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楊式太極刀簡介

摘至 楊式太極刀簡介(百花山原創)


刀為百刃之首,是武術短器械中的一種。

楊式太極刀的套路又稱太極十三勢刀,以太極拳的基本功法為其練習和應用的根本。動作尚柔和連貫,以內勁運行;在其技法應用上,崇尚沾粘走化,後發制人,不尚硬砍硬拚 以力勝人的練法,練起來動作雖然緩慢柔和,但慢而不滯,柔中寓剛。姿勢中雖有躥奔跳躍,勇猛快捷的動作,但起伏轉折,前進後退,左顧右盼,身法端正,步法沉穩,仍以太極拳之風韻與刀法相結合。

吾師曹彥章先生親傳的楊式太極刀是他在1953年任海軍航空兵參謀期間,在上海向傅鐘文先生處習得,1954年返回北京後師從崔毅士先生,又得崔師的精心指點,後經自己悉心研究,對個別刀勢作了一些改動,更加突出了太極刀的風格特點,更進一步完善了太極刀的刀法,保持了刀術套路矯健,架式粗曠、著法潑辣勇猛的特色,但又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其動作速度平穩,動作勁力飽滿,動作氣勢磅礴,動作銜接自然。全套演練時間在三至四分鐘,適於比賽、表演和練習的需求。

楊式太極刀是特製刀,是楊澄甫先生晚年定型的。該刀全長約1米左右,分為刀身、刀盤、刀柄三部分,刀身有刀刃、刀尖、刀背三部分。刀身形狀似如倭刀,細長 呈弧形,長約80釐米,寬約3.5-4釐米,刀身前窄後寬,寬度前後變化不大。刀身上有兩道血槽,刀身前10釐米處形狀如劍頭,兩面有刃,與刀尖弧形相連,兩側面上劍脊清晰可見; 刀身後部約10釐米處無刃,厚約0.4釐米-0.5釐米。刀柄是直柄,長約20釐米左右,一端銜接刀盤,一端銜接刀環。刀盤為呈S形的彎頭,刀背一側彎頭朝向 刀尖,刀刃一側彎頭朝向刀柄;刀環為圓形,直徑大約4-5釐米。刀鞘是起保護刀身和佩帶的作用,刀環上系著彩色絲綢方巾,稱為刀袍或刀彩。

現行的《武術競賽規則》中規定,刀的長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勢為准,刀尖不得低於本人的耳上端。刀的重量,成年男子用刀不得輕於0.7公斤,成年女子用刀不得輕於0.6公斤,少年、兒童不受限制。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太極拳與人體功能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一)

摘至 太極拳與人體功能---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一)

人體的諸多生理、心理現象,有的是在意識支配下發生的,如肢體運動,有的不是,如神經傳導,胃腸消化等。有一些人體功能是按其自身規律自主運行的。這其中,有的可以人為直接調控,如呼吸。呼吸一般情況下自主運行,但人可以讓呼吸在較短時間內快些或慢些。有的人體功能也是自主運行,一般人卻無法直接干預,如心跳,常人無法想快就快,想慢就慢,除非通過間接方式對其施加影響,如增加或減少體力活動等。
打太極拳,除形體動作外,習練者對個人人體功能,特別是通常情況下按自身規律自主運行的功能,盡可能不有意進行直接調控。這樣,太極拳對人起到的種種積極影響,就主要是通過專心打拳而間接產生的了。
這樣做優點有二:
優點之一,是可以避免因人為直接調控不當所引起的負面作用,以減少不利於求靜的因素。例如,人行拳時有了雜念能主動排除,不過求靜靠的主要還是把全副精力專注於打拳上。心中只有招式時,雜念就沒了,人也就靜下來了。如若一面打拳一面嚴管自己、不讓自己分心、過分警覺的話,實際上就已經是分心了,反倒適得其反,容易打錯。又如太極拳通過整個行拳過程進行調息,使得呼吸勻緩深長,而在行拳過程中則要像日常生活中那樣做到忘息。習練者,特別是初學者,不必忙著練把呼吸與拳勢的“起落開合”結合起來的能力,把握不好分寸的話,可能造成呼吸不順暢。
優點之二,是能藉以把對習練者規定的種種要求從數量上減少下來,以利集中精力求靜。如能做到除形體動作外盡可能不再對身體任何其他功能有意識地進行直接調控,那麼,習練者打拳時要做的基本上就只剩下一件事了,即專心致志引導肢體按照要求把每一動作、每一招式、以至整個套路打得正確無誤。倘若這樣做了,心自然會靜下來。久而久之,良性心理因素的健身作用便會顯現出來。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楊式太極刀 Yang's Taichi Saber

摘至 楊式太極刀-王朝網路

楊式太極刀又稱十三勢刀,是楊家太極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它是以太極拳的方法、要求、風格、特點和應用來進行培訓的刀術。該刀法刀式不多,但式式均能衫,化人攻人尤爲神妙,有砍、剁、_戳、劃、刮、撩、紮、捋、劈、纏、扇、攔、滑等十三字塊和砍剁、刺紮、戳豁、撩腕八種刀訣。楊式太極刀頗爲深奧,可惜迄今得正傳的太少了。楊式太極刀保持了刀術套路矯健,勇猛的特色,但又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其動作速度柔和平穩,行雲流水,動作勁力內勁飽滿,剛柔相濟,動作氣勢中正舒展,敏捷輕靈,動作銜接進退相隨,開合相接,適合大衆學練和養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競賽的規範化要求。
一、楊式太極刀概述
楊式太極刀和太極劍一樣,是由太極拳發展而來的,具有太極拳練習的一般特點和要求。但是,太極刀和太極劍也有區別,如“劍重輕靈,刀求穩重“,“刀如猛虎,劍似飛鳳”,“刀走黑,劍走青”(即剛猛與輕靈之別)等說法。太極刀較爲威猛,而太極劍更顯潇灑,在手法和運用方面也有區別。如太極刀與太極拳、劍的運動,都是圈,而刀法運行的圈,“纏頭過腦”爲其突出特點。纏頭刀,即手舉過頭,刀尖下垂,刀背從肩外貼脊背向身後纏繞。
過腦刀是舉刀高過頭,或轉身,或轉刀,使刀從頭頂繞過,但刀背不貼脊背。纏頭過腦,攻防兼備,配合腰功,能使出幾倍于手臂的力量。和太極劍相比,太極刀作爲健身和陶冶性格的手段,不如太極劍那麽普及,但其技擊威力較強,在冷兵器時代,刀的運用比劍廣泛,故而爲習武之重要器械。
太極刀的形狀、尺寸、選材、制作,都有一定要求。就形狀而言,有實用刀和練習刀兩類。
“實用刀”,即古代戰場使用及練武之人防身手,多爲橢圓盤形,故稱“刀盤”,也有其它形狀的。
據說,楊家過去所用太極刀,都是環首的實用刀,特別是楊澄甫先師,對實用刀進行了改革實驗,將護手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後彎曲,保護手指,上部向前彎曲,可用大拇指按住護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擋住對方刀刃並施以彎折之力。下圖是實用太極刀的兩種形制。
“練習刀”,即用于學習、表演或健身的刀,木制、剛制均可。其形制,可以和實用刀一樣,但是爲了增強觀賞效果,現多用刀身較寬而扁薄輕巧的鋼制表演刀,彈性好,揮舞發力時,刀尖可抖動有聲,閃光悅目,用于格鬥,則顯軟薄。
練習刀的形狀及各部位名稱,見下圖。其中,護手亦稱“刀盤”“刀格”,刀端亦稱“刀首”,有環者即稱“刀環”。端部裝飾物一般爲彩綢,稱爲“抹頭”,亦稱“刀袍”。實用刀各部位的名稱與此類似。
太極刀亦稱“十三刀”,是以十三字刀法命名,或者說楊式太極刀的套路用十三句歌訣貫穿,其意都是附和八卦五行之數。對于刀法的敘述,說法不一,有的則不止十三字。茲列出以下幾種:
砍、剁、刬、截、刮、撩、紮、捛、劈、纏、搧、攔、滑。(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
砍、剁、劈、截、撩、紮、刺、纏、扇、攔、滑、劃、刮。(楊振铎《中國楊氏太極》)
砍、剁、劈、搠、扇、刮、推、撩、擋、架、捛、攔、滑。(蔣玉堃傳,張金普整理《健身太極刀》)
砍、剁、撩、撇、刮、紮、搧、捛、截、滑、劃、刬、纏。(宋志堅《太極拳學》)
劈、砍、剁、截、挑、撩、椎、紮、托、切、抹、斬、帶、攔、掃。(傅鍾文傳《楊式太極拳、刀、劍資料彙編》)
劈、砍、劀、截、挑、撩、推、紮、托、切、抹、斬、挂、帶、攔、掃。(謝秉中《中國太極拳的學與術》)
二、楊式太極刀動作名稱順序
楊式太極刀的傳授,其動作順序都是用歌訣貫穿。目前流傳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較早期的套路,見陳炎林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共16句歌訣;一種是目前流傳較廣的套路,見傅鍾文《太極刀》(1959年)、楊振铎《楊氏太極拳•劍•刀》(1992年)、紮西《楊氏傳統太極劍•刀》(2000年)等,共 13句歌訣。現將歌訣分述如下,其中“太極刀訣一”取自陳炎林著,“太極刀訣二“取自傅鍾文著。
太極刀訣(一)
七星跨虎意氣揚,白鶴晾翅暗腿藏。
風卷荷葉隱葉底,推窗望月偏身長。
左顧右盼兩分張,玉女穿梭應八方。
獅子盤球向前滾,開山巨蟒轉身行。
左右高低蝶戀花,轉身捛撩如風車。
二起腳來打虎勢,鴛鴦腿發半身斜。
順手推舟鞭作篙,翻身分手龍門跳。
力劈華山抱刀勢,卞和攜石鳳回巢。
太極刀訣(二)
七星跨虎交刀勢,騰挪閃展意氣揚,
左顧右盼兩分張,白鶴展翅五行掌,
風卷荷花葉內藏,玉女穿梭八方勢,
三星開合自主張,二起腳來打虎勢,
披身斜挂鴛鴦腳,順手推舟鞭作篙,
下勢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龍門跳,
卞和攜石鳳還巢。
關于歌訣二,“萬縣興隆街“的《太極拳功解》所載《太極刀訣》,及楊振銘、曾昭然、董英傑所傳,最後都加了”吾師留下四刀贊,口傳心授不妄教“兩句。沈壽先生在“吾師留下四刀贊”前面又加“寶刀舞罷神逍遙”一句,成十六句,以圖對偶。李雅軒所傳,或在第三句前加“吞吐含花龍行勢”一句成十四句,以圖對偶,或在此十四句之後再加“吾師留下此刀贊,口傳心授不妄教”成十六句。
楊澄甫弟子蔣玉堃,亦得楊班侯弟子龔潤田傳授,所傳太極刀,與陳炎林所著近似,自編《太極刀單練幫學歌》四十句,基本上包括了陳炎林所傳歌訣的十六句,茲從略。
太極刀的套路,陳炎林所傳爲32式,蔣玉堃傳爲38式,每式有動作名稱。楊振铎、傅鍾文、趙斌所傳,皆按“歌訣二”的十三句話分解動作,不另列動作名稱。有些傳人如楊振銘、李雅軒、曾昭然等,爲了便于教學,將十三句話又分解爲若幹動作名稱。但是,太極刀的動作名稱,不象太極劍那麽成熟。下面分爲兩組介紹:表十一的“名稱一”是陳炎林、蔣玉堃所傳,基本上對應于歌訣一。
表十二的“名稱二”是楊振銘、李雅軒、曾昭然所傳,對應于歌訣二。傅鍾文所傳刀勢與歌訣二的對應圖解見後述。沈壽先生還自編了《太極十三刀》九路八十一式,從略。
三、楊式太極刀對練
關于太極刀對練,楊氏傳有太極刀用法的《四刀贊》及《十二法》。此外有傅鍾文傳《楊式太極刀實用假設練習》,蔣玉堃傳《太極刀對打》。宋志堅傳《太極對刀》等,茲列其名稱如下。
四刀贊(亦名《四刀用法》)
斫剁刬(鏟) 截割 撩腕
十刀法(亦名《刀法應用譜》)
(1)劈肩 (2)裏剁腕 (3)紮腹 (4)外截腕
(5)刺腰 (6)外剁腕 (7)割喉 (8)上截腕
(9)砍腿 (10)下截腕
楊式太極刀實用假設練習(傅鍾文傳)
預備勢:甲乙持刀對立
(1)甲進步劈肩,乙閃身裏剁腕
(2)乙上步紮腹,甲提刀外截腕
(3)甲進步刺腰,乙掄刀外剁腕
(4)乙進步割喉,甲推刀上截腕
(5)乙披身砍腿,甲提步下截腕收勢:甲乙提膝抱刀收勢。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不用力,放鬆與輕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

摘至 不用力,放鬆與輕---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十)

動時主觀上不用力,形體放鬆以及動作輕輕,對於太極拳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打套路時,有了這三點才有呼吸深長勻緩、血脈通暢,才談得上動中求靜。
這三者本身密切關聯。形體放鬆,為不用力創造了條件,動作也就輕了。真正做到不用力了,說明形體放鬆得較為理想,動作自然重不了。這三者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現象,即太極拳的運動,進行了不同的描述。從生理上看,是形體松,從外觀看,是動作輕,從力的運用上看,是不用拙力。
既然如此,打拳時可否將注意力放在其中的一項上,通過實現其中的某一項,同時也帶動另兩項的實現呢?
只抓動作輕不行。個別身體狀態有放鬆,有不用力,但習慣上一般不用輕重來表達,例如“頸部松直”,“雙腿開立”以及“立身中正” 等。
形體放鬆是不用力與動作輕的基礎,十分重要。可否只抓放鬆?也不行。首先,放鬆的尺度不好把握。到什麼程度才是“大松大軟”,才是“真松”?尚無明確標準。其次,哪些部位需要放鬆?人們的理解出入不小。有的人把放鬆分為多個層次,除周身肌肉、關節放鬆外,還要求血管、毛細血管放鬆,五臟六腑心肝脾腎一一放鬆,甚至要求顱腔裏的物質、骨髓等也都要鬆開。血管、心肝脾腎、顱內物質、骨髓等,其活動都不受人的意識直接控制。姑且不說它們能否放鬆、怎樣放鬆等問題,即使這樣的放鬆真的有人能做到,也不是常人力所能及的事。
本文的重點,就是想強調:對於每天打打套路的人來說,為同時做到這三點,應抓不用力這三個字,即:打拳過程中,主觀上盡可能一點力氣不用,“身上不帶分毫拙力”。如能做到這一點,加上身形正確,那麼習練者基本上可看作是形體放鬆了,而且必然是動作輕輕。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102年新北市全市武術、太極拳錦標賽

102年新北市全市武術、太極拳錦標賽
宗旨:為執行政府打造樂活運動島計畫,促進市民身體健康,並提昇新北市休閒太極拳、武術運動的技術水準、加強同好間友誼及拳技切磋觀摩。
比賽日期:民國102年6月22、23日共計2天(週六、週日)。
比賽地點:新北市板橋體育館(板橋區中正路8號)。

去年因病未參與,今年人不在台那更無法參加了。師兄師姐加油!!!


說說不用力 ---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九)

摘至 說說不用力---寫給打太極拳不為習武只為健身的朋友(之九)

作為武術,傳統太極拳十分重視勁(或稱勁力)。勁在太極拳裏有特定的含義。不為練武只為健身的習練者,只是每天打打套路,也涉及到勁的問題,捋有捋勁,按有按勁,蹬腳有蹬腳的勁,出拳有出拳的勁,以腰帶動得用腰勁,等等;不過,由於不習武,不涉及與技擊相關的問題,因而不必過多考慮這一作為特定概念的勁字。應當考慮並特別注意的是不用力三個字。
只要是打套路,有一種力就不能不用,這就是為準確完成每一招式、確保姿勢正確、維持動作穩定與動作自然而在生理上所必需的力。這樣的力不用的話,就打不成太極拳了。所謂不用力,說的是:行拳時,除了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以外,主觀上不再額外用力。
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的一大特點是不影響血脈流通。而額外用的力,也稱拙力,則會引起某些肌肉緊張,產生僵滯,使相關部位血脈受阻。
打套路時,不管做哪一動作,主觀上應儘量一點力也不用,越輕越好。認真按技術要求做就是了,每理想地完成一個動作,手眼身法步到位了,也就把全身各部位為完成該動作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用上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做一個動作生理上該用什麼樣的力,一般人可能說不好也說不全,但只要把動作做好,就可能不自覺地把所需的力使出來,而且周身會配合得很好。這種能力是人通過從小到大的實踐活動獲得的。一些平時不常做的動作,一時可能做不好,只要細心琢磨技術要求,反復觀看錄影資料,求教於人,多多練習,定能做好。存在的潛力不愁開發不出來。
不用力與正確的身形關係密切。僅舉例說明一下,《太極拳之練習談》裏說,虛靈頂勁是“若有物頂於頭上之意”。試想,頭上頂個物件情況下打套路,怎能不輕而又輕?敢用力嗎?又如“沉肩垂肘”和“松腰松胯臀部內斂”,前者保證了上肢放鬆,後者不僅放鬆腰胯,還有助於圓襠,有助於下肢關節放鬆,而不用力以全身放鬆為基礎。初學者往往只是在預備式裏考慮頭頸怎樣,腰胯如何,等等,打起拳來卻不注意這些全過程都應保持的要點了。這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