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對修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的感受與認知

摘至 對修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的感受與認知

太極拳在祖國從崛起至今已經幾千年了。由於它兼具競技、防身、防病、療疾、健身、娛樂表演和延年益壽等多種功能,因此,深獲廣大群眾的喜愛。我也是太極拳的愛好者,我從三十三歲時的1963年,因患營養性的肝炎、水腫病在湖南省銀行療養院住院期間,就向同時療養的湘南某縣銀行行長學了“簡化太極拳”的套路,至今已經四十九年了。中間除去在工作時期沒經常練拳之外,從上世紀1990年退休以後,天天練拳算起,到今年我八十二歲,也有二十一年了。在這二十一年中,前邊有15年所練的太極拳基本上是我自己看書學的。那時,首先天天除了練簡化太極拳之外,還照著1952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司武術科編寫的“太極拳運動”一書中的八十八式“太極拳”進行修練。接著在何明、何新蓉、劉耀麟所著的“楊式太極拳及醫療保健”一書,由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出版以後,我又按照此書練楊式太極拳(它和八十八式差不多,它由八十八式改為一百一十八式)。以後每天基本上練的就是“簡化二十四式”和“楊式太極拳”。天天如此,對招式、套路都練的比較熟,也受到過鄰居、朋友的讚揚,自己也認為自己打的可以。與此同時,還在一位體育老師帶領下,學練了五套劍,即三十二、四十二太極劍、青龍劍、陽眉劍、乾坤太極劍。劍玩的也比較流暢。
從修練國家体委創編的“簡化太極拳”和玩剣算起的的十五年中,雖然也是天天練拳、玩剣,不但原來的老消化不良病仍然時常發作外,還有高血壓、頸椎病、腦梗塞等新的疾病陸續發生。頸椎病,西醫說我的椎管狹窄比較難治,後來我根據從臺灣佛教協會傳到大陸的“拍手治百病”的方法治好的。2003、2004,連續兩年發生腦梗塞疾病,特別是2004年那一次,發的是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造成大腦嚴重缺氧,頭腦昏暈得厲害,走路困難。到了2005年開春,湖南師範大學的老年大學開辦了由專業拳師劉應文執教的“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學習班,一位朋友勸我參加這個學習班。我認為我會打太極拳不想去參加。而朋友一再說老師教的和我打的不一樣,我才勉強走到教練場先試驗了一下。拳師教的是“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我跟著拳師練了一下午,因為我腦部缺氧比較嚴重,站不太穩,不能像其他學員一樣不停的跟著拳師練拳,只能練一下,坐下來休息一會再跟著練,就那樣,到下午下課時,我感覺到頭暈的情況見輕了一些,走路也穩了些。因此我認為,這種太極拳能夠祛病健身,堅定了我學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信心。從此以後,我為了治病,不僅認真跟著劉應文拳師學招式和牢記拳師講的原理,,而且還基本上在每天上、下午堅持練了兩次。在這一過程中,為了準確掌握“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的祛病健身原理,還看了“楊氏太極拳述真”等有關太極拳的書籍。按照拳理不斷地糾正自己的不適宜的招式。因而較早受到一點祛病健身效果,將其分述如下:
一.我在修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過程中的感受
在劉應文拳師兩年半的教拳過程中,除了牢記拳師在教拳過程中講的拳理及示範招式之外,我還除了反復閱讀本拳的教材“楊氏太極拳述真”一書之外,還查閱了像太極拳譜、傳統養生知識問答以及古代的導引按摩神術、氣功真傳等等文獻。通過學習,基本上懂得了“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祛病健身的道理。根據(老六路)以意領氣以氣催形的特點,以及對招式的要求,在以後的練拳過程中不斷地糾正不正確的招式,如練拳時,抬腳等招式時老用力,不能做到在練拳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全身放鬆等,還為了配合拳路的招式,調整了呼吸,使呼吸與招式緊密配合。這樣就較快的把內氣調了出來,內氣跟著拳的招式、套路不停地沿著全身的經絡移動,因而打通了全身的經絡,逐步調整了全身的生理機能。這就促使“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的祛病健身作用的效果陸續的顯現出來。首先是,我幾十年消化力弱不想吃飯的胃病突然好了,因腦梗塞造成的頭部缺氧頭暈現象的發生也很少了,到2010年,高血壓病,雖然還是吃一粒“壽比山”,血壓始終穩定到:舒張壓穩定在70左右,收縮壓穩定在120——130之間的理想範圍之內;現在每次在煉拳的過程中,煉到一些招式時,心裡總感覺到身上有說不出的舒服,有時打完拳後走路之中隨著呼氣也有舒服的感覺。而且,打完拳以後,全身的各個關節感到更靈活,走路更有勁。每天上、下午不打拳,總感覺到好像缺少什麼事沒有做一樣。而為什麼以前我打了十五六年的也叫楊式太極拳,也是天天打,不但老病沒有去掉,新的疾病不斷發生呢?我認為,那是因為十幾年來雖然也天天打拳,但是拳沒有上身,沒有把內氣調出來,使之在練拳過程中內氣不停地沿著全身的經絡裡移動,以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是拳白打了;而2005年以後,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只有3——4年就出現了祛病健身效果呢?這是因為,我在練拳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用意不用力”這一原則,使身體在煉拳中始終處於放鬆狀態,讓內氣出來(我叫練的拳到身上了),同時我在練拳的招式中始終注意身體的上下部位做到“上下相隨”,以使內氣不停地沿著全身的經絡移動,使全身的經絡經常保持疏通狀態,特別是看了劉金印編印的“汪永泉語錄及拳照”一書之後,更堅定了我在練習“楊氏太極拳老六”的過程中,注重調動內氣的做法。因為汪拳師的語錄中說:“楊氏太極拳是內家拳,練的主要是神、意、氣”,“神意氣可以化合成內勁,也叫太極勁”。我想,練拳的過程中不把內氣調出來,怎麼練神意氣呀?內氣不出來,怎麼化合形成太極勁哪?因為我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較早的調出了內氣,使之在經絡裡運行,才較早的顯現出它的祛病健身效果。“內氣”在身體內經絡裡不停的移動,之所以有祛病健身效果,其原因是,除了有向大腦傳遞身體情況資訊之外,還有:
1.。有加速血液迴圈的作用
中醫的氣血流動理論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所以,內氣不停地沿著全身的經絡移動,就會促使血液流動加快,不僅防止了身體局部的血淤,而且為全身急需的營養或氧氣能及時得到了滿足。
2 有促進全身的陰陽平衡
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促使內氣的在全身的經絡裡移動,能打通全身的經絡,促使全身各部位的陰陽平衡,協調五臟六腑的生理機能,達到防病、祛病、健身的作用。
二.在練拳的過程中,如何調出內氣使之在全身的經絡裡移動
要促使修煉太極拳有明顯地祛病健身作用,就必須調出內氣使之在全身的經絡裡移動。要能調出內氣在經絡裡不停地移動,就要在煉拳過程中,首先使全身處於放鬆狀態;其次,,是要在做招式時,使身體各部位“上下相隨”。
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在練拳中間,要認真做到“用意不用力”
“意”,主要是指意念,使意念在全身裡移動,內氣也會跟著意念在全身的經絡裡走動(這就叫以意領氣);(不用力),這是因為在練拳中,只要一用力,不僅會使精神緊張,而且也會使身體的肌肉、皮膚收縮。皮膚、肌肉一收縮,身體就會因緊張不能放鬆,影響內氣出現;同時,皮膚肌肉一收縮,經絡就受阻不暢通,內氣不能在經絡裡移動。我體會,要在練拳中做到“用意不用力”就是保證在練拳中全身放鬆。要做這一點,到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以“神”指引拳套路招式的移動方向
在練拳過程中,神一般反應在眼睛上。在練拳時,眼神的上下、前後、左右移動的方向,就是身體的手臂、腿腳等部位招式要移動的方向。這樣,不僅表示以精神主導練拳,使自己提起精神;而且,在練拳中,往往是意跟著神走,氣跟著意走。因為,在拳理中有“以意領氣,以氣催行”的說法,即是所說的“內三合”。“內三合”領形,也會減少阻力,以利於套路招式移動。而且,在修練之中的招式要“內三合” 即“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配合。特別是一些招式要在“內三合”的參與下,才能做到不費力氣。如單鞭和摟膝拗步等招式之中的抬腿動作,即使如此。同時,要有意念領著內氣跟著神不停地移動,才能促使神意氣化合形成“太極勁”。
2.在拳術招式中有進行轉身、動腿等動作時,要注意先移動好重心,使之要移動的部位處於不呈重量之下,動作才能減少阻力。如做攬雀尾的手攬動作,以及前一動作要轉向後一動作中需要的手撘按動作過程和弓步後身體往回捋等招式,都是重心的轉移過程。總之,凡是招式中同時有腿腳移動時,都有重心的移動。要做好重心的移動之後,招式移動才會減少費力氣。
3.在練拳的過程中,要利用好“外三合”
所謂“外三合”,是指“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就是說:在腰主導下,肩的移動可以帶動胯的移動,肘的移動可以帶動膝的移動,手的移動可以促使腳的移動。例如:身體一邊的胯與腿、腳在後邊要向前移動之時,首先要有同側的手臂帶著同側的肩向另一側移動,就把同側的胯及腿腳帶到了前面。又如攬雀尾的招式,要移動腿腳時,首先是有同側的手臂帶著的手肘跟著攬雀尾的手向相反方向的移動中,把同側的膝部拉起來,又在手反向前移動中把腳又反向前面了。這樣,你只要在練拳過程中,注意發揮“內三合”和“外三合”的作用,就會感到練拳不僅疏通了全身的經絡,而且也是一個輕鬆自如,舒服、享受的過程,就是在夏天37度的溫度下,練拳也不會出汗。同時在練拳中同樣會感到身上的內氣不停地在身體的經絡裡移動。
(二)在練拳的過程中,注意做招式動作時,要使其全身“上下相隨”
在修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若做到了招式上下相隨,就說明已經把身體各部分練成一個整體了,做到了身體一動無處不動。我認為,如果做到了上下相隨,就說明全身都處於放鬆狀態,氣血可以隨著套路招式的運行,不停的在全身經絡和血管裡移動,保證全身對營養和氧氣的需要,促使健身長壽。
另一方面,能做到上下相隨,就說明已經把內氣練出來了,因為身上有了內氣,才會在胯、腰、肩部位形成三個氣圈。身上有了三個氣圈,不僅說明全身已充滿了內氣。而且,三個氣圈對套路的招式運行也起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在煉拳過程中,感覺到很多招式都有它的參與。像要做右手臂向上滾的招式,就是在腰的主導下,胯和肩兩氣圈同時上下移動的參與下完成的;又如在做完抱球、臨摸球動作之後,要兩手做向上搭手時,當兩手手掌翻向上從前方捋回來,當兩手捋到接觸到兩胯時,一做半握拳,就會促使身前的胯圈和肩圈馬上向上翹和眼神向上抬,以上兩動作把兩手臂拉上去了;再如做招式中的擠,按、捋等動作時,都感覺到是在腰氣圈的向前、向後動作的參與下完成的。在套路招式的移動動作中,有三個氣圈的參與下,不僅使動作容易完成。而且在完成這些動作中也不會費力氣,輕鬆自如。
在魏樹人、齊一整理出版的<楊氏太極拳述真>一書的總則中說:“提起精神才能肢體靈活,做到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當氣血周流全身時,便可體會到通體的舒服和泰然自若。”我在前面說,我在練拳過程中,練到一些招式時,總感到身體上有說不清舒服。這可能是我做到了書上所說的要求。我雖然以前患有多種疾病,但現在每天練練拳,就沒有感到身上有什麼病一樣。活動自如,吃飯正常,還覺得比較自在。現在我覺得每天只要練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揉手)”之後,自身覺得沒有再搞其他活動的需要了。我想,我現在才入了“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的一點門。以後要進一步按其拳理及要求,不斷修正自己不適宜的動作,讓“楊氏太極拳老六路”陪伴我後半生。同時我也覺得,要想使所練的太極拳有明顯地祛病健身作用,只是跟著拳師學一邊,就認為學會了,天天就隨便練一練,是不會有良好的效果的。我認為,太極拳的拳理比較深奧,對動作的要求也嚴格,除認真跟著拳師學以外,還要努力鑽研拳理,不停地調整自身不適宜的招式,使其內氣不停地在全身的經絡裡移動,才會有明顯地去祛病健身效果。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師王保仁 1011年11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