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太極拳界怪事多

摘至 太極拳界怪事多

自上一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中國太極拳的發展帶來了契機,許許多多太極拳名家憑著自己多年煉就的太極拳功夫兢兢業業地傳授太極拳,使得太極拳在國內外蓬勃發展,造就了當今武術界的太極盛世!但這百花齊放的太極花園中,卻有一些極個別人,雖不煉太極拳功夫卻想盡了腦汁往太極拳界鑽,靠太極拳出名出國發財致富者也大有人在,一時間弄得太極拳界怪事連連,眾生生怨。筆者從眾多怪事中抽出幾例,稍加敍述,以饗讀者,供大家一笑。
一、 太極拳界傳人多:
曾幾何時,報刊雜誌、名片上“傳人”一詞鋪天蓋地,席捲神州大地武術界,尤其是太極拳界更勝一籌,“第×代傳人…”此類文詞充滿武術類報刊、雜誌、電視臺,“傳人”遍佈太拳界的各個角落。
筆者曾有幸見到一位傳人的自述,此人豪氣百倍地直言:“我是×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一邊說一邊舞著一把剛買的寶劍。我笑著問他:“您學×式太極拳幾年了?”這位先生不好意思地說:“我才學了三個月”,我說:“您剛學三個多月就已經成了太極拳傳人,您真夠聰明的”,因為如果象一般習練太極拳者,苦練終生卻無緣“傳人”之名份者占絕大多數,象這位先生,若無絕頂聰明和過人的功夫,不可能在習練三個多月後便成了太極拳第六代傳人。
太極拳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這種文化,需要過人的勤奮、名師的指授、絕高的領悟能力,才有可能將先輩傳下的寶貴文化遺產繼承下來,佛家稱之為“衣缽傳人”,就是繼承了上代老師的衣缽之意,在武術界傳人的稱謂可能更廣泛一些,但也須掌握基本的功法,具有其派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品德才有可能稱為傳人,否則“傳人”一詞便會愈傳愈濫,其弊端不可輕視。
二、 太極拳界大師多:
眾所周知,在棋界,多有“大師”之稱謂,佛家雖也偶有此稱謂,卻是對某寺住持或主要僧侶的尊稱,非正式稱謂。在棋界大師的類別有大師、特級大 師和(國際級特級大師),是棋界權威機構根據一定的條件逐級升階而上的,就象從初級職稱到高級職稱的晉級過程,是有嚴格考核並須逐級晉升的,也就是俗語所說“有說法的”。
太極拳界的大師是不是也有說法呢?暫且不去細說,現在報刊、雜誌在介紹某人一般都在姓氏之前冠上某式太極拳某代傳人、太極拳大師等定語。筆者在此鄭重諮詢:“太極拳大師之稱號,是職稱呢,還是學歷證明,究竟其評定的具體條件有哪些?敬請知情者告知,在此不勝致謝!”
更有甚者,某某嫌“太極拳大師”之稱號不夠氣派,將之換上了“太極拳特級大師”之稱號,你今天說自己是“太極拳大師”,明天說自己是“太極拳特級大師”,後天號稱“太極一支筆”,到底哪一個稱呼更符合您的身份、學識和功夫?究竟您的太極拳練到何等高深地步了呢,您能自己詳細介紹明白嗎?
許多人到處在“說”太極拳而不是真正在煉太極拳,在報紙上說、在雜誌上說、在公開場合說、在自己家裏說,卻不肯花大氣力去練功。總是與人說得天花亂墜,一經交手,身上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這是早年楊澄浦先生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就已經掃進垃圾堆的那種人。這種人還四處吹噓自己是太極拳名家,是太極拳特級大師,真是玷污了太極拳這一優秀傳統文化。
其實,真正的大師從不說自己是大師,這符合中國人的道德規範,大多時間去練功修真,傳功育人,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指責張家長李家短呢?所以中國打假專家司馬南先生說得好:“不僅氣功界需要打假,許多行業(含太極拳界)都需要打假”。做人要誠實,是練太極拳的就是練太極拳的,不練太極拳的何必總往太極拳界鑽呢,難道太極拳真的能出名?難道太極拳真的能發財?
三、 太極拳界爭論多
關於多種太極拳流源及多種太極拳流派,眾說紛紜,多有說法,其實這屬於學術研討範圍。各人的資料不同,聽說的途徑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不同也屬正常。
但有些人就不是這樣,他不只說自己的說法對,還到處去指責他人是錯誤的,更有甚者還進行人身謾駡、攻擊。誰在弄虛作假,誰在實事求是,讓歷史告訴大家,讓實踐去檢驗,不能總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學術問題可以研討,從言論上可說研討,從交手實踐上也可以研討,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光說不練嘴把式’是古代名言,現在又增添一種名言“光寫不練筆把式”,光寫論諸家拳術之長短,自己卻不去練或不會練,或根本練得不對,有何理由讓大家信服,不如拿出您的真功夫讓大家開開眼,一睹“太極拳特級大師”之風采。
其實中華武術淵源流長,派別林立,各家有各家之長這是有目共睹的,你認為自己練得對是可以的,但不能說別人練得不對,可以說自己的好,但不要說別人的不好,這就是中華武德。饅頭和麵條均是中華傳統麵食,都用白麵作原料,但你能拿做饅頭的方法去要求“做麵條”的也同您一樣,這樣做出來的“麵條”還是不是“麵條”?方法不同,其結果不同。更不能拿自己之方法去否認他人,否則武術也不會有這麼多的門派流傳下來了。
好為人師是人之常情,喜歡將自己的優秀經驗告知眾好是開明之表現、長者之風度,但是必須建立在人格平等之基礎上,盲目指詰他人恰是“無德”之表現。
“身備五弓”是陳、郝式太極拳之練功時的一種要求,但不能讓楊、吳、武式太極拳都跟著你身備五弓,有人竟認為看法與某某先生之看法背道而馳是大錯特錯。難道練太極拳之練功方法與練大紅拳不同就大錯特錯?古之“三人成虎”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武式太極拳始自武禹襄,郝式太極拳始自郝為真,兩種拳間聯繫是:郝式始祖郝為真曾隨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李亦佘先生習藝多年,頗有研創之才拳架歷經三世改編而自成一派,後人稱之為郝式太極拳(詳見河北科技出版社的<<郝式太極拳>> 一書)。
正如楊式太極拳源自陳式太極拳而自成一大流派一樣道理,楊式拳總不能去指謫陳式太極拳練得與楊式太極拳不一樣是大錯特錯,這可以當成一句笑話而流芳百世。其實,你有某種特殊的練功秘訣恰是你的高明之優點,不必要非要讓大家都知道,都練之於身,假如你真的開明,可以公開你掌握的秘訣心法,但學不學,是讀者的事,是學術研究,而不是聖旨和命令,您也大可不必為別人不學自己的秘訣而苦惱得大動肝火,急怒攻心可不利於練功進步喲!
四、 太極拳界專著多:
目前,只要走進新華書店,琳琅滿目,太極拳之專著、大作溢滿書架,一翻武術文刊,所列武術專著明細中太極拳類最為眾多,大有“人多勢眾”之嫌。《某派太極拳體用全書》、“某家太極拳秘傳”諸如此類書籍,從學術交流觀點來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確有莫大道理。
但筆者也發現了一個有趣之處,發現以寫論述文章(雜誌)和寫專著而出名的許多作者自述其習拳經歷,很明白,作者並不曾深研太極拳,卻仍然能寫出“專著”供大家習拳時參考,我們此時真有些疑惑了。
假如你不練拳,你的體會自何而來?道聼塗説,還是找幾個不著邊際之人“神聊”、“海侃”而成?你述之言又能為練功者提供多大的幫助?要知道,真藥治病,假藥可害人!假如您自己在家健身,隨便比劃幾下,有些健身方面之體會,可以跟同事鄰居聊天以消寂寞之困憂,也可以在健身祛病雜誌專欄述明健身之體會,完全不必去搞專著去“幫助” 廣大太極拳愛好者,還弄得一些讀者拿著您的專著去評論別家別派,成了砸人之“磚頭”,是不是有些心血來潮,潮如錢塘之水,無法自製!
出名可以有很多方式,大可不必往太極拳專著這裏趕。太極拳界有資格寫專著的,國內外就那麼幾個人,大家均心知肚明,您心血來潮寫了專著,也如願出版了,萬一哪一天有些“不懂謙虛的”太極拳“愛好者”屢屢與您切磋,您將有悔不當初之感歎。
太極拳是國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武術寶庫之重要部分。武術是要講究技擊實踐的,不是象氣功中自發功似地比劃幾下可以代表得了的,花一生的精力尚不能窮其奧妙,非退休養老可以煉好的,所以真正的學術專著是很嚴肅的,著名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的高徒張義敬先生說得的好:“大家都應該對太極拳負責,對讀者負責,在今後的太極拳著作中,如果功夫成就趕不上前輩,大可不必出拳照,以免亂人心目,求名貽禍,何苦呢!”
在此,筆者也向那些得到真傳並煉就高深太極拳功夫的太極拳名家們提個建議,你們要將自己的經驗寫貽於書,多出書,莫保守,目前太極拳真東西本來就少,如再你藏點我掖點,太極拳這種“國術”將有失傳的危險。
作者:河北 段 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