下肢承擔,所以少有人說上肢疼痛的,說膝關節疼痛者居多。太極拳講求虛實變換,所以有許多動作,都是一足支撐全身體重。比如,虛步是最典型的步法,即全身重心落於一足,並屈膝下蹲,另一足虛著地。這種動作對膝關節的壓力自然很大。
另外,練太極拳姿勢越低,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越大。初學太極拳時,老周急於求成,對自己要求過高,結果加重了關節疼痛的程度。採訪時,老周反復說,他想借報紙告訴更多的老年朋友,老人練拳是以健身養生為目的,不為競技,不追求比賽成績,所以練太極拳姿勢高一些為好,不要蹲得太低,也儘量避免一足承重。比如,虛步的兩足承重可三七開,即前足三分後足七分。
姿勢正確 可以避免關節傷
前面講的都是壓迫造成的關節傷。除此之外,腳的位置不正確,也同樣容易傷關節。
比如弓步,老周練的是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要求,前腳順,即腳尖向前,後腳外撇約四十五度角,如果做錯了,就會造成膝關節損傷。
道理很簡單,分析一下膝關節的結構,就很容易明白。
膝關節如同門上的合頁,不是萬向節,它主要的功能是順著脛骨(小腿)和股骨(大腿)方向向後彎曲,側向扭動的餘地不大,如果硬是側向扭動,動作過大就會損傷半月板,而這種扭傷比受壓迫更為嚴重。所以楊式太極拳的虛步要求開襠,使股骨、脛骨和腳尖三者的方向一致,不能使膝關節外撇或裏扣在腳尖方向之外或之內而呈扭曲姿態,否則會嚴重損傷膝關節。
老周說,初學者出現這種情況也不用太擔心。首先,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姿勢的要求,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慢慢練,放鬆練,總會掌握要領;其次,練習者如果是年輕力壯可直接從低架練起,但是如果年紀較大或身體瘦弱者或平時缺乏體育鍛煉,建議先從高架練起,即拳架不必要求太低,只要能做到重心的虛實變化就可以。還可以練習站樁作為輔助練習,每次站樁的時間不用太長,適可而止,慢慢增加練習時間,通過這些鍛煉,時間長了下肢的力量可以得到明顯的加強。簡單說,就是拳架先從高練起,時間長了,練低架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那麼吃力了,而且拳架也會比較松柔。(記者 劉永生)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人人皆知,但在練習太極拳的人群中,卻出現了程度不同的關節損傷。有人對某地堅持練太極拳者做過一次抽樣調查,發現近30%的人膝關節半月板有程度不同的損傷,而且總是不好,更有甚者,膝關節造成了永久性的傷害。損傷的原因,一是練拳時急於求成;二是姿勢不正確。
初學太極拳不能急於求成
老周練太極拳15年,現在是單位裏的太極拳教練。回憶起10多年來的練拳故事,他感觸最深的是,一定要找位好師傅,否則要走彎路。走彎路,不僅效果達不到,還會練出關節損傷。
老周當年學拳,是在廣場上跟著大家一起做,邊做邊學。剛練了一周,膝關節開始疼起來。“鍛煉哪能不吃苦?”老周在心裏給自己打氣,但當時他並不知道,這種疼可不是光靠堅強意志就能解決的,
教練說打太極拳的要領是,全身肌肉放鬆,關節鬆開。老周就徹底把肌肉放鬆了去做,可是他不知,這種放鬆,必須建立在保持關節的正常功能和正確位置的基礎上。在肌肉放鬆的同時,一定要立身中正。反之,如果肌肉鬆懈,姿勢又不中正合規,久之就會造成關節損傷。
老周的問題,在老年學拳者中普遍存在。在練太極拳時,由於全身重量都由下肢承擔,所以少有人說上肢疼痛的,說膝關節疼痛者居多。太極拳講求虛實變換,所以有許多動作,都是一足支撐全身體重。比如,虛步是最典型的步法,即全身重心落於一足,並屈膝下蹲,另一足虛著地。這種動作對膝關節的壓力自然很大。
另外,練太極拳姿勢越低,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越大。初學太極拳時,老周急於求成,對自己要求過高,結果加重了關節疼痛的程度。採訪時,老周反復說,他想借報紙告訴更多的老年朋友,老人練拳是以健身養生為目的,不為競技,不追求比賽成績,所以練太極拳姿勢高一些為好,不要蹲得太低,也儘量避免一足承重。比如,虛步的兩足承重可三七開,即前足三分後足七分。
姿勢正確 可以避免關節傷
前面講的都是壓迫造成的關節傷。除此之外,腳的位置不正確,也同樣容易傷關節。
比如弓步,老周練的是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要求,前腳順,即腳尖向前,後腳外撇約四十五度角,如果做錯了,就會造成膝關節損傷。
道理很簡單,分析一下膝關節的結構,就很容易明白。
膝關節如同門上的合頁,不是萬向節,它主要的功能是順著脛骨(小腿)和股骨(大腿)方向向後彎曲,側向扭動的餘地不大,如果硬是側向扭動,動作過大就會損傷半月板,而這種扭傷比受壓迫更為嚴重。所以楊式太極拳的虛步要求開襠,使股骨、脛骨和腳尖三者的方向一致,不能使膝關節外撇或裏扣在腳尖方向之外或之內而呈扭曲姿態,否則會嚴重損傷膝關節。
老周說,初學者出現這種情況也不用太擔心。首先,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姿勢的要求,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慢慢練,放鬆練,總會掌握要領;其次,練習者如果是年輕力壯可直接從低架練起,但是如果年紀較大或身體瘦弱者或平時缺乏體育鍛煉,建議先從高架練起,即拳架不必要求太低,只要能做到重心的虛實變化就可以。還可以練習站樁作為輔助練習,每次站樁的時間不用太長,適可而止,慢慢增加練習時間,通過這些鍛煉,時間長了下肢的力量可以得到明顯的加強。簡單說,就是拳架先從高練起,時間長了,練低架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那麼吃力了,而且拳架也會比較松柔。(記者 劉永生)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年紀大了,膝關節有問題 最好別練太極拳
摘自 年紀大了,膝關節有問題
最好別練太極拳
西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的一項調查報告稱:在練習太極拳後,42.3%的人有腿部肌肉、關節異常疼痛的現象;除去有些中老年人在練習前腿部就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現象,其中58.7%的人是在練習之後產生腿部肌肉或關節疼痛的;有些練習前腿部已有損傷的練習者,在練習後疼痛感加重。
生活實例:天氣逐漸暖和起來,清晨、傍晚鍛煉身體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了。60多歲的趙大爺最近迷上了太極拳,每天早上都要去廣場上跟著幾個“老前輩”學習學習,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練了兩天,趙大爺的膝蓋有些酸疼,想著可能是因為很久沒鍛煉身體了,過兩天適應了就好了,所以並沒放在心上。可是慢慢地,膝蓋越來越疼,到最後已經發展到疼得不能運動的程度了,趙大爺才不得已去看醫生,而醫生卻跟趙大爺說:“就是練太極拳練的,以後別練了。”
趙大爺疑惑不解:“練太極拳又不是劇烈運動,怎麼會導致膝蓋疼痛呢?再說,很多比我年齡大的都在練,怎麼人家都沒事,就我有事?”
很多老年人都不適合練太極拳
河南省中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孫永強解釋:跟趙大爺一樣,很多老年人在選擇鍛煉項目時會首選太極拳這種運動,主要是認為太極拳動作緩慢、運動量小、危險性也小,不會像其他劇烈運動容易造成創傷,還能陶冶情操。其實,很多老年人都不適合練太極拳。隨著年齡的增長,膝蓋內的半月板和軟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形象點說,就好像牆面剝脫一樣,膝關節已經發生退行性變化,經常弓腿、扭動等動作都會加重膝關節的磨損。太極拳中的很多動作都是對膝關節損傷較大的,如標誌動作馬步蹲襠需要弓腿,還有很多需要金雞獨立的動作。有資料顯示,人體屈膝30度,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和體重相等;屈膝60度,膝關節壓力為體重的4倍;屈膝90度,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6倍。
所以,很多老年人都不適合做對膝關節損傷較大的運動,包括太極拳。
哪些人適合練太極拳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人都不適合練太極拳,有很多老年人因為練太極拳而身體情況變好,白須飄飄,仙風瘦骨。到底哪些人適合練太極拳呢?
孫主任的建議是:如果您從小或是年輕時就開始練習太極拳,那麼關節、韌帶都舒展開了,身體比較適應,年老了再練問題不大;可是如果您之前從來沒練過,等到五六十歲了才想起來練,就勸您儘量別練了,想鍛煉身體,練練毛筆字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年齡不是很大,身體柔韌度比較好、適應性強、反應快,並且體重較輕,是可以視情況練練太極拳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的膝關節已經有病變或是之前有損傷,最好就不要練太極拳了,可以選擇散步、健走等比較柔和又不傷膝關節的運動。
原文見《家庭保健報》2011年4月26日第5版“保健養生”
最好別練太極拳
西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的一項調查報告稱:在練習太極拳後,42.3%的人有腿部肌肉、關節異常疼痛的現象;除去有些中老年人在練習前腿部就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現象,其中58.7%的人是在練習之後產生腿部肌肉或關節疼痛的;有些練習前腿部已有損傷的練習者,在練習後疼痛感加重。
生活實例:天氣逐漸暖和起來,清晨、傍晚鍛煉身體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了。60多歲的趙大爺最近迷上了太極拳,每天早上都要去廣場上跟著幾個“老前輩”學習學習,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練了兩天,趙大爺的膝蓋有些酸疼,想著可能是因為很久沒鍛煉身體了,過兩天適應了就好了,所以並沒放在心上。可是慢慢地,膝蓋越來越疼,到最後已經發展到疼得不能運動的程度了,趙大爺才不得已去看醫生,而醫生卻跟趙大爺說:“就是練太極拳練的,以後別練了。”
趙大爺疑惑不解:“練太極拳又不是劇烈運動,怎麼會導致膝蓋疼痛呢?再說,很多比我年齡大的都在練,怎麼人家都沒事,就我有事?”
很多老年人都不適合練太極拳
河南省中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孫永強解釋:跟趙大爺一樣,很多老年人在選擇鍛煉項目時會首選太極拳這種運動,主要是認為太極拳動作緩慢、運動量小、危險性也小,不會像其他劇烈運動容易造成創傷,還能陶冶情操。其實,很多老年人都不適合練太極拳。隨著年齡的增長,膝蓋內的半月板和軟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形象點說,就好像牆面剝脫一樣,膝關節已經發生退行性變化,經常弓腿、扭動等動作都會加重膝關節的磨損。太極拳中的很多動作都是對膝關節損傷較大的,如標誌動作馬步蹲襠需要弓腿,還有很多需要金雞獨立的動作。有資料顯示,人體屈膝30度,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和體重相等;屈膝60度,膝關節壓力為體重的4倍;屈膝90度,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6倍。
所以,很多老年人都不適合做對膝關節損傷較大的運動,包括太極拳。
哪些人適合練太極拳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人都不適合練太極拳,有很多老年人因為練太極拳而身體情況變好,白須飄飄,仙風瘦骨。到底哪些人適合練太極拳呢?
孫主任的建議是:如果您從小或是年輕時就開始練習太極拳,那麼關節、韌帶都舒展開了,身體比較適應,年老了再練問題不大;可是如果您之前從來沒練過,等到五六十歲了才想起來練,就勸您儘量別練了,想鍛煉身體,練練毛筆字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年齡不是很大,身體柔韌度比較好、適應性強、反應快,並且體重較輕,是可以視情況練練太極拳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的膝關節已經有病變或是之前有損傷,最好就不要練太極拳了,可以選擇散步、健走等比較柔和又不傷膝關節的運動。
原文見《家庭保健報》2011年4月26日第5版“保健養生”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太極拳的十二種鬆垮狀態
摘至 太極拳的十二種鬆垮狀態 作者:陳 雄 發表於:《中華武術》 2007年第03期
我在因特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有關腰胯之軼事。先不辨文中軼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近代太極拳重要人物楊露禪,教了吳全佑功夫,是爲吳氏太極拳之始,後來楊露禪告老回鄉,吳全佑尾隨不舍,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沒有一招留下,總之你記住‘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謂圈內即盆骨發力範圍,所謂圈外即盆骨發力範圍以外。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化解人家來勢的,它可以發勁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盆骨,換句話說就是腰胯(原文該提法不夠準確,骨盆係胯中一部分,並不完全等於胯一筆者注)。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基於如此原因,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 之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爲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願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筆者注)。
林泉寶先生在《武當太極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夥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並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綁手腳後拋向江中,許多人雖會遊泳但均因手腳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遊泳自救而生。通常我們習慣於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遊劃,而豚泳是以身體的扭動來前進的,可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遊泳和太極拳並無直接的聯係,但這個故事對我們練習太極拳強調“以身領手”,以身法統帥太極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啓迪的。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一個比喻,以說明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臺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爲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譬如出有手,而不是右手要出擊,乃是由胯襠(襠指會陰部分和兩大腿根內側)把手擊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間。又如推手練習,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並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然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胯襠已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進則已,如進必使其落空,因爲我的身法已經改變,重心也變了,並相機得勢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極拳傳人張誌俊先生在《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談到腰胯時說:“太極拳理曰‘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爲這裏少了一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問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而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會松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爲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便周身協調;松胯是形成渾圓之力的必要條件;松胯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本人基本認同張誌俊先生對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鬆功夫最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爲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大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有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得腰酸背痛,脊椎受傷。通常胯放掉的力量會跑到膝蓋上,若膝蓋沒有放掉從胯轉移過來的力量,就容易損傷膝蓋(意即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較大又較爲複雜的關節),進而阻礙練功的深入。因爲膝關節受傷後,輕則影響走路行動,重則需要找醫生治療,練拳行功難以真正心靜體松,專心聚神。如果進一步把膝蓋力量放掉,轉移至踝(又稱踝關節,由脛、腓兩骨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就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了。太極拳名家松緒金先生說:對於推手、散手技擊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練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蓋力量通過踝關節、湧泉穴放人大地。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係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分叫做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蕩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爲圓心,以骨盆爲半徑的旋轉運動;蕩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這樣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松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鍾錘,向左偏時左胯落,同時右胯蕩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關節和臀部肌肉要放鬆,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節能靈活轉動,不産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沈穩,通過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沈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科學、係統的鍛煉,長期活動可使胯範圍諸如骶骼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爲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係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田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起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襠圓胯撐(中級階段)和松胯活襠(高級階段)這兩句話,似乎不難明白,但練到位卻是不易。爲了讓太極拳愛好者有利於體悟松胯用胯,亦爲與大家共同研討,本人在這裏借雜誌園地拋磚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練法與經驗粗略整理,供同道參考,本文運用舉例指楊式太極拳,茲簡單介紹如下。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爲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爲攻(前半部分爲防守,後半部分爲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於泰山,並爲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於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爲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沈。胯以下肢體松沈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要落胯沈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産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爲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傳人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沈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沈之轉動爲主。坐胯用於攬雀尾、高探馬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沈勁、化勁、發勁等關係密切。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學塌胯,後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後腳,膝關節應微曲,如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但膝關節太直也不對。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對於初學者的確是非師指難明的事。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沈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沈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松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後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鬆,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弓勢。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極推手教練員學習班上說:發勁時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於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後,其勢産生一種既沈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於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嶽之穩固。合胯是從外向裏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淨即可。合胯用於打虎勢、彎弓射虎等動作。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準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用於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後腳跟、後腳掌、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爲準。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沈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瞭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爲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於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譬如雲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爲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沈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用於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複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鬆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沈,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狀態。用於提手上勢、金雞獨立等動作。提胯利用上下折疊的勁道,能較好地傳遞地面反作用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托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有如葉大密先生所說 “尾閭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時注意放鬆會陰穴和腹股溝、膝關節,讓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由胯將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發內勁將對方擊打、發放,如果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於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將起於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擊打、發放效果。恰到好處地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送胯用於斜飛勢、白蛇吐信、邊化邊發的動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點(但是不能著意用力向前挺),同時髖關節向上翻的松胯狀態,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虛腳從腳跟、腳掌、腳趾很自然地帶起離地,用於進、退行步的虛實轉換。
以上介紹了十二種松胯狀態,便於練拳者在盤拳架、揉手時對號入座自查。這個動作哪個勢是否松開了胯?太極拳特有的感覺是否良好?太極拳的貓形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抽胯、送胯等,多練貓形步,練好貓形步,對於體悟松胯很有幫助。
太極拳是門內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內功運行。腰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很難完全準確,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由於本人掌握太極拳技藝、文字水準有限,恕有某些細節內容文不達意。所以說練拳者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後,還得在明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範動作松胯時骨、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從松柔入手練起,對於成年人學練太極拳,由於胯骨、胯肌肉、胯韌帶鈣化變硬,所以相對青少年來說,不易把胯松開,兩三年時間能松開胯,已經算是較快的了。除了盤拳架、揉手之外,還要在明師指教下練些抖松胯骨肉、平圓立圓轉胯的輔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誤練成扭胯翹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靈活運動的意識與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我在因特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有關腰胯之軼事。先不辨文中軼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近代太極拳重要人物楊露禪,教了吳全佑功夫,是爲吳氏太極拳之始,後來楊露禪告老回鄉,吳全佑尾隨不舍,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沒有一招留下,總之你記住‘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謂圈內即盆骨發力範圍,所謂圈外即盆骨發力範圍以外。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化解人家來勢的,它可以發勁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盆骨,換句話說就是腰胯(原文該提法不夠準確,骨盆係胯中一部分,並不完全等於胯一筆者注)。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基於如此原因,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 之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爲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願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筆者注)。
林泉寶先生在《武當太極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夥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並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綁手腳後拋向江中,許多人雖會遊泳但均因手腳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遊泳自救而生。通常我們習慣於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遊劃,而豚泳是以身體的扭動來前進的,可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遊泳和太極拳並無直接的聯係,但這個故事對我們練習太極拳強調“以身領手”,以身法統帥太極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啓迪的。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一個比喻,以說明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臺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爲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譬如出有手,而不是右手要出擊,乃是由胯襠(襠指會陰部分和兩大腿根內側)把手擊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間。又如推手練習,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並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然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胯襠已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進則已,如進必使其落空,因爲我的身法已經改變,重心也變了,並相機得勢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極拳傳人張誌俊先生在《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談到腰胯時說:“太極拳理曰‘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爲這裏少了一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問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而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會松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爲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便周身協調;松胯是形成渾圓之力的必要條件;松胯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本人基本認同張誌俊先生對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鬆功夫最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爲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大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有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得腰酸背痛,脊椎受傷。通常胯放掉的力量會跑到膝蓋上,若膝蓋沒有放掉從胯轉移過來的力量,就容易損傷膝蓋(意即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較大又較爲複雜的關節),進而阻礙練功的深入。因爲膝關節受傷後,輕則影響走路行動,重則需要找醫生治療,練拳行功難以真正心靜體松,專心聚神。如果進一步把膝蓋力量放掉,轉移至踝(又稱踝關節,由脛、腓兩骨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就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了。太極拳名家松緒金先生說:對於推手、散手技擊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練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蓋力量通過踝關節、湧泉穴放人大地。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係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分叫做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蕩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爲圓心,以骨盆爲半徑的旋轉運動;蕩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這樣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松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鍾錘,向左偏時左胯落,同時右胯蕩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關節和臀部肌肉要放鬆,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節能靈活轉動,不産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沈穩,通過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沈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科學、係統的鍛煉,長期活動可使胯範圍諸如骶骼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爲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係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田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起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襠圓胯撐(中級階段)和松胯活襠(高級階段)這兩句話,似乎不難明白,但練到位卻是不易。爲了讓太極拳愛好者有利於體悟松胯用胯,亦爲與大家共同研討,本人在這裏借雜誌園地拋磚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練法與經驗粗略整理,供同道參考,本文運用舉例指楊式太極拳,茲簡單介紹如下。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爲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爲攻(前半部分爲防守,後半部分爲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於泰山,並爲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於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爲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沈。胯以下肢體松沈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要落胯沈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産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爲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傳人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沈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沈之轉動爲主。坐胯用於攬雀尾、高探馬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沈勁、化勁、發勁等關係密切。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學塌胯,後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後腳,膝關節應微曲,如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但膝關節太直也不對。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對於初學者的確是非師指難明的事。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沈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沈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松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後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鬆,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弓勢。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極推手教練員學習班上說:發勁時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於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後,其勢産生一種既沈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於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嶽之穩固。合胯是從外向裏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淨即可。合胯用於打虎勢、彎弓射虎等動作。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準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用於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後腳跟、後腳掌、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爲準。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沈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瞭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爲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於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譬如雲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爲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沈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用於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複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鬆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沈,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狀態。用於提手上勢、金雞獨立等動作。提胯利用上下折疊的勁道,能較好地傳遞地面反作用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托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有如葉大密先生所說 “尾閭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時注意放鬆會陰穴和腹股溝、膝關節,讓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由胯將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發內勁將對方擊打、發放,如果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於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將起於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擊打、發放效果。恰到好處地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送胯用於斜飛勢、白蛇吐信、邊化邊發的動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點(但是不能著意用力向前挺),同時髖關節向上翻的松胯狀態,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虛腳從腳跟、腳掌、腳趾很自然地帶起離地,用於進、退行步的虛實轉換。
以上介紹了十二種松胯狀態,便於練拳者在盤拳架、揉手時對號入座自查。這個動作哪個勢是否松開了胯?太極拳特有的感覺是否良好?太極拳的貓形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抽胯、送胯等,多練貓形步,練好貓形步,對於體悟松胯很有幫助。
太極拳是門內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內功運行。腰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很難完全準確,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由於本人掌握太極拳技藝、文字水準有限,恕有某些細節內容文不達意。所以說練拳者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後,還得在明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範動作松胯時骨、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從松柔入手練起,對於成年人學練太極拳,由於胯骨、胯肌肉、胯韌帶鈣化變硬,所以相對青少年來說,不易把胯松開,兩三年時間能松開胯,已經算是較快的了。除了盤拳架、揉手之外,還要在明師指教下練些抖松胯骨肉、平圓立圓轉胯的輔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誤練成扭胯翹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靈活運動的意識與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